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10年:印象·故事·数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6:57:49
香港回归10年:印象·故事·数字
中国网 | 时间: 2007-07-12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香港回归10年了。这10年,香港与大陆共同繁荣,共度难关;这10年,对于香港、大陆、以至于全世界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特别的时刻,《人民画报》倾力策划了“香港•10年”的报道,把香港这10年终的经典瞬间、今日香港繁荣稳定的音响、香港人奋发向上的故事、以及香港特有的数字精心编排在一起,献给关心香港热爱香港的读者朋友们。
香港•瞬间
十年,有很多个瞬间让我们铭记。交接仪式的庄严,金融风暴中的焦虑,SARS席卷而来时的恐慌和空前团结……
站在十年的路口回首,发现这些瞬间弥足珍贵,也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继续向前。
香港•印象
撰文 本刊记者 陈玉洁
对香港的印象,从入关时长长的队伍开始。排在我前面的一家人手持的是泰国护照,我背后的一对情侣在讲法语,再后面是几个上海人不停地说着什么……更多的人间或低声交谈着,有秩序地向前移动。
从身着红色制服的工作人员一声声“你好”“儡候”(粤语“你好”)“Hello”开始,香港就渐渐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购物天堂
恐怕对所有去香港的大陆人来说,购物都是必做的“功课”。免税商品的低价格,是香港吸引人们购物的最大也是最充足的理由;范围广,也是让“全民”参与、热情高涨的不二法门。从女人们喜欢的金银珠宝、衣服、箱包、护肤品,到男人们钟爱的相机、DV、手机、手提电脑……在一些时尚“先锋”们汇聚的论坛上,如果谁去了香港而不把“血拼”回来的战果照几张照片给大家看看,那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香港给人的直观感受是高楼林立,十分拥挤;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商场全都宽敞得令人觉得奢侈。商品最全也是最有名的商场恐怕就是海港城了。从香港岛乘坐天星小轮过海到九龙,一出码头,就可以看到海港城高高的方形大门了。海港城有700多家店铺和50家餐厅,号称“一站式”商场。
在一条条的宽敞明亮的通道里游荡,Gucci(古琦)、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Lane Crawford(连卡佛)旗舰店里的新品足以让你眼花缭乱。在数码店里你可以买几张存储卡送人,高配置手提电脑的价格让你盘算着要不要背一个回家。逛累了,你还可以在周大福店里坐下来问一问金饰的行情。
“是喜欢逛店的人值得一去的地方,很大,逛昏了后还得靠指示牌找你想去的地方。我喜欢,这就是在香港逛店的感觉,真过瘾!”“太大了,品牌不集中,走得累死了,不过楼下的玩具反斗城很好玩,我带着小朋友在里面玩了大半天,小朋友都不愿意出来。”这是两位大陆网友对海港城的评价。
而同样位于九龙的旺角,过去意味着廉价的“女人街”,意味着先达广场便宜的数码产品,意味着王家卫破碎凌乱的《旺角卡门》;如今,2004年落成的朗豪坊矗立在旺角的核心地带,让这个陈旧喧嚣、鱼龙混杂的老城中心有了新鲜的气象。
最先吸引人注意的是有几十米高的大厅,玻璃天幕让它看起来气派又敞亮;随后让人暗自赞叹的是从地面直跨四个楼层、长达40米的自动扶梯,它与八到十二楼的扶梯共长83米,是香港最长的室内扶梯。朗豪坊里有300多家店铺,30多家餐厅,还拥有全香港第一个“数码天幕”,播放的影像也许是烟花、下雪,甚至是游鱼,让人仿佛进入一个奇幻世界。
除了这些大型商场,香港遍地都是购物场所--随处可见的护肤品店莎莎、卓越,金店周大福、周生生,海鲜干货店,中药铺子,衣饰店……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那些大大小小的街道足够让你“探险”。眼花缭乱,无法选择?不必担心,香港旅游发展局早已推出了“优质旅游服务”计划,如今全香港已经有6000多家商户参加。香港旅发局每年都会对他们进行评审和检查,无论购物还是吃饭,只要看到一张白底红字的标签,上面是一个飘逸的“优”字,你就大可以放心消费了。
一座超级大商场!这就是香港。
时尚之都
谁能说香港不时尚?
