阶级斗争历史观的局限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2:56:09
                                                                         阶级斗争历史观的局限       网上曾经登出何新新论:国家主义论,他对当代中国社会阶级与阶级利益的划分、阶级力量的对比及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从阶级斗争论的角度研究了新时期革命者应采取的策略,大有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现代版的味道。实际上,今天持有这一过时观点的人还不少,在朱学勤关于教科书问题的谈话发表之后,就有网友力挺暴力和阶级斗争价值观,称:就中国、世界目前有记载的史籍来看,哪部历史不是记载着“暴力”、“阶级斗争”,“千百万普通人生活的演变”何时离开过“王朝体系的演变”,哪里有“纯粹”的“文明史”,就连“文明圣人”孔夫子,甭论对错,还有“堕三都、杀少正卯”的“暴力”呢,西圣耶稣不是被“暴力”钉在十字架上了么,中国的两个世界文明奇迹长城、兵马俑都与“暴力”相关,“历史学者”朱学勤难道看不到?

  阶级分析的观点是看待历史的一个笼统的角度

  阶级分析与阶级斗争的观点,作为革命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带来事业胜利有效乃至神化的策略,也是带来失败灾难乃至祸国殃民的政策。当年,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共产党人,一方面接受了列宁的建党学说,一方面接受了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从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构成和不同阶级阶层利益要求、政治态度入手,研判革命的对象、依靠力量、同盟军等等,在当时这是较为先进科学的革命理念。这一理念的应用也确为中国社会各类政治经济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颖的思路。

  但是今天,用新的理论观点来分析马克思直至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会看到该理论的实际功效、实际表现,同人们对这一理论的固有认识并不一致。阶级分析阶级斗争的观点,只是看待社会矛盾问题的一个角度,并且是一个很笼统很不精确的角度。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在实际斗争中采取的策略,从名义上看是运用阶级斗争理论的产物,实际上,“阶级斗争”只是一个什么策略原则都可以往里装的大箩筐,不用“阶级斗争”这个范畴,而用社会集团社会组织间的竞争这一范畴来分析,同样可以为现实中那些成功策略提供解释。现代政党的竞选策略,就是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政治经济集团,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他们不用阶级斗争或阶级联合的观念照样可以将这一套做得很好。文革中,毛泽东把党内政治竞争中的联合与斗争,也用党内阶级斗争的名义加以概括,说明所谓“阶级斗争”不过是社会各种力量组织矛盾斗争的别称。

  本来意义的阶级斗争及其理论产生于欧洲社会,那里政党组织比较发达,各个阶层竞争与互动存在规范的方式,拥有和平的社会环境。长期的和平政治竞争与政治宣传,使得那里的人们阶级意识比较发达,阶级互动比较明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是如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社会发生的总是各阶级间的斗争和阶级斗争在各方面的表现呢?似乎还不能完全这样说。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政治利益要求、经济利益要求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加上宗教文化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使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大不相同。即使人们追求的是同一目标(比如都追求平等),即使人们居于同样的社会经济地位(比如都处于无产者地位),人们的观念倾向、行为选择、政治要求也是大不相同的。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是代表俄国工人阶级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社会民主党的两大派别,他们追求的政治目标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可能是相同的,但他们的政治策略,所持有的政治理论观点却大相径庭,以至成为政治上的敌对势力。斯大林与托洛斯基所代表的阶级力量有什么区别?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为何变得如此激烈无比呢。

  革命和造反不一定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中国是军伐割据、各霸一方,谁拥有军队谁就拥有政治经济地位;谁拥有高效率的强有力的政党组织,拥有有号召力和战斗力的理论观念,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手段,谁就可能在争夺全国性政权的竞争中胜出。30年代中期之后,蒋介石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在这种政治斗争胜出。共产党以其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和富有感召力的意识形态观念,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和左翼官兵,在贫困地区与现政权进行激烈的武装较量。那时,除了为该地区绝大多数穷苦人的利益而战,没有别的手段来动员和组织群众,积聚革命力量。在那个激烈复杂的武装斗争时期,划分阶级阵线、激化阶级矛盾,使更多普通百姓愤而“上梁山”,加入革命队伍,为一无所有毫无前途的人们展现一条贫穷者至尊、富贵者居末坐的社会地位新排序,是极为现实并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革命动员策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逼上梁山”一说,事实上,造反在一定环境下具有普遍性。

