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陷入功利化泥淖 读书只是种生活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14:32
文化批评:别陷入功利化泥淖 读书只是种生活方式
郭文婧
 
2010年04月23日10:50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2010年4月23日,第15个世界读书日,“读书”的话题依然是关注的焦点。
一个人该不该读书?一个民族该不该读书?今年2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线与网友交流时,已经表示地很清楚了: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就我个人来说,我虽然喜欢读书,但我仅仅是喜欢读书而已。我讨厌那种“读书无用”的论调,我也讨厌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因为它们把读书太庸俗化了,太功利化了。其实,读书就是读书,读书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我们不该给读书附加太多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说具体了,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但各自都有理由,你可以不赞成,但你的反驳别人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因此,我们应该从哲学上给人生意义一个统一的答案:人活着就是为了成功!顺便延伸一下,读书是为了什么?当然也是为了成功。
什么叫成功?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翻翻吧,非常简单,“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一个“预期”,错综复杂,包罗万象,好的、坏的,高尚的、卑劣的,伟大的、渺小的,今天的、明天的,短期的、长期的……
没错吧,一个正常人的一切都是围绕着“预期”展开的,都是为“成功”而生,为“成功”而活的。只要实现了“预期”,也就“成功”了。
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读书”,说“读书是成功的捷径,因为书就是伟人的肩膀”,说“学而优则仕”,说“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优雅,读书使人快乐……”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读书找到答案。
颂扬读书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一旦陷入了功利化的泥淖,一旦有了“读书万能”的调子,读书就会异化。不是吗?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分外强调读书,因为读书太重要了,因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是,读书便被异化为升学,异化为学历崇拜。等到“学历崇拜”这个泡沫破裂的时候,又大声宣告“读书无用”,走进另一个极端。
读书就是读书,它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对待读书,就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不能走极端。虽然,读书与成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读书却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曾经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条条大道通罗马”,不读书照样可以成功。
对于如何取得成功,著名学者季羡林给出了一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很重要,“不要不是那块料,非要往上套”,要成功就必须弄清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才”是什么,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勤奋”也很重要,不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勤能补拙是良奋”,“坚持就是胜利”;“机遇”更重要,否则只会“怀才不遇空悲切”,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机遇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无独有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也没有读书。我翻遍了一些著名的成功心理学教材,里面也没有强调成功必须读书。这些一方面证明了不读书也能成功的说法,另一方面也没有否定读书的作用,因为读书可以充实天资,读书是勤奋的因子,读书也是在准备机遇,已经把读书融入到成功的要素中去了。
今天,为什么“读书无用论”有了市场?为什么我们要为人们不读书而忧心忡忡?如何让人们爱上读书?对我们来说,最关键的是,不要神话读书,也不要功利读书,不以读书实现了成功而喜泣,也不以读书没有“赚到大钱,养得美女“而悲诉。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无关成功,想读书的时候读读书,不想读书的时候就不读书,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