除了有那么多世界品牌会聚在各个商场之外,香港还有着招牌式的休闲娱乐圣地--兰桂坊(Lan Kwai Fong)。100年前,蒙蒙清晨时,香港的花农们聚集在中环的几条狭窄石阶街道上兜售兰花,这就是名字的由来;上世纪80年代起,这片邻近中环商业中心的破落小巷渐渐成为外地居港人士的聚集地;如今,曲折狭窄的街道上酒吧和餐馆密布,霓虹闪烁中,你有可能偶遇演艺明星,还有围堵他们的敬业的狗仔队。
在兰桂坊,几乎每个酒吧餐厅都有不同的主题,把自己打扮得尽可能个性另类;而相同的是几乎每个酒吧都不乏顾客,尤以西方人居多。从大大的玻璃窗外望进去,他们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兰桂坊虽是白领出没之地,但消费并不特别昂贵。一杯鸡尾酒不过二三十港元,一杯加冰的伏特加50元港币左右,酒吧还为客人免费提供花生、无花果等小食品。这里的“官方语言”仍然是英文,不少服务员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或者菲律宾。不过,随着大陆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服务员也可以用普通话招待客人了。
缠着白色头巾的印度人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人群中送外卖,有客人站在室外举着酒杯聊天。华灯初上,招牌闪烁着,不知哪一家传出了林心如的歌声:“兰桂坊是什么?兰桂坊是爱情迷失的路口,兰桂坊是酒醉的柔肠,兰桂坊是情愿被谎言灌醉的小女人,兰桂坊是爱在倒数时刻剩下的憔悴的吻……”在香港作家方华眼中,“兰桂坊看起来不太香港,可是骨子里十分香港”。
香港的时尚是一种态度。它不仅仅孕育了繁华的夜场,而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在位于偏远新界的湿地公园,随随便便的一个小商铺里的小玩意儿都可以让你惊喜;迪斯尼乐园站专用的地铁,车窗设计成了米老鼠头像的轮廓,有着两只圆圆的大耳朵,让人分不清是童话还是现实……
香港的时尚不仅能够让你参与其中,更给了你遐想的空间。弥顿道上破旧的重庆大厦,因为《重庆森林》而开始引人注目;热闹杂乱的旺角成为尔东升《旺角黑夜》的片名和背景;《皇后大道》是罗大佑的成名曲之一;大屿山的大佛更是因为《无间道》而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太平山是无数香港电影的背景,郊区的南丫岛因为周润发而游人如梭。维多利亚港边的星光大道则取自好莱坞星光大道的创意:你可以把自己的手掌嵌到明星留下的掌印里,比比你的手掌和成龙的手掌,谁的大?
香港是那么小,也许随便哪个路口的转弯都会被当作电视、影片的外景地。想想吧,在一个说不定在哪家小店就可以撞见明星的城市,连走在路上都仿佛走在电影里,只要你愿意,周围涌动的人群都可以成为你的背景。
包容的、和谐的混血儿,这就是香港。
平民城市
谁又敢说,物质、有钱人就是香港的一切?在多金的外表下,它总是保持着“向下看”的平和态度。
下飞机不出几步,你就可以看到香港旅发局设置的架子,上面摆满了简体、繁体和英文的香港旅游图和景点介绍,可以随意取阅;还没走出机场,你就可以去办理“八达通”--一种可以坐公交车、打电话、看电影、吃饭、在便利店购物的“全能”卡。试想一卡在手便畅通无阻的便捷,背后该隐藏着多少协调各个机构所费的力气。
香港的公共交通发达得令所有内地城市汗颜,除了公共汽车、地铁之外,还有轮渡、古旧的有轨电车、倾斜成30度的上山电车、双层旅游巴士……另外,由于私家车的购买和相关使用费用非常昂贵,香港有90%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这个比率是全世界最高的。而香港虽然有公务员16万多人,但2004年底政府拥有的车辆还不到6500辆。
香港人喜欢穿“波鞋”,也就是休闲运动鞋,走在街上,香港人个个都是时尚先锋的想象荡然无存,从年轻人到老年人几乎都是休闲打扮,跟着绿灯“哒哒哒”的提示匆匆走过。地铁里,平地上也设了扶梯,你可以选择在传送带一样的扶梯上走路,会比平常更要快上几倍。如果你站在地铁里静静观察,扑面而来的就仿佛是被按下快进的电视画面。
