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恩月刊——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5:59:42
战略意志的“上帝之手”——即时激励
曹际鹏    2005-1-25 17:25:55

曹际鹏 顾问
1、即时激励就是及时回应,所以回应什么就很重要;
2、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是因为人有“独立意志”,在行为与回应之间,高层有选择激励的自由,是因为组织有“战略意志”,即时激励就是将这种意志赋予组织中的每个人。
即时激励是什么?
即时激励——战略实现的添加剂
即时激励是把执行结果(行为)与奖惩直接连接起来,并把它们的周期做短。通过及时的、公开的、强有力的高层推动,在整个组织体现战略意志,并贯彻到底。
即时激励有什么用?
贯彻战略实施、真正获得战略执行力,即时激励投入的是物质和非物质的激励,回报的是战略的贯彻(执行和战略的一体)。
即时激励怎么用?
即时激励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战略层面,一个是文化(原则)层面
1、当你不知道战略是什么的时候,即时激励怎么做?
即时激励就是及时回应,所以回应什么就很重要
在战略层面强调客户,在文化层面强调黑白分明和恪守职业化底线。背后的逻辑是,一家公司有了客户和原则(优秀文化)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保证不死,只要不死,对于一家勤奋的公司,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2、在战略方向清晰的时候,即时激励怎么做?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是因为人有“独立意志”,在行为与回应之间,高层有选择激励的自由,是因为组织有“战略意志”,即时激励就是将这种意志赋予组织中的每个人
首先要明确,即时激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符不符合战略之分。(这不同于做学问,一定要有对错)符合战略的就是要激励的,不符合战略的就是不鼓励的(所以有的员工做了很多看似对的工作,却得不到高层的激励,道理相同。这个时候的人力资源也很简单,符合战略需要的就是好人才,前提是符合职业底线要求,不符合战略的就不是好人才,无论你多优秀)。同时仍然强调文化层面的即时激励,这是永恒的。
即时激励与HR中薪酬与考核的区别
HR中的薪酬与考核对执行力基本不体现任何推动,在传统的人力资源体系,薪酬体现的是公平,考核体现的是事后评估,但是对行为的奖惩做的不够,不能及时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对执行的推动只能靠职业化,造成速度放慢。
*我们自己怎么做战略,就给客户怎么做战略,“一切从自己开始”
*获得真有两种途径,1、逻辑完整 2、接受,以前我们通常采用逻辑完成的方式,但对于商业来讲,战略是拿来用的,如果没有客户的接受,逻辑还是逻辑,它仍然是独立的。
我们怎么做战略,就给客户怎么做战略,“一切从自己开始”
对于战略项目而言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组织性的,一个是个人性的(客户高层)。
1、组织层面的起点应该是从一个颠覆不破的公理开始,那就是客户价值。为什么这样做呢?
第一, 锡恩强调战略和一家公司的持续,也就是一家公司要有“利润之上的追求”和符合规律的基本商业信念,对客户价值矢志不渝的追求(信仰)。这些“公司之道”的背后是“持续之道”。锡恩在做战略中更强调“持续”而不是“竞争”,这和麦肯锡的“制胜战略”表面上有一些的不同,是角度的不同,他们更强调业务,我们更强调机理,但二者缺一不可,只不过是侧重不同,我想到最后是殊途同归。
第二, 战略不仅仅是逻辑,它还是一种思想,思想和工具最大的区别是它有灵魂和生命力。我们可以看一个身边真实的案例——那就是现在的4R项目运作。以前关于4R的导入有着不同的做法,通常是R3开始,也可以从R1、R2或R4。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4R项目的问题。那我们现在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既没有从质询开始,也没有从计划开始,我们是从“结果”开始。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不懂“结果”作什么“质询”呢?如果不懂“结果”作什么“计划”呢? 所以我们不是让客户懂得4R里面的每个R,而是先懂得什么是“结果”,懂得并建立了“结果思维”,4R迎刃而解。
我想对于战略项目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客户都不懂得“客户价值”,并且上升到组织和信仰层面,无论C1C2还是C3C4都是空洞的和工具性的。这就是宁高宁讲的“出发点”,出发点决定未来的成败。所以,我们在运作战略项目的时候,起点不是4C里面的任何一个C,而是它背后的“客户思维”。
