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的形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16:02:28

中华经典与中国经术,是二个概念。但混淆至今,故而当今学术连“德治”、“仁治”、“法治”之“治理”尚未明了,却大谈经术经验。结果是“见智缺德”、或是“智勇不仁”的见利忘义,充斥官场、商场、市场、职场,在动物世界中有创新而享受低级。

中华经典,是自然宇宙世界范围论。涉及自然宇宙规律与世界秩序准则,故有《道经》《易经》《玄经》为“学”,从而附有天文地理人文三才之“术”。

中国经术,以文经道,以史经理。以往来经历之事,告知往后之理。“《六经》皆史”;“《六经》皆圣人之事”。

其中之“人”义,乃天人之事,非国人、家人民族之分别。道德、仁义与天经地义,由上古而至于中古,下古称“先王成法”。

自“盘古开天辟地”,“剖判阴阳”分阴阳。为宇宙出于自然法则:即“宇宙起源”课题。将宇宙起源原理,用于创“天地”,乃“道法自然”。

三皇按天地人辈出治世,天皇治天文,地皇理地脉,人皇典制度。

五帝以“物序”之(春东)(夏南)(盛夏中)(秋西)(冬北)代续,春木生夏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各自“德治”调和、调理了五行之气质,《国语》:“先王以土杂金木水火,杂成百物。”

三代之帝,尧舜禹“以仁治天下”之“万国”。其代序为礼让,成为后世仁义之宗法。“三代以上官天下,三代以下家天下。”分别了大同与小康,《礼》曰:“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与“各亲其亲,是谓小康。”

大道即隐,是谓神圣之事隐去;圣贤之事继往开来,至夏商周三王更事五霸,礼崩乐坏,故而出文教化。百家兴,诸子起。

《道经》自然,《易经》宇宙,《玄经》事物。随而成文,佐以德治、仁治、法治之术数。道经入史,易经事术,玄经成法。散于《六经》,名自经典。后世由化成《五经》《四书》、十三经、二十四史,统称一脉相承之“文化”事业。

摘《东方太学》,作者:陆嘉申

以上具版权所有,不得转贴,仅供考研生参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