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了解---沈师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0:02:36

探索--了解---沈师桥

我们生息在这方土地上、或土生、或客居。为农、为工、为商、为学、为仕,了解一下师桥的历史往事,在酒后茶余之时、探索一下师桥往事、也应对承前启后具有必要的历史认识,是乎并不多余。

据史料记载,“秦则海也,汉则涂也,唐则灶地(煮盐场)也,宋则民居也。”,古为鸣鹤乡之海滨,先民自各地迁入,以姓氏聚族而居,用辛勤的汗水,将这片荒僻的土地开拓为沃土。

宋渟熙十五年(1188年)这年大学士罗炳为沈师桥作《沈师桥记》并刻于石,地名也随之冠以《沈师桥》了。师桥全称“沈师桥”,是慈溪境内的一个大姓,历传有“师桥”十里勿问“沈”之说。“沈师桥”以“桥名为地名”,载入历朝《慈溪地方志》。至今巳有800多年矣。

师桥虽然开发较晚,却也有过如今正在逐步湮没的辉煌历史和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现将部份探索的分别述之,供有识之士参考。并请求提供有关师桥尚末发掘的历史资抖,使师桥的史实更为完整。

沈师桥寻源

一、沈师桥的来由:

师桥始祖沈恒(1110/1199),字维时。先世居河南沈丘县凤林里。  祖父沈业,任温州永嘉县尉,卒于官。

北宋大观四年(1110)沈恒即出生于永嘉贴水桥。

南宋建炎二年(1128),沈恒进士及第,授太常寺博士,随宋高宗赵构南渡,旋任太府卿。乾道初,任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赐金鱼袋。巡视慈北时,见呜鹤乡地处海滨,土宇宽厚,可创第宅,因动隐居之念,遂于乾道六年(1170)致仕,至海滨整地,筑室定居。

沈恒学宗,北宋二程(程颢、程颐)。致仕后,在其私宅“海隅书屋”讲学,从学者纷至沓来。因村前无桥,往来不便,于淳熙十五年(1188)捐资造桥,门人万琦遂以“沈师”名其桥,志不忘也。庆元五年(1199)病故,终年90岁,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就以桥名为地名。(师桥镇于2001年,由师桥、观城、鸣鹤 三镇合并为观海卫镇)。 

 


师桥始祖三百八公像                                                                                                                                                                                                                             
 
沈师桥 

二、史话,桥与助学传说:

1、一座小石桥,人们为纪念造桥的先贤,就将地名与桥联系起来,她就是慈溪观海卫镇的沈师桥。沈师桥座落在当地的新浦河(今称“快船江” )上。它是一座石板方洞桥,两边的方形条石下端镂刻着波浪似的条纹,桥墩两侧置有两对石雕昂首龙头。远远望去,桥的立面补素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五板五台阶单孔平板石桥。

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记载:“沈师桥,宋隆兴时建(1163/1164),旧在唐家兜西,朱家河隘东,以南北为岸。明洪武汤和移建今处,同治十三年(1874)里人重建。”该桥全长7.6米,宽4.2米,南北走向。桥两栏板正中刻楷书桥名“沈师桥”,旁边刻着“同治十三年重建,钱塘吴淦书”字样。我们请教了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但他们的记忆中缺少对该桥历史的了解,只知道此桥曾在“文革”期间遭到造反派的破坏,有一石雕龙头巳被生生毁去了一半(四个均被破型)。

据当地研究民俗文化的陆建立先生介绍,关于沈师桥,还要追溯到明朝的行政信国公汤和,当时他在浙筑造了观海等卫所,又筑塘捍海,并结识了当地望族师桥沈氏八世祖真五公沈允明。沈允明从小聪慧过人,擅文能武,发生倭难时,协助汤和招募力役,参与建造卫城,置烽堠,筑海塘,二公由此友情日益深厚。汤和还应真五公之邀请,替“太极图”、“沈师桥”等选址,为师桥等新址能“俾尔多子孙、多财、亦多仕”。