2、对于个人层面(客户高层)的起点则应该是“一切从自己开始”。
这就像我们现在自己做2005年的战略一样,我们先从“个人战略”开始做起,背后的意义组织性的获得“战略思维”。记得博士一再提醒我,“没有个人的战略思考,哪有真正的公司层面战略”。这对一家公司的高层更是重要,如果锡恩没有博士的个人战略,所有做出来的公司战略就都是“假”的了。2004年6月韦尔奇在中国演讲时,当被问到GE有多少名战略规划人员时,他斩钉截铁地说:“一个也没有。”这是因为从1970年开始推行战略规划到现在,战略规划已经成为GE员工的一项基本能力。
可见组织性的“战略思维”能力比“战略规划”本身还重要,从专注的角度,我们只做高层,从他们的“个人战略”为切入点,背后的道理一样,有了“战略思维”,4C就不仅仅是框架了。
获得真有两种途径,1、逻辑完整 2、接受。以前我们通常采用逻辑完成的方式,但对于商业来讲,战略是拿来用的,如果没有客户的接受,逻辑还是逻辑,它仍然是独立的。
目前运营项目运作方式上的突破,我认为本质是从关注逻辑到更关注行为。行为——而非逻辑——才是问题的关键。
那么对于战略项目的运作也相同吗?我认为不完全是。
战略本身从说服力的角度是要展现逻辑之美的,这背后是“因果关系”。但无论是运营项目还是战略项目对于客户来讲都要“信其为真”,那么战略项目如何获得真呢?我认为除了展现因果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接受”。因为公司战略是商业的产物,商人需要的是有用,逻辑之美是次要的,这一点是绝对不同于学术的。既然是要有用,就要客户“信其为真”,而信其为真的背后是“接受”,如果没有客户的接受,逻辑还是逻辑,它仍然是独立的。所以运作项目的出发点在于考虑“如何接受”,而不是如何把逻辑作完整。
回顾万科项目博士的做法,每周和郁总沟通一次,递进式的推动观念转变,应该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只不过是方式不同。
*咨询项目的入口在哪里?
很多顾问公司做项目通常是从分析或研究开始,但我最近在思考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感觉在引导着我,那就是要先从公理体系作战略,开始找一个颠覆不破的点,形成震撼,让客户信以为真,然后循序渐进,分析和研究都是辅助,在项目方式上把提案式改成沟通式,战略的形成更多是基于沟通和共识。
为什么一开始要过公理体系呢?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样的人有战略?研究博士,你会发现有战略的人有几个重要的要素,1、独立的人格 2、以终为始 3、懂得放弃等等,这些要素的具备除了第一点比较难建立以外,似乎很多人都有;那我们再看,假设我们具备了和博士同样的能力与外部环境,我们一样可以获得像博士这样的战略成功吗?我的答案是不能!那为什么同样具备了博士的能力和外部环境,不同的人战略会有千差万别呢?这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无法推导出来的。
我的理解是,在战略背后有着一个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念,你具备了什么样的信念,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如果你的观念有问题,即使你有爱因斯坦的能力和美国式的外部环境,你也一样“没战略”,一样会失败或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这是SWOT或任何分析匹配不出来的。
冯伦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叫做战略,就是“天上人间”里在干什么,所有女性都知道,但是大多数的女性都不会进去,因为她们有信仰,所以不进去,是因为要更用有体面的方式活下去,她们所选择的这种活法,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战略。
这就是说,信念决定了行为,行为预示了方向。所以,战略的差异实际上源自对现实生活的判断和价值观的差异。
所以基业长青的公司一定是有追求的公司,一定是格守着一些底线的公司。安然和安达信的倒闭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中国公司最缺的是什么?是竞争策略吗?不完全是。他们更需要的最基本的商业信念的树立,他们需要的是利润至上的追求,没有这些看似基本且简单,但却重要无比的东西,就是没有战略。即使你现在赢了,其实你是输了。
那么,我们项目的入口在那里?我们如何区分其他咨询公司?我们要放弃波特倡导的从分析和研究开始做战略的所谓“科学模式”,分析和研究是必要的,但他只是辅助,不是根本。我们要从最基本的树立公理开始做起,我们要帮助中国公司重塑他们“灵魂”,这才是咨询项目的起点,否则若“神”不在,一切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