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海怪是什么?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06:05:20

 

   挪威传说中的北海巨妖,《圣经》中象征邪恶的海中怪兽,至今不肯露出真面目的尼斯湖水怪,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其他各种水中怪物,它们总是让人充满幻想。然而,同真实存在过的海洋巨无霸们比起来,那些多半属于想象之物的妖怪又算得上什么?



 

  每年夏天,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都要到斯瓦尔巴群岛(挪威属地,位于北冰洋上,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斯瓦尔巴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等组成)的斯瓦尔巴岛上去“捕猎”。他们带着枪,为的是对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北极熊。不过,北极熊并不是他们的“捕猎”目标,他们要找的是更大的家伙——曾经雄踞地球的最可怕掠食者。

 

  让时间退回到1.5亿年前,那时的斯瓦尔巴岛还被浅浅的、凉爽的海水覆盖着,水中充满各种海洋爬行动物。这些动物死后形成的化石变成了今天的斯瓦尔巴岛的一部分,而这里现在是全球发现远古海洋爬行动物化石最多的地方。

 

 

  只在每年夏天的短几周时间里,太阳在斯瓦尔巴岛从早到晚都不沉落,气温升高至刚好在结冰点以上。研究者们必须快马加鞭地挖掘,否则地面很快就会再度冻得僵硬。据估计,这里有超过1000具远古动物骨架尚待挖掘。2009年3月,挪威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岛上发掘出一具巨型海洋动物化石。这是一只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海洋爬行动物,体长达到15米,体重约45吨,其撕咬能力超过鲨鱼和鳄鱼至少10倍,比曾经的地球霸主暴龙还高了约4倍。此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暴龙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类动物,而新发现的这种海洋爬行动物只需动一动嘴巴,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将暴龙撕成碎片。

 

  斯瓦尔巴岛的发现冉度引发古生物学界对中生代(2.51亿年前~6500万年前)海洋爬行动物的浓厚兴趣。事实上,世界不少地方在这方面都获得新的成果。2009年10月,科学家在英格兰南部多塞特郡的“侏罗纪海岸”(因发现大量侏罗纪化石而得名)发现了一种新的海洋爬行巨兽的腭骨化石,它很可能属于一种此前未知的上龙。可以这么说,科学家现在对各种海怪的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上龙

 

  重新登上中央舞台

  海洋爬行动物化石是科学家最早知道的脊椎动物化石之一,电是他们了解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关键证据。18世纪晚期,一块像蜥蜴的巨兽的下颚化石在荷兰的一处矿井中被发现。这种后来被命名为沧龙的远古海洋爬行巨兽使当时的科学家终于确信动物原来真的是可以灭绝的,而在此之前,灭绝理论在人们的眼中简直就是异端邪说。19世纪早期,颇具传奇色彩的化石女猎手玛丽·安宁在英国莱姆湾附近发现了鱼龙和蛇颈龙化石,她的发现对于古生物学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海洋爬行动物是已灭绝动物中被了解最多的动物,在催生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大辩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恐龙化石的发现,陆地爬行动物登上中央舞台,海洋爬行动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花了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海洋爬行动物研究才从恐龙投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科学家们原以为对海洋爬行动物已经了解得够多了,现在他们才意识到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其实,哪怕跟10年前相比,今天对海洋爬行动物的了解也大大加深了。

 

  在当今世界,海洋爬行动物堪称稀少:成水鳄鱼、海龟和海蛇是沿岸海水中的稀罕物。而在温暖无冰的中生代,爬行动物遍布从北极到南极的全球海洋,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由鲸鱼、海豚、海豹以及鲨鱼所承担。

 

  同今天的海洋哺乳动物一样,海洋爬行动物也进化月呼吸空气的陆地祖先。大约3亿年前,爬行动物从与两栖类一样的祖先演化而来,这些祖先需要在水中产卵,而爬行动物却喜欢炎热干燥的环境。大约2.8亿年前,一部分爬行动物回归了海洋,其中包括最早回到水中的沧龙,长而薄的身体、有蹼的腿和充满牙齿的腭使得它们很快就适应了水中的生活。