外地来的游客,不论你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即使你看不懂地图也不必担心,只要你张开嘴问路,大街上的行人基本上都会热情地给你指引,说不定还会送你一程。不过如果既不懂粤语英文也不太好的话就要注意了,香港人的英语都说得不错,也许一着急就讲开了英语。但在我接触到的服务业人员中,所有人都可以讲普通话,交流绝对没有问题;年轻一点的市民大多也会讲普通话。
吃,绝对也是香港平民精神的绝好体现。我听过不止一个朋友赞叹香港的食物,不论是一顿饭两三千港币的高档饭店还是街头小吃,对食物味道的要求同样经心。当你因为下雨欣赏不了美景而懊恼时,随便找一家小吃店坐下来,或许你会为这次偶然的收获而心情大好。
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些小小细节。在出租车上,你可以看到车门上有一张黄色的塑料牌,下半部分是这辆车的车号,而上半部分是许多凸出的银色小点--原来是盲文!只要摸一下,盲人也一样可以知道车牌号了。还有一次,在一家商场的洗手间,最靠外的门上挂着一个极其可爱的小布偶,推开门,竟然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马桶,像玩具一般,原来是儿童专用卫生间!这样的尊重,可以让人瞬间对这座城市心生敬意。
平和、体贴的平民城市,这就是香港。
入夜,当你从九龙尖沙咀的海边望向香港岛,中环高耸入云的建筑挨挨挤挤,一直延伸到湾仔。8点钟,随着音乐的响起,对面的一片灯火辉煌中,会展中心、中银大厦、世界第三高的国际金融中心……依次以最幻彩的灯光舞蹈向你“打招呼”。和着粤语、英语、普通话介绍,33栋高楼大厦轮番上场。随后,伴随着更加欢快的音乐节奏,灯光齐放,有的像蛇一样游移,有的上下跳动,有的忽闪忽现……忽然,所有的楼顶上都放射出激光,在淡红的夜空上划出一道道笔直的线,隐没在云层中……此时,我和不同肤色的观者一样不禁轻轻发出欢呼。
海风卷着水气拂动你的头发,巨大的露天舞台上,仿佛一个神奇的故事在你面前展开,让你只想大声喊:“Hello!Hongkong!”
香港•故事
撰文 本刊记者 陈玉洁
他们是普通而不平凡的香港人,因为香港特殊的生存环境,他们的故事也就带上了香港的烙印。正如到北京求学5年随后在奥组委工作的香港人郭嘉所说,香港精神就是“务实”,而在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看来,奋斗、有毅力、永不言败,就是香港精神。
小小的香港和寻求生存空间的港人构成了香港故事,而在这十年中,这些故事也一如既往,甚至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曾荫权:从小职员到大长官
他来自香港一个寻常百姓家,曾经是香港的一个平凡学生、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推销员;如今他是“市民的公仆”,要为香港创建繁荣、安定、和谐的未来。他的名字是曾荫权,香港人心目中的平民英雄。
1944年10月,曾荫权出生在香港。有5个弟弟妹妹、从小家境的贫寒的他不得不靠当家教来赚取学费。23岁那年,他成为香港十几万名公务员中的普通一员;28年后,他被委任为财政司司长,成为首位出任此要职的华人。
那时的他尚未预料到,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1997年7月1日,曾荫权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位财政司司长。恰在此时,香港正要面临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1998年8月14日,在国际金融大鳄的炒作下,港股下跌至5年内的新低。当天早上9点半,曾荫权向香港证监会发出指令,打响了香港“保卫战”。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炒家不断抛售手中的股票,香港政府则全数买入。两周后的8月28日,恒生指数升高将近两千点,成交额创出单日成交记录的历史性新高--港府大获全胜,炒家铩羽而归。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在顶着巨大压力做出这个决定后,他甚至在一天内哭过两三次。然而,在那些如火如荼的日子里,他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个勇士杀死怪兽的摆件,他把这条怪兽称作“索罗斯”。根据当时的民意调查,此次行动之后,曾荫权的支持率升至65.1%,创下香港回归以来的最高记录。
