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景点介绍 - 我爱我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52:25

建瓯景点介绍

默认分类 2008-12-25 11:27:00 阅读118 评论0 字号:大中

 建瓯孔庙

建瓯孔庙位于建瓯市城区东北隅的孔庙,始建于宋神宗年间(1068-107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个拥地10亩有余的庙宇有棂星门、步云桥、伴池、前殿、大成殿、明伦堂、藏经阁、崇圣祠等建筑10余处。这些建筑均仿山东曲阜孔庙的建制,分三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长达800米的中轴线上。庙的周围筑有高墙,配以门坊,黄瓦红垣,金碧辉煌。虽说比不上山东曲阜孔庙,但也确实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   

     建瓯孔庙位于建瓯市城区东北隅,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年),几经毁圮重建。这个拥地10亩有余的庙宇有棂星门、步云桥、伴池、前殿、大成殿、明伦堂、藏经阁、崇圣祠等建筑10余处。这些建筑均仿山东曲阜孔庙的建制,分三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长达800米的中轴线上。庙的周围筑有高墙,配以门坊,黄瓦红垣,金碧辉煌。虽说比不上山东曲阜孔庙,但也确实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

现存大成殿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落成于光绪五年(1879年),两庑及戟门为民国年间修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 拜台、 大成殿组成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大成殿由34根大楠木组成柱群,按宋代营造法式,利用“歪材正用”的原理,构成独特和高超的建筑工艺,气势轩昂,十分壮观。庙内正中祀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颜回、曾参、孔及、孟轲)。“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两块匾额悬于大成殿明间正中,分别为清圣祖康熙和德宗光绪御书,是清代皇帝颁给孔庙十块匾额中的第一块和第十块。庙内现存有清熙年间御制石碑一块。大成殿中立有明嘉靖浙江黄岩符验摹刻唐吴道子手笔孔子画像碑刻。

 

 

 

 

 

 

 

 

 

 

建瓯鼓楼

   建瓯鼓楼,原为“五凤楼”。五代十国时,闽国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据建州称帝,将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置的建安县的南城门城楼改建为“五凤楼”,以显示“凤集瑞”的帝王气象。楼下的拱洞基础故址保存至今达一千八百多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鼓楼几历毁圮,也几经修建。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在“五凤楼”遗址上新建“谯楼”,即鼓楼,并由南宋文学家刘克庄撰写《新建谯楼记》。明清两朝共修建五次,在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建后,命名为“镇安楼”。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再次重修,复称鼓楼,延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重建在1980年,1983年完工。今次重建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顺民意、集民力兴办的历史性盛事,工程于2004年2月开始,2005年初完成。

  新建的鼓楼,坐南朝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围红柱和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

  鼓楼,已成为建瓯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鼓楼,它目睹了千年变迁的沧海桑田,也将见证建瓯奋起腾飞的灿烂明天!

 

 

 

 

 

 

 

 

 

 

 

 

 

 

建瓯黄华山公园

 

      黄华山位于城北,古城墙之内侧,为城中之山,山上林木葱郁、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秀丽为一城之最。站在山顶上,远眺双溪合抱,宛延曲折,奔流不息。俯瞰城关,楼宇迭起,人来车往。顿觉气势轩昂,心胸开阔。

   南朝刘宋元嘉初(公元425年)太守华瑾之徙城郡于山麓。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韩世忠讨伐范汝为,屯兵于山上。元至正末(公元1368年)左丞阮德柔筑城至山顶,下接旧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都指挥拓宽城池,包此山于城中。明永乐间(1404—1424年)建楼亭于山间,曰:黄华台、冠山阁、凭虚轩、待月亭、咸宜亭,山下有潭、秋冬不涸。续后台阁轩亭皆废,明弘治六年(1493年)副使杨泽重建,嘉靖六年(1527年)会薟事伍希周修建,十三年薟事汪佃再建、又废。天启五年(1625年)知县仲嘉偕郡人陈国龠重建,半山有亭,余事张秉文匾曰“观止”,知事杨肇秦又于山麓建黄华书院。清顺治五年俱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张大典建真武庙于山项。二十六年协镇谢思礼,以郡城主山,令军士环山栽松,又作半山亭以憩游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宁镇王复胜、知县程祖福重修,加建挹爽亭、奎星楼,雨亭,其后知县谢启华、建安县令范溶皆有题詠,林湘画壁。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过境,戴岳、肖劲光捐银洋二千圆,助建黄华公园。惜未成。  