 

  大约2.51亿年前,发生了一次物种灭绝事件——二叠纪物种灭绝,这也是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创尤其严重:每20种海洋物种中就有多达19种灭绝了。此后,爬行动物开始存陆地上繁荣起来。

 

  在缺氧的海洋中

  在二叠纪之后相对缺氧的海水中,鱼类挣扎求生,大型掠食鱼已经很少见到不过,空荡荡的海洋很适合殖民,而爬行动物对此准备得最充分。那时气温比今天要高出好几摄氏度,非常适合冷血的爬行动物。能呼吸空气意味着它们能在相对缺氧的海水中生活得很快活。

 



 

上龙

 

  许多海洋爬行动物都是在中生代进化出来的。其中有四种因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和称霸海洋而显得特别突出,它们就是鱼龙、蛇颈龙、上龙和沧龙。这四种龙都是掠食者,其中包括当时顶级的海洋掠食者,难怪它们中的一些会达到巨大的体格。

 

 

日本沧龙

 

  科学家认为上述四种龙的成功关键在于它们进化出了胎生行为:胎生使它们的体形变得更大,而在水中生育则使它们获得了殖民海洋的机会。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根据发现自德国霍兹马顿采石场的化石知道了鱼龙是胎生的——其中一具保存完好的化石显示了一头鱼龙的生育场面;2001年,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在意大利的一家博物馆中检验一头沧龙化石,当拉开装化石的大抽屉时,她意识到自己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出现在她面前的是一头怀胎的沧龙。2004年,科学家又发现了蛇颈龙的祖先庆长龙产子的证据。

 



 

 

  进化的鱼龙

  第一个大成功故事来自鱼龙。鱼龙的化石证据表明,它们最早在2.45亿年前就已存在。早期鱼龙的样子像鳗鱼,紧靠海岸生活。经过4000万年之后,它们进化出了像海豚一样的流线型身体,能像海豚一样在广阔的海域轻松畅游。

 

  一些鱼龙进化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2004年,加拿大研究人员在该国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已有2.1亿年历史的岩层中,发掘出一头巨无霸鱼龙。这头长达21米的秀尼鱼龙差不多就跟长须鲸一般大,长须鲸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动物。科学家形容说,假如把海豚身体吹得胀胀的,再让它变得薄一点和长一点,就很可能是秀尼鱼龙活着时的样子。而现有的化石残块还暗示,当时很可能还有体形更大的鱼龙。

 

  到大约2亿年前,也就是侏罗纪开始时,鱼龙大军中又加入了体形稍小而速度更快的海洋巡游者。科学家估计,一种生活在1.8亿年前的鱼龙的游速可与金枪鱼相比,而后者是当今世界上游动最快的鱼种之一。

 

  侏罗纪堪称是鱼龙的黄金时代,当时鱼龙的数量超过其他任何海洋爬行动物。此外,鱼龙还是首批深海征服者。科学家是在对鱼龙眼睛的光学特性进行研究后得出这个结论的。总体而言,脊椎动物眼睛的大小跟体形的大小密切相关。例如,蓝鲸是当今最大的脊椎动物,其眼珠直径达到了15厘米。

 

  事实上,鱼龙的眼睛是所有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例如,4米长的大眼鱼龙,眼珠直径达到23厘米;9米长的泰曼鱼龙,眼珠直径达到26厘米。在现存动物中,只有深海巨型鱿鱼的眼睛有这么大。科学家推测,鱼龙的大眼睛是为适应潜游至500米以下去猎食乌贼及其他头足类动物(例如现已灭绝的箭乌贼)的结果。

 

  科学家根据鱼龙眼睛的大小和焦距计算出鱼龙眼睛的采光能力,并对鱼龙眼睛的视觉敏锐度进行估计,结果发现,鱼龙的眼睛比典型夜行哺乳动物的眼睛更敏锐。在海面下500米深度,人眼什么都看不见,鱼龙却能看清移动的目标

 

