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5年鸳梦:WEB2.0叫嚷“为何不回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29:55
重回5年鸳梦:WEB2.0叫嚷“为何不回来”


时间:2005年11月09日18:13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琳桦

11月5日,全球第一个Web——万维网——诞生15周年的日子。当天,走进位于上海巨鹿大厦的“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会场,一家传统媒体的负责人出了一身冷汗,触动他的是“平等心,众生志”——一个在会场中心的标语——所体现的格局和视野。
在强大的“无线”支持下,一个由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团队以及各个特色日志者组成的会议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氛围——每一轮发言者都不是中心,参与者通过即时通讯、个人日志,甚至是播客与场外实时交流,几百人不停地拍下照片上传到Flickr等全球网络的公共空间。
“这或许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开放的一次会议。”会议的核心人物、风险投资商维众投资的副总裁毛向辉说,“所有人通过一个非盈利的网站介绍自发而来,而讨论的主题由网友投票决定。”
参与者们席地而坐,小声细语,在几分钟内通过各自创业的网站辨认对方并谈论合作机会,还有一些人大步跟随风险投资商走到门外,兴奋、沉着地介绍自己的创意。累了,他们倒地就睡,休息时有人骑上儿童玩具车游历会场。
“我又看到了5年前互联网的乌托邦和理想主义情怀。”陈序尔,35岁,一个曾经历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大浪淘沙的创业者感慨。
更多的时候,他们在相互提醒:“我们正面临一个新时代——上世纪末,导致许多公司惊慌失措的力量将再次释放,而这些力量,正在得到更好的技术和更为健全的商业模式的支持。”
互联网“老”人重温旧梦
“惆怅旧欢如梦。”一个曾在第一代互联网浪潮集中地——中关村——创业的互联网人士用6个字简短、伤感地形容5年前的时光。
对于陈序尔,同样如此。
他曾是某知名证券公司的工程设备部经理、中化英华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客户经理和智方电子科技公司的合伙人及副总经理。但1999年华尔街的网络狂潮震荡中国之时,一切发生了改变。
“我心中开始景仰两个英雄。”他回忆说,“一个是3721的创始人周鸿祎,一个是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
29岁的陈序尔也决心做一个英雄。
基于在证券公司的经历,他想到的第一个创业模式是做一个证券行业的网络预警系统。但经过朋友的讨论和对中国房地产需求热潮即将启动的判断,上海交大土木工程毕业的他改变了方向。
“需要装修的人找不到适合的设计团队,经常引发纠纷,而市场中也没有规范和高水准的大型品牌家装服务企业。”陈序尔说,“于是,我问自己,一个上海交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去做家庭装饰,他会与那些‘马路游击队’们有什么区别?”
2000年3月,陈序尔创办了“又一家”(Home2nd)家装电子商务公司,希望通过垂直应用的B2C模式在家庭装饰领域打开局面。
“呼叫中心是一个连接点,我希望用户和我的工艺造型设计师通过它可以边对着自己的电脑边做沟通。”说到这里,陈序尔还相当兴奋,“对用户来说,这是一个专业服务、零距离、个性化的传送,而当大规模定制形成,我将优化配置装饰材料和软装饰厂商、经销商,降低用户成本并实现装饰质量的在线监控。”
当时,陈请来一个著名网站的核心开发人员兼职开发系统,支付的薪水是每月1万人民币。为应付业务上线后的服务扩展,他还专门与上海交大工业造型专业洽谈合作并形成初步意向。
但随着纳斯达克网络科技股急转直下,陈序尔陷入进退维谷之间。他所面临的困境是:系统开发尚不足1/3,而以房产抵押的借款已花去大半,装饰业务还只能以传统方式线下开展,收入杯水车薪,装饰专家与开发人员沟通有差距,他与同伴之间的观点也开始分歧。
“整个队伍人心涣散,我身心俱疲无力控制局面。”陈序尔的创业梦想终于在2001年6月停下脚步。记忆开始黯然失色——他卖掉房子、还清借款,举家借住朋友处,从此开始漫长的个人调整期。
之后,他的履历又回到过去的就业轨道——易方软件销售总监、上海教育软件市场营销专员和凯图科技IBM产品事业部的渠道经理。
回忆起那段创业经历,陈序尔承认“当时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但互联网创业热情让他难以割舍。
2005年2月,35岁的陈序尔毅然放弃一切,出任上海若邻信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weankline)市场总监,希望通过一个典型的Web2.0网站重寻互联网机会。这个创意为帮助用户建立个人社会资源银行的网站,模仿全球最大的商务交友网站Linkedin的模式。10月,陈希尔离开若邻:“因为在思路上发生分歧,我准备自己重新创业。”
“为什么不?”面对提问,他反问记者,“第一代互联网浪潮时,创业还很依赖资金和优秀团队等高成本的资源。现在,由于blog等多媒体工具的普及,互联网的进入成本降低,人的资源已全面解放。”
“互联网产业的道路在清晰,人们已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形式,蛋糕正在变大。”社会性视频网站“嘻哈哈”的创始人张扬说。
“互联网最终将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有趣的是,这些互联网信徒的行动开始与他们的信仰保持一致——这些有竞争关系的创业者十分愿意分享创业思路。
“以前,我力图让世界来理解我。”陈序尔感慨,“现在,基于草根分享、协作的精神,我希望能通过交流,大家一起合作把各自的企业做大。”
校园:米米乔不是另类
第二代互联网一个潜在的创意基地,发生在中国的众多高校。