     黄华山风光秀丽,为历代名人墨客所涉足,逗留吟诗作赋。如汉之林福、六朝之顾野王、唐之李频、宋之苏轼、蔡襄、陆游、袁枢、杨忆、刘光应、吴激、明之冯梦龙、杨荣、清之方苞、崔铣等都曾留下其赞美诗篇。  

     黄华山也曾是战略要地。唐代黄巢、宋代范汝为、清代石达开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部队,都曾留下其足迹。宋将韩世忠练兵于山下,李纲留有“屯兵处”,肖劲光曾在此发表革命演说。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此创办福建公学,培养干部、为解放全福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贡献。  

    民国末,山顶奎星楼、半山挹爽亭、雨亭已废。“大跃进”期间(1958年)办食堂,黄华山松林砍烧殆尽。“文革”中(1968年)观音阁毁为废墟。   

    1994年,开始重建黄华山公园。目前在山上已重建和修建黄华阁、挹爽亭、六角亭、咸宜亭、待月亭、二华叠翠亭、夕照亭及福建公学纪念亭、四省百县绿化纪念亭等多处,改建了请肖劲光将军题字“黄华山公园”,铺建全山通道。已建设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

 

建瓯水南塔——善见塔

 

    相传,唐朝开初,京城里有位道行高深的和尚,法名叫善见。他经常出门云游四海,有一天来至建瓯狮山顶上,看见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明媚,心里非常中意,就选定这里搭了个茅草棚住了下来,整天打禅念经。

  有一天清早,善见和尚下山挑水,不在意脚下踢到一个东西,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个拳头大小的瓦钵。瓦钵虽然粘满泥土,却是完整无缺,善见就把它带回茅棚,打算用来装水喝。他将瓦钵洗净后,舀了半钵清水来喝,可是,“咕噜咕噜”喝了老半天,肚子都喝涨了,还没喝光钵里的水。善见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他抓了一把米扔进钵里,不一会儿,钵里就盛满了米,倒都倒不完。“啊,原来这是一只宝钵呀!”善见和尚高兴地叫起来。他摸了摸身上的口袋,就把公有的一枚铜钱扔进钵里,宝钵里就生出许多许多的钱来;善见和尚用这许多许多的钱,在狮山下盖了座大庙,这就是光孝寺。

  光孝寺盖好后,善见收了几个小和尚当徒弟,庙里的香火慢慢地兴旺起来,善见的名声也渐渐地传开了。不知怎么弄的,宝钵的消息走漏了出去。许多穷苦人慕名爱宝,纷纷跑来光孝寺出家,连附近寺庙的各尚也都跑来了。一时,光孝寺人来人往,烧香拜佛,敲钟念经,好不热闹。

  善见和尚看到寺庙与日兴盛,心中自然说不出有多高兴!一天他走到收藏宝钵的地方一看,啊!他几乎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那宝钵原来只有拳头大小,现在怎么竟有海碗那样大了叫纵队定住眼睛再仔细看看,没错,就是这只钵吧!又过了几天,随着寺里和尚人数的增加,宝钵也天天在变大,逐渐地变成有一口缸那样大了。善见和尚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不安,赶紧合掌打坐,闭目默算该怎么才好,想来想去一时也找不出什么缘故来。他总觉得事有点不妙,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先打只金钟把宝钵扣住,免得它再继续涨大为好。

    那里晓得,金钟也扣不住宝钵。只要寺庙里和尚增加,宝钵就一定要涨大;宝钵越涨大,跑来光孝寺当和尚的就越多,最后,建瓯地界内三百多座庙的和尚差不多都跑光了。善见和尚到这时恍然大悟:“嗨,这么多和尚跑来,原来都是想依赖这宝钵混日子啊,哪里还有诚心念经参佛啦?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这宝钵看来是个祸宝啊!……嗯,我就这么办!”

    善见打定主意,待到夜深人静之时,他悄悄地将宝钵从金钟里搬了出来,推到溪旁边,“卟咚”一声,把宝钵滚进了深潭里。他干完这件事,松了一口气,就往回走。没走几步,一拍大腿,禁不住叫出声来:“哎呀不好!宝钵虽然已经扔进深潭里,可是保不住它不再涨大扰乱人心。嗯,还得想办法将它永远镇住!”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寺庙里,跳上金钟,大声喊道:“大、大、大!”随着他的喊声,金钟一声一下在大了起来,最后,竟呼了一声飞上了狮山顶。善见和尚也牢牢地骑在金钟上跟着飞了上去他两眼还紧紧地盯着深潭里的宝钵不放。就这样,金钟就化作一座宝塔,善见和尚也变成了盘绕在塔顶的护塔龙,永远镇住了瓦钵。这就是水南塔的由来,所以,水南塔也叫做善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