  今日,斯里兰卡等地的反政府武装,照样是在政府控制最为薄弱,民众最无出路的地区长期存在。换句话说,反政府的革命往往发生在百姓最无出路、最生存无望的地区,发生在政府控制和管理最薄弱的地区,发生在对政府管理毫无指望的地区。这样地区的革命,其实早已不是什么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引起的革命。而是在社会环境最为恶劣,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完全失控,没有武力就保证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情况下,人们愤而组织起来建立起符合自己利益要求的新秩序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实际上也是理性人在那样环境下的合理选择。30-40年代的中国,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当然,人们倾向于共产党,还因为国民党当局腐化堕落、马尾穿豆腐实在提不起来,人们对其已经完全失望。人们寄希望于共产党,实际上就是对不同于国民党一派的政治力量的期待。那时,不仅贫困农民,就是广大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学生、教授、士兵,乃至大资产阶级都倾向于共产党和新的政权。

  说阶级间的矛盾和阶级利益的分野,不是人们政治分歧思想观念分歧的基本因素,还可以从欧洲政治发展的历史中看出来。虽然英国无产阶级曾经在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英国资产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始终不多,但英国的政党从来没有完全按阶级阶层来划分,更多的则是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相一致的人们之间的结合。虽然一些阶层在传统上同一些政党有较密切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同工党,但纯粹的阶级政党几乎很少见。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遭遇普遍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斗争的复杂结果,造成既不是大资产阶级也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的纳粹国家社会党,利用社会各种矛盾,利用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普遍不满,通过选举赢得了政权。纳粹没有什么明确的阶级路线,但是由于它充分利用社会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利用人民渴望秩序、希望获得就业拥有出路的心理,依靠强有力的组织力量,最终通过正常的选举制制度将国家权力控制在自己手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阶级斗争和阶级力量的变化可以解释的。

  阶级合作同样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阶级矛盾阶级利益不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主要方面,还可以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实践中看出来。这些国家从经济上政治上甚至从肉体上消灭了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社会处于严格的国家权力控制之下,各个阶级根本没有和平互动竞争的条件,虽然各阶级或各阶层之间存在着矛盾,比如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官员阶层与百姓阶层、学生与教师、士兵与将军等等,但这些矛盾被强有力的政治权力压制着难以表现出来。这样的情况下,各个阶级又怎样相互斗争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呢?传统的理论对此很少有答案,主流的观点又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这等于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而生产与需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其实,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阶级利益表达与阶级间正常互动的机制,阶级阵线与阶级联合都没有合法的与明确的表现形式,以至于人民根本没有阶级意识,不知道自己的阶级利益何在,更不知道阶级利益如何实现。文革期间尽管非常讲究阶级划分、阶级出身,其实那只是一种政治上的等级身份歧视。无论是政治领域不同观点的斗争,还是一次接一次的运动,虽然讲的都是无产阶级领导,讲的都是阶级斗争,但大部分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而抓阶级斗争、反对资产阶级,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打击持不同意见观点者的别名。没有阶级斗争的说法,也可以有其他的说法。这一点从朝鲜、阿尔巴尼亚、古巴的政治清洗,不用阶级斗争的说法,照样可以用其他的名目顺利进行,得到证明。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集团与政治派别的条件,也没有进行合法竞争与相互作用的制度体系。阶级组织的建设发展很不完善,各阶级的利益没有固定的组织和集团去代表,阶级意识自然也就不发达。这样的社会,不存在以阶级或阶层作为整体的斗争。虽然社会上存在着经济与政治地位不同的人群,但没有以这些不同人群作基础的阶级斗争。如同员工与管理者、学生和老师,尽管存在社会地位和阶层利益的差别、矛盾,但是如果没有代表员工或学生利益的社会组织,没有人作宣传和启蒙工作,使他们对自己的阶层地位和阶层利益有明确的认识。没有人动员和组织他们开展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那么,员工与管理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不会有明确的阶级意识,也不会阶级或阶层间的斗争了。

  其实,只要社会建立起不同利益集团民主协商的机制,建立起不同阶层地位人群合法互动的条件,社会发展进步不依靠暴力,照样可以进行。法国社会通过一次次流血的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并不稳定,也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好。而英国社会,由于王权相对较弱,社会各阶层拥有妥协让步的文化传统,封建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长期和平斗争,通过妥协让步和渐进式改革,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实现的历史进步是长期的、稳定的,付出的代价却很小。这样社会的历史,说它是文明进步史,说它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史,不是人吃人的“相砍史”,也可以。

  时至今日,还在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暴力革命的历史”,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19世纪。持有这样的历史观,除了把社会简单的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然后从中找出那些是被压迫的阶级,哪些是压迫阶级,哪些是代表进步方向的阶级,哪些是走向没落的阶级外,就是在社会中寻找主要的阶级矛盾。过去,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矛盾,今天,又会把新生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看成社会的主要矛盾。如此这般的思维方式和阶级史观,怎么能正确地看待历史与现实,又怎么能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建设谐社会的政策主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