2、宋始祖举义学,沈氏始祖沈恒(字维时)捐资在新浦河的南岸建造“海隅书屋”,自置书籍,为贫苦、优秀学生提供膳食津贴,并慨然以师自任,一时从学者纷然而至。但由于当时的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这给学生上下学带来很多不便,沈恒便经常背扶学生过桥,特别是在雨雪天,更是苦了这位老夫子,来回要将学生一个个背过小桥。为解决过桥的不便,1186年沈公又出资建造了一座新的石桥,“一水中分象游龙,两岸横跨亘长虹”,写的就是这新桥雄姿。初拟桥名近百个,大家终觉欠妥,门人万琦提议:“我师以义学创此桥,则桥乃师之桥也,名曰‘沈师’可乎?”众即以为然,是定桥名为“沈师桥”。

3、据笔者文献资料中了解,沈师桥以“桥以师名英才育”。而信国公替“太极图”、“沈师桥”等选址后,师桥风水特好。自有“沈师桥”与“海隅书屋”后,由沈师桥走出去的学子,有的成为名人,如沈氏后裔由光珏,康熙壬子(1672)举人、沈均儒的曾祖父沈濓,道光三年(1823)进士、殿试第二甲,任镇江府知府等职。

如今,沈师桥这一带的交通方便多了,但沈师桥作为慈溪的一处文物,仍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以上扎录于慈溪县志、探隐-风物等记载)

 

明代师桥沈氏冤案与登闻鼓   ---闲话观海卫之五十…沈荣恩---

明太祖洪武年间,倭寇时时入侵我国沿海,烧掠抢夺,无恶不作。信国公汤和,奉命巡阅海疆,建筑观海卫等所、城,(三北一带建有浒山所、龙山所、观海卫城与烽火台等等。)以抗击外敌入侵。

期间汤公委派沈师桥人沈公允明、行真五,参与督建卫、所工程。役成有功,荐授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令,公上书辞职,且向皇上告知慈北边海潮患的严重情形,恳请拨资建造捍海塘。太祖高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命筑边海堤塘、疏浚水道,自慈溪观海卫至龙山所。这海塘的建造为真五公所首倡,并由官家(国家)出资故称“官塘”后俗称“老塘”。当时,观海卫南门外人韩子汤,同领塘工,真五公发现其有假公济私,乱用工程资产之意,万一实行,恐劳民力,对他提出忠告,遂致积成怨恨,其党切齿,志在必报,于是众口一词,诬公移插旧塘界址,越塘造墓,成祖永乐初,致刑部狱论死。这就是明代师桥沈氏冤案。

为洗雪父亲冤案,沈氏兄弟五人,作了长期努力的打算,明确分工,伦三公本欲以身代父座牢,宪府不许,于是使请求在狱陪父,狱中闻母病故,欲奔丧而不得,臂踊大恸,气绝复甦者屡次,致“旁囚每为之拭涕”。伦四公负责书写申诉状,直接向朝庭申诉冤情,“叩阍上疏”。伦二公角嗣昌,勤劳拮据以处守,管理田园,经营家业以为后盾,为打官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伦五公嗣衍,佐仲兄伦二,悉心奉养忧愤成疾的母亲,日侍汤药、夜叩星斗以祷之,居守操劳,绸缪内外,恪尽孝道,使兄长们能专心于上访呜冤,无思母念家之忧。由于兄弟互助协作,终于迎来了父亲平反昭雪并获得皇上褒奖的一天。

永乐九年(1411)九月二十七日,伦四公上疏代父呜冤,同年十月初二日,明成祖皇帝恩赦真五公罪,加赐金马,其间仅仅用了五、六天时间,便巳经委部“反复参详,乃有功无罪,再三按察,己得实而知诬。”“哀无辜之遭罹降,特旨以赦宥,仍如宠锡,责汝来效。其韩子汤等挟穿窬之心,报睚眦之雠,假揑文词,陷人于死,阴藏巧计,济己之凶。是为乱法奸民,宜置司刑之国典。”其雪冤之速之准、赦罪后即重加赏赐,同时严惩奸民,恩威并举,为世所罕见。从而引起不少学者和后人的关注,师桥沈氏廿六世孙,美籍华裔作家沈宁说:“大概让后世最想不通的是,真五公布衣儿子伦四公的吗冤疏,怎么会呈到成祖皇帝的手里?古代中国……老百姓官府上诉的,进京告状的,世世代代,成千上万,极少有人那么幸运,能让皇帝读到申诉材料。”有的推测:伦四公嗣立处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通过……关系,直诉明成祖,既在情理之中,也是必然之举”。

那么,真五公布衣儿子的鸣冤疏,究竞是怎样呈到明成祖手中的呢?

