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目一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9:36:29
科学松鼠会科普书推荐项目第三期榜单作者:科学松鼠会 共 12 张图片第三期书榜在制作酝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主要还是来自选书方面——可供选择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看到“哲人石”和“开放人文”系列还在旧书翻新,虽然也有不少佳作值得一读再读,但毕竟还是让人觉着少... 全文↓作者:科学松鼠会 | 来自:科学松鼠会

第三期书榜在制作酝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麻烦,主要还是来自选书方面——可供选择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看到“哲人石”和“开放人文”系列还在旧书翻新,虽然也有不少佳作值得一读再读,但毕竟还是让人觉着少许遗憾。这两年来值得欣喜的事情是“新知文库”异军突起,速度和坚持都令人称道,唯一的建议:选题宽泛是好事,若在书的水平一致性上下点功夫,会更有品(Anyway,《疯狂实验史》可能是近期科学松鼠会成员阅读率最高的书了,就这一点已足以让编辑们骄傲)。入选书目中,《奇妙的生命》过去已有一年半,看上去有点远了,但基于对这套重新诠释古尔德的“青鸟文丛”所作的工作,我们认为有必要认真提一下。另,本次榜单中选录了两本医学类科普书,给普通读者提供了解读医药迷思的多种思路、视角,即便文本上有其欠缺,也难以掩抑题材处理上的独到之处,只是,它们真的,应该被翻译得更有趣一点才行啊!

第一期榜单见此,第二期榜单见此,blabla!

 

声明:1.本榜单不只是书名和出版信息的罗列,每期都会有科学松鼠会成员和受邀权威人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准确度、普及性和翻译水准(原创则是流畅度)三方面为书籍质量打分,并倾心撰写评语。2.坚持每两~三个月为大家推荐一批这样的书。3.我们并不保证囊括该领域的全部好书,也非常希望有更多出版社加入项目中来,且不惧一本也入不了松鼠法眼的可能后果,却能以此作为鞭策、再接再厉。

 

《反物质——世界的终极镜像》

作者:[英]戈登·弗雷泽

译者:江向东 黄艳华

准确度:5 科学普及度:4 流畅度:4.5

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9.12

这绝不是一本从书名就可以判断其内容的书,我们不能因为书名是《反物质》,就推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反物质的。

反物质只是一条主线,本书围绕这条主线展开,从欧洲核子中心(CERN)奥尔勒特领导的小组在1995年发现反氢原子这个事件开始说起,说到原子结构,量子力学,再到预言反物质的关键性理论工作:狄拉克的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而这仅仅是开始,本书用超过一半的篇幅介绍基本粒子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知识,例如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对称性,组成强子的基本组分夸克,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的发现,前苏联物理学家萨哈罗夫关于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起源的理论。基本上,这是一本以反物质为主线的现代粒子物理学科普读物,适合本科生以上水平的读者。

——李淼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全球药物——伦理、市场与实践》

作者:【美】阿德里安娜佩特里纳 安德鲁拉科夫 等

译者: 许烨芳

科学准确性:4.5 科学普及性:4.3(本书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没有任何解决方法) 翻译准确性&流畅度:3.5(看第一篇的时候觉得只值两个大嘴巴子,后面的好了一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

点评:

标题说明了它的内容:药物试验中涉及的伦理思考,药物公司推进产品时的市场行为,以及部分国家的医疗实践观察。作者团体好像《越狱》中主角的父亲那样,身处特殊势力群体,了解内幕后出来做一些事,难免有些偏颇,但给你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美国药代是公开行贿医生的。有些疾病是为了卖药推广出来的。一级期刊上也有些文章是药厂让论文代理机构写好了随便找个专家签名的。这更坚定了我死也不求医的念头(但我可以在家里非法行医,嗯,不建议别人盲从)。我个人最喜欢他们在印度采访到的真实个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接纳或拒绝我国医生的建议。其他人可以学习下药厂的市场营销策略,令人叹为观止。

——芸芸《时尚健康》编辑,协和医学博士,有数年临床经

《勾勒姆医生:作为科学的医学与作为救助手段的医学》

作者:[英国]哈里·柯林斯 特雷弗·平奇

译者:雷瑞鹏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12

科学准确性:4(原版书出版于2005年,2000年以后发表的参考文献约占1/3。但个别数据和观点,近期已有最新的资料更新,故建议带着质疑的眼光阅读,必要时可以上Pubmed检索最新信息。) 科学普及性:4.5 翻译准确性&流畅度:4

点评:

“勾勒姆是犹太神话中由水和黏土制成的有生命的假人,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也不晓得自己有多无知。”事实上,绝大多数有工作经验的临床医生都知道自己是多么无知,因为面对太多的疾病我们束手无策。所以看到这书名情绪上大抵是抵触的。