曾荫权提出了后来被香港人广泛引用的“做好呢份工”的口号;他因“多年来竭诚服务香港,成绩超卓”而荣获大紫荆勋章;他把报纸对他的批评放在写字楼,“看看我对港人是否没有交代,是否好像报章形容做得那么差”;他是经过旧邻居的水果店门口时摇下车窗打招呼的“普通阿叔”;他是香港人眼中永远带着一个领结(bowtie)的“煲呔曾”。
有香港媒体分析,论公众形象,他不及前政务司长陈方安生;论聪明绝顶,他不及前库务司长陈祖泽;论政治技巧,他不及前财政司长梁锦松;论刚强狠劲,他不及前库务司长杨启彦。然而,就是这个进入政府部门时连大学文凭都没有的小人物, 2007年3月25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选举中高票胜出,并于2007年4月2日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任期至2012年6月30日。
香港《成报》这样评论:曾荫权强调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市民一分子,而且出身寒微,曾经“不过是一个孤独的推销员”,面临过不少困难和挫折,经过不断打拼奋斗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就。这个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充分反映了自由开放的社会价值,以及市民普遍认同的香港精神。
谢利文与麦家碧:草根麦兜
麦兜:麻烦你,鱼丸粗面。
服务生:没有粗面。
麦兜:是吗?来碗鱼丸河粉吧。
服务生:没有鱼丸。
麦兜:是吗?那牛肚粗面吧。
服务生:没有粗面。
麦兜:那要鱼丸油面吧。
服务生:没有鱼丸。
麦兜:怎么什么都没有啊?那要墨鱼丸粗面吧。
服务生:没有粗面。
麦兜:又卖完了?麻烦你来碗鱼丸米线。
服务生:没有鱼丸。
小猫同学:麦兜啊,他们的鱼丸跟粗面卖光了,就是所有跟鱼丸和粗面的配搭都没了。
麦兜:哦!没有那些搭配啊……麻烦你只要鱼丸。
咣当!小猫把脑袋砸在桌子上。
这就是麦兜——一只贪吃贪睡、迷迷糊糊,想要努力做好事情却常经历挫败的小猪的行事风格。麦兜是漫画中的人物,却让无数香港人为它悲喜。
麦兜的“爸爸”是谢立文,“妈妈”是麦家碧:谢立文编故事,麦家碧画画。1988年,因为朋友的引荐,香港理工大学插画系的学生麦家碧认识了刚从澳大利亚读书归来、做出版工作的谢立文。两人的相识使一只小猪麦唛诞生了。
麦唛和麦兜不同,它有手表,有附属信用卡,过着温馨快乐的生活,仿佛什么都触手可及。从1990年开始,香港《小明周》、《星期日周报》、《香港经济日报》都先后连载麦唛漫画。直到2001年,他们的新作《麦兜故事》发表,这个让人们在大笑中隐约感伤的小猪麦兜才成了真正的明星。
麦兜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为了它与天斗,与地斗,与小贩斗,过关斩将,无往不利。然而,无论如何,妈妈都无法满足它去“水清沙白”的马尔代夫的要求。于是,他们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去往太平山顶的缆车;麦兜为了妈妈努力学习失传已久的“抢包山”,妈妈给奥委会写信想把这项运动列为奥运比赛项目;麦兜一心向往的美味火鸡,一直吃了半年……
而《麦兜菠萝油王子》则更为抽象和沉重,麦兜的爸爸原来是流浪的王子麦炳,它一心想要找回失去的王国;妈妈想的是更远的未来,只留下麦兜仍然活在当下,为了生活而努力。谢立文曾说:“”麦唛是抽象的,没有背景,没有枷锁,他的故事在哪里都可以发生。麦兜的社会性强一些,你会觉得他是一个香港人,有压力。”也许正是因为太过“草根”却永远怀着一份善意和梦想不停努力,才让太多人感同身受。
施永青:在实际的处境里寻找空间
他不信风水,出门很少有保镖簇拥;他不爱打高尔夫球,自己理发,自己修理电器。在他看来,“感情是用来压抑的,有太多的女人只能证明男人是无能的”;大年初一,他在自己床头贴上“一病不起”,以反证“讨吉利”不可靠;他跟算命先生“叫板”:“你要是算出我能活70岁,我也许不见得能活过71岁,但我可以选择在69岁时来个自行了断拆你招牌!”