《淮南子》:“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又叫“谏鼓”、《艺父类聚》,“尧悬谏鼓,舜立谤木”。又因这鼓常悬于路门之外,所以又称“路鼓”,这“谏鼓”、“路鼓”,就是后来的“登闻鼓”。所谓登闻鼓即按放在皇宫门外的一面为臣民谏议奏事、鸣冤喊屈而设置的鼓。唐代规定:“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受理,不即受者,加罪一等。”

明太祖朱元璋也设立了登闻鼓,并有专人管理,一有冤民击鼓申诉,皇帝将亲自受理,官员如从中阻拦,一律重判。捧读《师桥沈氏宗谱》有多处说到“登闻鼓”,一是:《伦四公代父鸣冤疏》:“抵死入京,击登闻鼓、上疏鸣冤”。一是《明征君真五公传》:“公之四子伦四入京,挝登闻鼓上疏,代父呜冤”另有《明处士伦四公传》:“继而其考陷刑部狱,公抵死入京,击登闻鼓、上疏鸣冤,时巳永乐朝矣。帝悯其诚,敕部核案,确讯有功无罪,乃坐诬者以重典,赐厥考锦帛,乘传以归”。可见伦四公是用“登闻鼓”这一当时的直诉制度,使冤情得以快速上达,最终得以昭雪。

“登闻鼓”后来为什么寂静无声了呢?明初建都南京,登闻鼓放置在南京通政院大门口,伦四公应该就在这里击鼓吗冤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设“登闻鼓院”:“皇城外层,向南者曰大明门与正阳门,永定门相对者也,再南,过灵济宫灰厂向西,曰长右门,红栅之内,门之北,则登闻鼓院在焉”。击登闻鼓,由专可接收诉状的官吏出来收取诉状,而后即由通政院或有关部门将诉状直接快呈,上达圣听。

在沈氏冤案平反后的十几年,宣德年间,有官员上奏取消登闻鼓,宣德皇帝以其为祖上所设,不便撒除,但以后却渐成摆设。

到了清代“必关军国大事、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可击鼓,这样登闻鼓也就逐渐失去直诉功能,成为象征性的“达闻”之具了。著名的清代“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便只有通过走后门,在官场倾轧中侥幸雪冤了。        海隅书屋

海隅书屋是一所创于800年前的学校。海隅,与海滨同义,所指的海之边沿,可见在书屋创建时,这里是一片荒涂诲滩。

海隅书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时年61岁从明州退仕居此的高官沈恒,于鸣鹤北部海滨的新浦河(今即快船江)西岸搭建了简陋的“柴门迥曲通蓬渚”、“数茎茅茨旁海汀”的新家---河北草堂,开启了他“日课诗书兼学稼”的全新生活,为三北一方的教育事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这就是海隅史塾的开始。

民国《师桥沈氏家谱》載:“宋绍兴年间始祖三百八公卜居慈北鸣鹤乡之海滨,筑室于新浦西岸,名曰河北草堂。面南倚北,得山朝水,曲之灵秀,至四世荣祖昆弟,三老同臻寿考,乡之耆德颂称三寿,因颜曰三寿堂。”

可见河北草堂是沈恒授学之初地,不久后因学生众多,于是又在河北草堂旁建海隅书屋,是为学所之始。

家谱有载:“宋乾道间,在旧桥亡之南建海隅书屋,去桥四百余步,面东南座西北,为走马楼,自鼻祖营宅河北,人凝裴晋公之绿茔堂,司马温公之安乐窝,敦睦孝友,五世同居……。”