两位社会学家继“勾勒姆”了科学和技术后,以其独特的社会学角度,之于医学又作出了一番解析,介绍了作为科学之医学和作为救助手段之医学的区分,以及医患关系的互动之重要性。文中列举了安慰剂效应、随机对照实验、心肺复苏、艾滋病的综合治疗及疫苗接种等医学问题,内容是丰富的,说理是相当智慧的。

将这种智慧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而不失原味,难度不是一般。译文读着尚有些拗。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于1977年,已经有点儿老生常谈的意思了。

医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科学。现在被认为金标准的东西,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很大一部分会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可能会让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在当时,把最先进的东西用于救助病人不也是应该做的吗?医生们也在反思,所以要循证(EBM)。

医患沟通在医疗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些时候比医疗本身还重要。有人在ICU病人死亡率研究中已经把医患沟通作为独立因素。

所以,两位社会学家的解析没错儿,只不过,临床医生们看起来有点儿“漂着”。

——mn科学松鼠会成员家,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医生

《疯狂实验史》

作者:[瑞士] 雷托.U.施奈德

译者:许阳

科学准确性:4.8 科学普及性:5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10

点评:

如果你是一位看热闹的文科生,阅读此书可以告诉你,雷人的科学家从1300年至今层出不穷。他们一本正经地试图为自己注射狗的睾丸浆液以求返老还童,给蜘蛛喂食尿液来研究精神分裂症,将猴子与儿子一同抚养以期把猴子教育成人,对两个砍下的头做通电实验等。这些可笑荒诞甚至恶心的科学研究其实与各大狗仔报道的明星八卦并无两样。篇幅短小的故事如侦探小说般扣人心弦,亦若天涯论坛般囧囧有神,既可作为居家旅行时的马桶读物,也是吹牛泡妞时的必备武器。

如果你是一位有追求的理科生,此书在插科打诨的同时,也十分严肃地介绍了许多科学史上的著名试验,尤其在解释重要心理学实验上颇有建树,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小艾伯特实验,囚徒困境。作者省略了欲迷人眼的术语,三勾两笔地白描出实验故事的来龙去脉,简约却准确地表现在许多认真得可笑的实验中,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逐渐从肤浅走向成熟。即使在讲述那些雷人无边的实验中,作者也润物细无声地普及了“假想-实验验证-理论解释”的科学研究方法,于普及科研工作者的科学发展观有极其重大意义。

如果你是未成年人,请在家长指导下阅读此书。许多勇敢的科学家有不良实验习惯,诸如饮食黄热病人的呕吐物,在病人有洞的胃里将食物取出,制造有生命的双头犬等,更有测试性高潮时的血压,记录性欲曲线此类成人情节。切记请勿模仿,若感不适,请耐心等待心灵与头脑逐渐与科学和成熟接轨。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稍欠火候,略显生硬。

——Fujia英国牛津大学生物材料专业博士在读

《亲密行为》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3

科学准确性:4 科学普及性:4.5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5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还以为翻到了本**读物。乳房、振动器、充气娃娃全是些少儿不宜的词汇。细读之后才发现,作者莫利斯是在试图用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观点依旧显得那么前卫——感冒与病毒无关,只是赚取爱抚的小把戏;乳房是对臀部的模拟,作为成熟标志以吸引异性的注意;而嚼口香糖则是表达对母亲乳头和橡胶奶嘴的依恋等等。如今,我们知道感冒是由病毒作祟,吸引伴侣的还有飘荡在空气中的荷尔蒙,而口香糖只不过是缓解紧张情绪的用品。

莫利斯最终还是把生理学的解释引心理学的套套里,但是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问题,诸如对热舞是性行为简化版的评价,握手和亲吻手臂的心理,拍别人脑袋是极不尊重他人行为的解释,以至于,可以此书用作社交礼仪,或者与爱侣进行亲密行为时的指导。

在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地铁里,翻阅此书,倒是件有趣的事情。

——史军《科学世界》杂志编辑,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

《生命八卦》

作者:袁越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10.1

科学准确性:4.5 科学普及性:5 流畅度:4.5

点评:

想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前沿,那么你应该去看Science、Nature、Cell或PNAS以及各种专业期刊的相关文章;如果你是想知道生命科学的研究历史、奇闻轶事和伦理争论,而且还不怎么想费脑子通过金山词霸来琢磨英语翻译,那么,《生命八卦》给了你一个选择。

其实,柴静的序和袁越自己的后记一前一后已经给了本书最好的广告和背景介绍。照理说,我应该拍上两砖以示不同声音。不过,匆匆读完全书后,没经过深入调查,暂时尚未找出举砖的理由。从科学来说,条条有据可查,专有名词还特别附了英文;从普及来说,男人们热爱的世界杯和女人们会热衷的睫毛增长药都可以是某个话题的开篇。既有“生命”,也完全“八卦”。