他叫施永青,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中原地产的老板,创办了以年轻人为目标读者的免费日报《AM730》,还经常在报纸上开专栏,到电台制作节目……
1978年,29岁的施永青和好友每人拿出5000块钱,在一间写字楼里合租了一张写字台,开了一家只有两个人的地产公司,轮流上街跑业务。
因为定位准确,中原地产迅速发展壮大。施永青最得意的就是他“无为而治”的策略,而事实也证明他是对的--1996、1997两年间,他们在香港就开了100间左右的分行;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量港资地产公司进入内地市场,但到今天仍有市场的寥寥无几,中原却扩充到了近万员工的规模。
较之卖“鲍鱼”,他更喜欢的是卖“汉堡包”,因为卖汉堡包虽然赚得少点,但就算是李嘉诚来买,一样要和菲佣一起排队;但你去吃大一点的鲍鱼,卖鲍鱼的就要亲自来招呼。“我这个人,钟意自由多一点,所以我情愿卖汉堡包,不愿卖鲍鱼。”
虽然是一个商人,施永青却创办了一份 “干干净净”、“很正经”的日报《AM730》,意为“早上7点30”。他这样表达自己的立意:“青年人尚有很多日子要过,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前程,看到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可扮演的角色。”
虽然经历了与好友“分家”,公司陷入回扣丑闻等变局,施永青却从没有想过要退缩,他在专栏文章中说:“我有得选择吗?人生在世怎可能不受时空的限制?我最多只能趁命运之神打瞌睡的时候踢他一脚,但我一样逃不出他的五指山。……我想,既然无可选择,怨天怨地也没有意思,只会令自己的情绪更加低落,不如接受现实,在实际的处境里寻空间。”
陈冠中:曾经不知身是客
曾经,拿着香港发的英国护照去英国旅行的时候,陈冠中看到指示牌上写着:持英国护照排一个队,其他护照排另一队。当在英国护照那一队排到自己的时候,工作人员却告诉他,这是香港护照,不算,得到旁边那一队去排。事隔多年,陈冠中依然记得这个故事,感叹他们只能说自己是香港人,不是英国人,不是大陆人。
出生于上海、在香港长大、在美国读书、还曾在台北居住的陈冠中,曾于1976年创办香港“雅皮”杂志《号外》,讨论西方电影,歌剧,后现代主义,绿色生活,给一批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生活在香港、大陆、台湾之间,出版过《波希米亚中国》、《香港三部曲》、《我这一代香港人》等著作。《我这一代香港人》被台湾著名文化评论家龙应台称为“香港人了解自己必读,外地人了解香港必读的”的经典。
如今他是媒体文化人,对两岸三地,尤其是香港,有着自己的看法。“香港的文化是杂种文化,”他说,但这种文化并不是没有根,而是由香港人这个主体在主导着,并不断给它添加新的东西。
在陈冠中眼里,香港精神就是“can do”精神,“搞定”精神。搞定精神是香港挺重要的精神,但是搞定精神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搞定很好的时候,大家都能去闯,愿意吃苦,愿意过难关,基本上是很乐观的精神,相信明天更好;但是到了明天肯定不会比今天好的时候,负面的东西就出现了,比如做短线,不做长远打算,有点做表面工夫等等。
“香港的出路还是要跟大陆在一起,只要能跟大陆在一起,其实都活得很好。”陈冠中说。
周星驰:“无厘头”之王
“你以为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你是那样拉风的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稀疏的胡碴子,神乎其神的刀法,和那杯Dry Martini,都深深地迷住了我……”--周星驰主演《国产007》台词。
“其实我就是改变社会风气,疯魔万千少女,刺激电影市道,提高年轻人内涵,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整蛊专家……”--周星驰自己说。
在1984版的《射雕英雄传》中,他是出现几秒钟就被杀的侍卫;在1990年的《望夫成龙》里,他是从被岳父鄙视到最终赢得金钱和地位的阿水;1992年的《鹿鼎记》里,他是戴着虎头帽的韦小宝;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里他是会“还我漂漂拳”的猥琐版唐伯虎;1995年的《大话西游》中,面对紫霞仙子的剑,他说出那句可以写入历史的名言:“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