海隅书屋延续600多年,至清末民初之际,海隅书屋迁至师桥大宗祠內,1929年沈氏大宗祠下属12房组织校董会,将海隅书屋改名为海隅小学,学校开设新式教育,一时吸引周边各姓大家子女前来求学,时有学生达150余人。1935年旅沪巨商沈星德,沈其祥,沈德华三君乐助银币1500元,建造新校舍,地址在河对岸昭八房,1937年迁入新校舍。

海隅小学首任校长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沈秉仁先生。沈秉仁是清华大学教授沈之良先生的堂叔,国学基础很好,当时他为海隅小学聘请了一些名师前来教育,有坎墩施叔范先生,双湖胡维铨先生等。施叔范先生大家比较了解,胡维铨先生也是一位大浆,他对国学佛学研究颇精,与弘一法师多有交往,当年弘一法师居五磊寺时,曾请他把一部佛经译成白话文。名师任教,大大提髙了海隅小学在三北的名声和地。

    解放后,海隅小学改名为师桥中心小学,新校舍有前门房三间(中间为进门过道),中为一幢为二层西式教育课堂大楼,后排为平房12间(东边间为伙房西边为厕所中间均为活动室)

 

                                                            

1993年10月原校舍“海隅小学大礼堂”前曾拍照留念(90年代己拆毁)。       
                                        海 隅精神                              海隅书屋是一所创建于八百多年前的学府,早就先为人知了,而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叶时的海隅学校(解放后为师桥中心小学)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能清楚地记得它了。这书屋与学堂,问世时间遥隔750年上下,却是旨相承、名相袭、址相叠,如今学堂虽然皆不复存在了、然而海隅之精神是永存的。

海隅,与海滨同义,指的是海之边沿,在书屋创建时,这里为鸣鹤乡的荒略海滨,虽然巳经是“烟火渐稠,”文教事业却大大滞后,鉴于此,师桥沈氏之始迁祖沈恒乔迁伊始,即“力行其所习”友教士人相质疑问难,不辄(zhe就)一时,从游者众,因建塾于河之南,“大学士罗柄《沈师桥记》---宋淳熙十五年八月(1188)”,沈公不仅“概然以师自任”“太博士罗淳《沈师桥记》---宋淳熙十五年二月(1188)”。义教乡民的子弟,还对贫困者给以资助,不久即名声大振,学人济济,人才辈出。

 

明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曾作七律《海隅书屋》颂曰:

 

何自书屋创海上,脉传伊浴罹南迁;

投戈振铎春风座,化雨环桥碧水旋。

彩笔花生惊幉梦,牙簪云拥伴鹓联;

更祈禄阁藜分火,好阅谣编待九天。

                     

( 注: 伊浴—指理学。 振铎—摇铃,意为执教。鹓(yuon)鹐(chu),凤凰类瑞祥

鸟。黎---草类,茎可燃,极亮,古人用作夜读。)

 

教育事业,自古为民众所倚重。师桥沈氏二世公沈晟(sheng)的门生杨宗卿于公元1232年写道:“和璞(和氏壁)天下至宝也,必待琢磨以成器;毛嫱(古美女)天下之至姣也,必待脂粉以成容,”人类天下之美也,必待学术以成功。废文学而欲肩巨任,必不济矣。学问之道,其可废乎?这确实是至理名言。

沈恒一生,诚然“早登荣“、”事业宏“、“多惠政”。而真正待以名垂千古的,还在于他为这一方开拓了文教事业上的进展。

海隅学校,秉承海隅书屋之旨、之名、之址、而建造的。在当时堪称为一流的民办完全小学,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为学校题额。及为新浦庙至学校河上的《叙斯桥》撰写桥名。

学校的环境极为优美,有《海隅学校校歌》为证:“青山远,绿水旁,叙斯桥畔风景好……”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学校改称师桥小学,又称作过观城区校。九十年代初,文棋小学落咸,老校舍被改作它用,接着《叙斯桥》原桥被拆卖,再简建。几年后,海隅校舍终易为平地,原址盖起了文棋中学新楼。八百多年的《海隅》终于寿终正寝了。《海隅》精神是永存的,为圆几代人的强国梦,大家都共同来关心教育事业吧。

 

 

2009.09.17晚上收集资抖整理扎录—梦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