相关链接

  鱼龙:样子像鱼的大龙

  在希腊语中,鱼龙一词意为鱼和蜥蜴。实际上,鱼龙的外形既像鱼又像海豚。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鱼龙家族直兴旺发达。根据化石证据,鱼龙的粉墨登场最早是在大约2.45亿年前,销声匿迹则是在大约9000万年前,也就是比恐龙灭绝早2500万年。

 



 

  在三叠纪中期,鱼龙从重返水中的陆地爬行类祖先演化而来。至于这个爬行类究竟是谁,还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鱼龙的进化路线跟今天的海豚和鲸鱼的祖先是平行的。鱼龙在侏罗纪时期称霸海洋,但其霸主地位在白垩纪时期被后来居上的海洋顶级掠食者——蛇颈龙取而代之。

 

  鱼龙的平均体长为2~4米,不过也有一些种类的鱼龙的体长或者比这短些,或者庞大得多。鱼龙有着海豚一般的头部和长长的、长着牙齿的口鼻部。和金枪鱼样,鱼龙的体形注定了它们是天生的游泳健将。据估计,鱼龙的游速最高可达每小时40千米。除了速度快,有些种类的鱼龙可能跟现代的鲸鱼一样,是得心应手的深海潜水高手。

 

  跟现代的鲸鱼和海豚一样,鱼龙也呼吸空气,也是胎生,尽管它们是爬行动物,它们的祖先在陆地上是卵生。实际上,对所有呼吸空气的海洋动物来说,要么上岸产卵(例如海龟和一部分海蛇),要么在表层海水中产子(例如鲸鱼和海豚)。考虑到鱼龙的流线型身体和游泳能力,要让它们跌跌撞撞地爬上岸产卵实在是太勉为其难、也太没有必要了。

 

  鱼龙的样子虽然像鱼,但它们并不是鱼。一些科学家认为,鱼龙是趋同进化的典型例子,所谓趋同进化是指结构相似而非相同。比如,鱼龙像鱼一样有背鳍,尾巴的位置也恰到好处,因此水文学设计十分合理。鱼龙的这类特征之所以更加明显,是因为它们完全是凭空进化而来的,比如它们的陆地祖先背上并无隆起,而鱼龙到了水中却变得体态趋同于鱼了。说到底,这是环境使然。事实上,由于最早发现的鱼龙的背上并无硬质的骨架结构,所以科学家最初复原的鱼龙并不包括背鳍。直到19世纪90年代,在德国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鱼龙完整样本,才知道鱼龙原来也是有背鳍的。

 

  鱼龙有鳍状肢,但鳍状胺很可能不是用来推动身体前进,而是用来保持平衡和控制方向。至于鱼龙前进的推力,应该来自于它们像鲨鱼尾巴一样的大尾巴。除了跟鱼相似之外,鱼龙也跟海豚、鲨鱼和金枪鱼共享平行的进化特征,这使得它们有相似的外形和活性水平(包括体温调节),从而可以把它们置于相似的生态圈。

 

  最早的鱼龙不太像鱼或海豚,而更像长着鳍的蜥蜴,其化石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初期。这些原始鱼龙演化很快,还没到三叠纪中期就已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鱼龙。后来,鱼龙分化出一系列形式,从而构成一个大家族。从食物来看,许多鱼形鱼龙主要以一种现代乌贼的古

 

  头足类近亲——箭石为食;一些早期鱼龙长着适宜于咬碎甲壳类动物的牙齿,它们很可能也吃鱼:而一些大体形鱼龙有着厚重的嘴巴和坚硬的牙齿,这表明它们极有可能把小型爬行类作为自己的点心。既然鱼龙家族成员的体形差别这么大,它们的存在历史又是如此漫长,那么它们的猎物范围也应该很广。典型的鱼龙都有着受到圈骨保护的很大的眼睛,这暗示它们有可能在夜间捕猎。

 

  自1699年首次发现鱼龙化石碎片至今,已经发现了大量鱼龙化石样本,从这些样本得知,最大的鱼龙体长达23米。科学家相信,很可能还有更大的鱼龙等待发王见。

 

 