11月7日晚,东北,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大四学生“米米乔”正在登录一个国际性网站——全球声音(global voice online),准备翻译其对“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的报道。
他对自己的个人空间“Blog中文翻译”已在业界小有名气颇为吃惊。这个在今年6月诞生的网站的创意是,把国外关于Web2.0的信息通过翻译及时传递给国内读者。
“国内的很多内容跟不上世界潮流。”在Google talk的那一端,21岁的米米乔认真地说,“我想做一些实在的、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将为自己的创意付出的更多精力,米米乔并不在意。他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是这样的:
6点30分,当大部分室友还在酣睡,米米乔起床,阅读在del.icio.us、英文Blog新闻频道和英文Blog的相关文章,并将他认为对中文读者重要的网址收集到365key中。
8点,准时上课。
晚上10点到11点,在寝室熄灯前,进行翻译并更新“Blog中文翻译”。
米米乔曾认真思考过“Blog中文翻译”的盈利模式,“我希望翻译工作不要商业化,而在计划推出的‘Blog新闻频道’中,靠注册会员和广告费实现收入。”
随着使用人群的增多,米米乔的团队也逐渐扩大,来自北京、合肥、上海、日本等地的10多个网友陆续加入了翻译团队。
米米乔并不清楚,在“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上,一个叫Michael Li的人对这个创意表达了充分的兴趣。
“请他发邮件给我。”Michael Li说,这个曾在美国在线(AOL)工作的海归人士正在创立一个叫1Blogs的网站。他的想法是,通过1Blogs的平台,把优秀的中文blog介绍给海外,同时把优秀的海外Blog翻译给中国读者。
“正因为商业性不强,它才有价值。”Michael Li说,“这样的模式,其实很容易被购买。”
明年大学毕业的米米乔如今正面临找工作,但他打算放弃来自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召唤,带着它对web2.0的理解扣门UUZone——一家总部在南京的交友网站。
“我觉得兴趣是第一。”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在谈到他对薪水的预期时说,“我没有考虑太多收入,但我很清楚UUZone的盈利模式。”
而在上海,2002年12月,一个叫过智俊的复旦大二学生在校园网内创立了一个有名的“歪酷搜索引擎”。
“2004年3月,当博客的概念在中国兴起,我马上把这个平台转化成歪酷博客。”这个目前已拥有10万注册人数的博客托管者说。
现在,已大四毕业的过智俊准备先去一个业界有名的科技公司。“但是,如果有一天,歪酷成长壮大,我一定会出来独立创业。”他说。
“真正创业的学生可能还是星星之火,但是,很多人已经在eBay和淘宝上开店。”米米乔和过智俊告诉记者,“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赚钱。他们已经有商业意识。”
25亿美金风投进入中国?
“尽管形式十分自由,但与上个月在美国刚刚结束的Web2.0商业探讨会议相比,这是一场心很‘静’的互联网会议,他们在静下来思考这个地球是什么样子。”
在客齐集的掌门人王建硕看来,这场带有形而上憧憬的中文网志年会已有硅谷聚会的开放影子,“在美国,一些互联网业界的高层经常到一个深山老林,他们一边看星星一边谈创意。”
在“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上,参与会议的有《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卫报》等海外媒体以及众多的海外特色日志者。
“忘掉在胸罩与纺织品上的争吵吧。”《金融时报》(FT)在最新的系列报告《中国与数字时代》中说,“中国的互联网、移动应用软件及服务正在蓬勃发展,在某些方面堪与发达市场比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11月5日,BV.Captail刚成立的中国办事处人员薛盈出现在会议现场。这家在社会性软件领域的投资规模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刚刚完成了对在Web2.0圈子闻名遐迩的del.icio.us和rojo.com的投资。
“现在,包括KKR、3i等对Web2.0感兴趣的国际大型风险投资机构已进入中国。”毛向辉说,“各大VC在中国设立的基金已达25亿美金。”
创业者们或许正在面临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另一个曾经历第一代互联网浪潮的“职友集”创始人郑泽锋则表示对资本市场的改变心知肚明,“投资商已不再和1999年一样,通过一个概念在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和用户基础就放下它的风险投资。”
“实际上,我们的竞争更为激烈。” 郑泽锋说,“这个蛋糕在变大,但同时参与竞争的人也在成倍增多,一个好的理念会被迅速拷贝。这不像在第一代互联网创业时,竞争者长时间缺失。”
这些新兴的互联网信徒,有多少的生存机会?在毛向辉眼里,这个答案是二成。
“但什么是成功?”这些甚至还没有运营能力的创业者坦然地问,“我们并不担心,既然风险已经在我们可以承担的风险内,我们更看重创业经历。如果能够生存并最终被收购,也是一个很好的价值体现。”
“这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创业者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几率在扩大。”毛向辉认为,他们的最大风险是,“一旦有VC介入,创业者在一定程度上会为资本服务而偏离服务大众的初衷,这也许将影响他们难以最终成为一个真正世界一流的伟大公司。”
(责任编辑:romp)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