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西南的孤立古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7:20:20
 

红海西南的孤立古国

作者  张信刚2010-04-28 20:40:51    第76期

历史上,红海两岸一直是亚、非、欧三洲贸易的要道。16世纪,奥斯曼人控制了红海。19世纪初,埃及脱离奥斯曼帝国后继而威慑红海。19世纪后期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更加凸显了红海的作用,也引起了那时方才统一的意大利对这个地区的觊觎。它看准了还没有被殖民化的非洲之角,于1885年夺取位于红海西南部的海港马萨瓦(Massawa),接着又占领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一片土地。1896年命名这块殖民地为“厄立特里亚(Eritrea)”,以阿斯马拉(Asmara)为首都。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除了移民、经商、传教、修铁路,还锐意建设阿斯马拉;但它实行种族隔离,禁止意大利人和本地人通婚,在公共汽车上和电影院里非洲人只能坐在后面。

1963年8月底,我在阿斯马拉逗留了三天,见到有钟楼高耸的天主教堂、颇为堂皇的埃塞俄比亚正教教堂,还有肃穆圆顶的清真寺。住宅区有整齐的欧式小洋房,当然也有在墙边搭建起来的棚屋和散落在小街小巷里的泥土矮屋。马路上汽车不多,但是有许多意大利制造的轻便摩托车(scooter)。虽然当时厄立特里亚有人闹独立,局势不稳定,但仍有许多意大利人和美国人住在那里,因为美国在附近有一个大型监听站。

除了游览阿斯马拉市区,我还乘公共汽车到马萨瓦作一日游。除我以外,乘客都是本地老百姓。大家把衣物用品往车顶上的行李架上堆,也有人把活鸡提进车里,半数人都光着脚。来回车程五小时,车一直在山中盘旋,因为从阿斯马拉到马萨瓦几乎是海拔落差2500米。红海岸边炎热难当,但是那些本地人身上却都裹着棉布长袍。回程时汽车的旋转和邻座乘客的体味对我形成两大威胁。一路上我苦思当初美艳的喜巴女王是如何登上这个高原的,结果晕车并发症居然没有出现。

今年1月我去东非,一是为怀旧,二是为了实地走访索马里海盗出没的区域。

厄立特里亚几十年来虽然也有进步,但很孤立,对外交通不便 。我时间有限,决定不去重访阿斯马拉和马萨瓦。厄国政府近年支持一部分奉行极端伊斯兰主义的索马里军阀,因为埃塞俄比亚支持另一派军阀。其实,厄立特里亚的500多万人口中,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各占一半,极端宗教主义者照理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在“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指导思想下,与埃塞俄比亚有宿怨的厄国政府很可能打开令它后悔的“潘多拉盒子”。

厄立特里亚依语言划分有九个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 Tigrinya族和Tigre族,分别占人口50%及30%。 这两个民族和埃塞俄比亚的好几个民族都是东非人与南阿拉伯人融合的结果。最早统治非洲之角的阿克苏姆(Aksumite)王国的首都距厄立特里亚只有50公里,离红海170公里。今天的厄立特里亚就是当年阿克苏姆王国的中心区域,由此经过红海向阿拉伯、埃及和地中海地区输出黄金、犀牛角、象牙、兽皮,还有奴隶。希腊人把他们接触到的黑人称为“烧黑了脸的人”;以阿克苏姆为首都的东非王国就被他们称作“Ethiopia”, 意思是“烧黑了脸者之国”。

阿克苏姆王国在4世纪初就已信奉基督教,比罗马帝国还要早。他们把圣经由希腊文翻译成当时使用的吉兹(Ge’ez )文。今天埃塞俄比亚的通用语言阿姆哈拉语和厄立特里亚的两个主要语言都是从吉兹语演变而来,它们同属闪米特(Semitic)语系,都用吉兹字母书写。打个比方:吉兹文好比是拉丁文,目前除了宗教仪式之外已没人使用;阿姆哈拉语有如意大利语,而Tigrinya语和Tigre语则像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1963年我初次访埃塞俄比亚时,它刚才取消了厄立特里亚的宪法而将之改为一个行省,厄民不满的情绪是可以预料的。以后长达30年的战争给埃、厄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使双方都失去了有利发展的时机。埃、厄两国的自然环境恶劣,经常发生饥荒;人民生活穷困,又多半不识字。有人说,埃、厄两国的战争,就像两个秃头为了抢梳子而打架!近年来两国各派军队驻守边界,但是双方逃荒的饥民却经常为求生而进入对方的国境,这对当政者真是一大讽刺。

一般非洲人对外国人都很友善,但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是例外。埃塞俄比亚地处高原,易守难攻,它除了曾被意大利夺走厄立特里亚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沦为殖民地,对外国人他们一般是矜持而自尊的。厄立特里亚人从13世纪以来一直被南边的阿姆哈拉人统治,16世纪以后又连续遭受奥斯曼人、埃及人和意大利人的侵略。这就形成了他们强烈的排外心理,对外国人有明显的疑惧与敌视。当年厄立特里亚的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分别组成两个民族解放阵线,但彼此合作,而战士们也都能奋战不屈。这应该与他们共同的排外心理有关。

厄立特里亚于1993 年正式独立后,1998年与埃塞俄比亚再度开战,致使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入驻,但维和部队不久就因厄国的不合作而撤出。后来,它又和西边邻国苏丹有争端,再和东南面的邻国吉布提为边界而发生武装冲突。现在厄立特里亚在国际上十分孤立,国内粮食缺乏,要靠逃往外国的侨民汇钱救济,人均收入比邻国都低。埃、厄两国数十年战乱不已,结果民生凋敝,代价不可谓不大。

依我看,埃、厄之间的对立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假如埃塞俄比亚的塞拉西皇帝或是取代他的军人领袖能有当年周恩来、邓小平的眼光和胸怀,同意让厄立特里亚高度自治,“五十年不变”,也许就不会演变成今日双输的局面!

作者系香港城市大学前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