 蛇颈龙

  蛇颈龙和上龙登场

  侏罗纪开始时,蛇颈龙和上龙加入了海洋爬行动物的队列,并一直兴盛到了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模样却大不相同:蛇颈龙脖子长,脑袋小,体态优雅;上龙身体庞大,脖子短,脑袋也大。不过,这两种龙都使用两对大大的桨状肢来游泳。

 

  蛇颈龙的生理核心是它们长长的颈子,在极端情况下,它们的脖子长度可能比余下的身体加上尾巴的长度还要长。其中,薄片龙的颈子有72块椎骨,是已知所有动物中最多的。不过,随着蛇颈龙的灭绝,其他长脖子海洋爬行动物也销声匿迹,它们的生活方式再也不复存在。

 

  长长的脖子是蛇颈龙成功故事的核心。或许,蛇颈龙的长脖子使得它们可以从一群鱼的下面或后面偷袭鱼群。不过,有科学家最近提出,蛇颈龙可能是海底掠食者,它们用嘴中长有钉状牙齿的脑袋在海底搜寻猎物,身体则浮在上面。2005年,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发现了一头胃中充满海底无脊椎动物残骸的蛇颈龙化石,这为上述猜测提供了证据。也有科学家认为,上面提到的两种捕猎模式都是合理的,因为蛇颈龙是非常灵活的猎手。

  蛇颈龙最长可以达到14米,不过它们身体长度的大部分被脖子占据。总的来看,跟它们的亲戚上龙相比,蛇颈龙只能算是侏儒,上龙才是中生代海洋中确定无疑的顶级掠食者。

 

  从在英国牛津郡发现的一块3米长的上龙腭骨化石来看,这头上龙的体长可达18米,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上龙,它的眼窝是如此之大,你甚至可以把手臂都伸进去。科学家估计,这头上龙活着时体重达30吨,与之相比,一头成年霸王龙的体重只有区区7吨而已。

 

  上龙不仅体格庞大,而且非常可怕。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一头体长11米的上龙——克柔龙,它生活在1亿年前,其胃内物显示它竟然吃蛇颈龙。与今天的鳄鱼进行的对比研究暗示,克柔龙尽管口鼻部很长,但撕咬力仍然非常大。

 

 

 

    沧龙的最后盛宴

 

  出于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的原因,鱼龙和上龙都在9000万年前灭绝了。不过,没过多久,它们的位置就被后来者——沧龙填满。

 

  沧龙是一类新型的海洋爬行动物。从巨蜥类演化而来。沧龙的化石记录比其他任何海洋爬行动物都完整,科学家甚至还知道沧龙的半水生过渡形式——生活在9800万年前的哈西亚沧龙,这种两柄龙无论在水中还是在陆地上都同样得心应手。

 

  这种早期沧龙后来继续演化,最终成为体长可达15米、完全水生的海洋爬行动物。海怪的最终一轮演化南此拉开大幕,竞争如火如荼。化石显示,沧龙之间拼得你死我活,往往把对方打得遍体鳞伤甚至粉身碎骨。当然,沧龙对付猎物也同样凶残暴虐: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一头身长5米的海王龙的化石显示,它死于沧龙对它头部的致命一击,因为只有一头大型沧龙才可能拥有如此凶猛的力量。

 

  最晚期的沧龙显示出耐人寻味的演化趋势。原始的沧龙身材较为苗条,身体的起伏波动就像鳗鱼。随着时间推移,它们的身体逐渐变硬,最终只用尾巴来游泳,就像鲨鱼一样。这一趋势在迄今已知的沧龙最高级形式——浮龙身上登峰造极,作为趋同进化的惊人案例,浮龙的体形进化得仿佛是鱼龙的翻版。

 

  到白垩纪结束时,和陆地上的恐龙一样,沧龙、蛇颈龙、上龙听见了另一次物种大灭绝的丧钟。这些海洋爬行动物的灭亡可谓理所当然,毕竟它们处在海洋食物链的巅峰,而这条食物链在6500万年前轰然坍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名副其实的海怪们一去不复返,但权力的真空在1000万年后被再次填满——巴基鲸,一种和狼有几分相似的肉食性哺乳动物开始试水汪洋。对海洋的新一轮入侵全面展开,不过,这已是另—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