拍了近50部喜剧片之后,周星驰已经功成名就,成为家喻户晓的“无厘头“之王。而当初,他是九龙穷人区里长大的单亲儿童,初中的暑假就去卖眼镜、卖电器、去酒楼卖点心,反应不快就会被客人骂。中学毕业,他考了两次才进入TVB无线艺员训练班,1983年结业后成为无线艺员,刚出道时还主持过4年的儿童节目。
关于周星驰演艺之路的坎坷,电影《喜剧之王》里就有表现。到处遭人轻视的尹天仇总是抱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人家叫他“死跑龙套的”,他却很认真地强调着:“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大话西游》结尾,城头上的朱茵迷茫地看着孙悟空的背影说:“你看那人的样子好奇怪哦!”武士回答:“是啊,他好像一条狗呀!”
也就是从1999年的《喜剧之王》,他开始自编、自导、自演。2001年的《少林足球》创造了香港有始以来最高票房,而2004年底的《功夫》更是来势汹汹,再破由《少林足球》创下的香港电影票房纪录。
“你知道吗?在那种状态下很享受。别人都认为你不行,你偏偏去研究,完全陷在里面。感觉很孤独,但也很浪漫……就那么努力地研究了6年表演。”回首来时路,周星驰这样总结。“我的奋斗史,不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上比比皆是……像我们这些个普通大众,如果不是靠着信念、斗志,怎能做出成绩?”
香港•数字
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都在热热闹闹地讨论着这个因为特殊的历史、地理等原因而形成的,世界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城市。
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看到香港人民的生活,这里的人们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民一样在自己平凡的世界努力着。因此,香港某种程度又并非那么特别,说穿了,它也只是一个人类栖居的地方。
没有人能描绘出全部的香港,就好像没有人能真正看透、看全这个世界。如果说作家、记者的视角或多或少是个人的,那么,一些有意义的统计数字或许能帮助我们以斑窥豹,看到另一些侧面的香港。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据2006年底的最新数据,香港的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及离岛。共有人口约685.7万,其中,664.5万人为常住居民, 21.2万人为流动居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11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人口持续老龄化
香港在过去十年人口老化持续,年龄中位数由1996年的34岁,升至2001年的36岁,再升至2006年的39岁。这主要缘于出生率低和死亡率下降。
香港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同时,平均预期寿命却是全球最高的地方之一。2006年,男性平均寿命为79.5岁,比2005年增加0.7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5.6岁,比2005年增加1岁。
为此,香港大学教授周永新认为,即使香港年轻夫妇愿意生育三名子女,也不能解决香港人口急速老化的问题,当局必须推出更多政策,吸引外地人到港定居。
男女比例失衡
香港男女初婚年龄中位数分别为 31岁和28岁,分别比2001年推迟了1岁。
2006年,香港女性未婚比例出现持续增长,由1996年的28.9%上升至2006年的30.7%,而同期男性未婚比例则变化不大。这主要是缘于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1996年男女比例为1037:1000,2006年则变化为961:1000。
世界人均财富净值最高
2006年,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研究所(WIDER)调查全球财富分配状况时发现,香港人均财富净值高达20.2万美元(约158万港元),为全球之冠。比第二位的卢森堡高出19622美元,比第四位的美国高58462美元。
香港人也是全世界失业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仅次于日本。2001年,香港失业人口为21万,失业率为6.3%;2006年,失业人口降至15.4万,失业率降至4.4%,创近9年来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