作为生物系的学生,经常会被朋友问关于农学、医学、药学和生命伦理学等范畴的东西,他们大概觉得学生物的人就该知道所有和活着的东西相关的知识。于是担心看完生物系出身的袁越所写的本书,大家更会加深这个误解……为什么?从有机蔬菜到味精、从抑郁症到乳腺癌、从维生素药片到可口可乐、还有从人字拖到星座,你不觉得这样的话题既广又杂么?可还的确件件都是生命科学该管的事儿。

只是推荐之余还是要友情提示一下,如果不是为了防身或做负重练习,建议大家不要携带如此厚牍出门,还是看看《追踪进化论》这样的小册子比较节省体力。

——akira 复旦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

《奇妙的生命》

作者: [美国]古尔德 译者:傅强

准确度:5 科学普及度:4.7 流畅度:4.5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1

世界最著名进化论者、古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科学散文作家、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会长……是的,这便是古尔德。从《自达尔文以来》到《熊猫的拇指》,从《火烈鸟的微笑》到《鼎盛时期的恐龙》,古尔德用他独特的视角与散文式的语言与大众一同分享逝去生命的奥秘,探讨进化论的精妙。这一次,古尔德带我们来到了布尔吉斯页岩里,进入到寒武纪古老而神奇的海洋中,探寻原始的、在脊椎动物出现以前的生命故事。尽管地球上的生命无法重来,但在古尔德灵巧的笔端下,这些远古生命仿佛又获得了重生;在他活跃的进化哲学思想带领下,我们也禁不住想加入到探讨演化的奥秘,以及生命出现、消失的本质的阵营中去。译者有一段话几乎精确的概括了这本书的精髓——“从内容上来说,《奇妙的生命》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了来自五亿年前的布尔吉斯页岩中的奇异的生命形式,但是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这些生命的样子可能会发生变化,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认识。”

本书无疑是本值得一读的科普书,它并不止于讲述布尔吉斯页岩中的奇妙生命,它还会引导你去寻求生命更深层次的奥秘,此外,丰富的插图也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绝不会感到枯燥。然而,让我倍感欣喜的是,专业的译者的加盟更是为这本书添色不少。在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作品时,能够邀请到国内相关专业的同行对其进行翻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这些译者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翻译内容的准确性,使读者真正了解到相关科学研究的真相。本书译者无疑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译本语言流畅,拿起来便有让人想一读到底的冲动。并且,译本在人名、物种名称以及专业术语后都加上了相应的英文与拉丁文,这样严谨的做法也大大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对照阅读。

——卢静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在读

《可怕的科学》

作者:[英]泰瑞·德里/[英]麦克·菲利普斯

译者: 萧倩 朱机 李哲 徐朝晖 徐漪

接力出版社 2010.1

科学准确性:4.5 科学普及性:5 翻译准确度&流畅度:5

点评:

大家是否都有过这种经历:半夜关了灯之后,幻想总有些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会偷偷爬进你家窗户,有时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人造人,有时是沉睡千年的木乃伊,也有可能是古罗马斗兽场上长着血盆大口的狮子……反正我小时候总会这样瞎想,越怕就越要想。于是每晚都折磨自己本来就不大的小脑瓜,紧张刺激之后沉沉睡去,结果当然是第二天醒来继续面向朝阳没心没肺地健康成长。

在书架上看到这一套书时,身为一个学理工又爱幻想的女孩子,我本着怀疑的科学态度抽出一本《恐怖人体》。事实证明,这确实与我看过所有的科普书都不同!首先这书配色很是鲜艳,再加上夸张的插图,也许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之于科学丛书这更像是儿童画报吧;其次丛书选取的内容也是能充分吊起孩子们好奇心的,比如巫婆、海盗、还有勇猛的骑士;书中没有慢条斯理的说教(你从书名当然就已经知道这一点了),而是时刻吸引着读者的眼球,刺激着求知的渴望,在科学怪人的故事中了解科学现象。

也许家长们会顾虑,“那里面故事都太血腥啦!我才不要自己的孩子这么早就知道那些古罗马人杀害囚犯的方法!”可是,与其让孩子们通过其他途径知道这些,倒不如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其实有美好也有黑暗”来得实在。

每晚睡前给你的孩子读一篇“可怕的科学“吧,他们一定会觉得你是最酷的家长,因为当别的小朋友大叫”木乃伊好可怕!“的时候,你的孩子可以自豪地说:”有什么可怕的!我妈妈昨天和我一起做了一根黄瓜木乃伊呢!(详见《危险食物》)”

最后有句话要告诉读本书的小朋友们:你会发现有很多有趣的小实验需要亲自动手,如果看到这句话千万不要略过了:“需要准备:…你的大人宠物…”因为这真的很重要。

——王安梦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