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毅将军与钟伟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6:56:01

彭德怀离开中南海之前 张树德
  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东南角,一排造型相似的院落中间,有一座中国古老式的建
筑,名曰“永福堂”。此院落虽为永福堂,但他的居住者却没有永福。
  1953年,彭德怀从朝鲜回来以后就住在这里。一直到1959年9月,整整7
年多。
  195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发布命令:根据第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决定,任命国务院副总理林彪兼国防部部长,
免去彭德怀兼任的国防部部长职务。
  在即将告别中南海的日子里,每到黄昏,彭德怀便在永福堂门前徘徊。他望着
眼前这影影绰绰的景物,越发感到它们愈来愈朦胧,跟他愈离愈远,近一个月发生
的一切,每一幕都时时在他眼前闪现……
  1959年8月18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这是为贯彻庐山会议,在
军队系统最大限度地肃清彭德怀的影响而召开的。
  毛泽东将这个会议交给了中央书记处主持,书记处委托军委办公厅、总政治部
承办。
  地点:中南海怀仁堂。
  会议前10天听取关于庐山会议精神的传达,阅读会议的主要文件。从8月29
日起,按原来的15个小组改编为两个综合组,彭德怀、黄克诚二人各参加一个组,
接受批判。
  彭德怀参加的是第一组,会场设在中南海怀仁堂。
  彭德怀事先并不知道会议是如何安排的,便很坦率地主动做了检讨,同时表态
,愿意诚恳地接受大家的批判,肃清自己在军队各方面的“错误影响”。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会议在进行过程中,与预期效果相距甚远。在分组揭发
批判中,很多人不发言,或者发言了也很少涉及彭德怀问题,只限于“浅表性”表
态,拥护党中央决定,要反右。他们无法使自己相信,人们素来敬重的彭德怀元帅
、黄克诚大将会突然变成反党分子?尽管庐山所上意见书的某些言辞有不尽妥当之
处,但反映的问题是符合事实的,用意也是好的。
  8月20日,柯庆施、陈伯达分别给毛泽东、刘少奇打电话,说“会议开得糟透
了”,“彭德怀表面做检讨,暗地里在煽动军队向党进攻”,“他根本不服庐山的
气,妄图借他在军队中的地位翻庐山的案”。
  康生还跑到毛泽东的书房,请求毛泽东亲自出面扭转局势,要将军委扩大会议
再延长,要扩大。
  当晚,毛泽东召来刘少奇、周恩来、林彪等人,商量会议进程。当晚决定将会
议延长到9月12日,人数由原来的140人增加到1061人,另增50名有关人员
列席会议。
  于是,军委发出了紧急通知:大军区干部除留一名值班外,全部参加;野战军
军长、政委及每师来一名正职干部参加;各军、兵种正副职干部都参加,司、政、
后也要各来一名干部参加;总参各部、局来一名正职干部参加;军委办公厅处长以
上干部全部参加。
  22日,经过再次扩大的军委扩大会议开幕。会场除怀仁堂外,增设紫光阁礼堂
作为分会场。
  当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均未出席会议。彭德怀和黄克诚被安排在怀仁堂
,张闻天和周小舟被安排在紫光阁。
  会议对彭德怀揭发和批判的问题是极度广泛的,主要有:从平江起义的思想动
机到庐山上书的政治目的;从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到1958年炮击金门时
的组织指挥;从红一、三军团的关系问题到所谓“军事俱乐部”的组织活动,等等

  接替彭德怀国防部长职务的林彪主持这次军委扩大会议,一次又一次把会场上
的斗争引向白热化。
  总参谋部和军委办公厅是一个小组,被当做批彭、黄的重点。小组组长是中共
中央候补委员、总参装备计划部部长万毅。
  可是,这个小组两三天都没人发言。这时主持会议的万毅笑了笑:“既然大会
一再要我们揭发批判,我们倒不如认真把彭德怀的‘意见书’学习学习,讨论讨论
,看看他的意见有没有错误,存在不存在‘右派’、‘反党’问题。党的政策是有
错必纠,知错就改嘛!希望大家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
  万毅的这番“诱导”,一下子把大家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列举了许多事例,
说明彭德怀的“意见书”是有理有据的。其中有两件事使大家的认识尤为深刻:一
次,军委办公厅组织机关人员到天津农村去参观水稻“卫星田”。刚下到田里乍一
看,稻子果然长势喜人,稻子上还坐着一个小孩,惹得大家赞叹不已。有的问:“
这一亩地估计能打多少斤?”介绍人很自豪地说:“少说1万斤”“成本怎样核算
?”“成本……”介绍人脸红了,无言以对,看来是毫无思想准备。经过进一步了
解,原来这是18亩地的稻子移到一亩地里,小孩屁股底下坐着一个太阳灯如此弄虚
作假,一下子打破了报纸宣传的神话。
  还有一次,大家到河北安国县参观人民公社的军事化编制和“共产主义”食堂
,大家吃惊地看到,站在他们面前的是被急促的钟声和尖厉的哨音赶来的“老将班
”、“铁姑娘队”和光脚露腚的“儿童团”。不到10分钟的受阅,就有几位瘦弱老
人突然昏倒,有的妇女身下失禁,一些孩子哇哇地哭叫起来。这下算是丢尽了当地
干部的面子,当即下令把“队伍”轰走了。在路边一所破草屋里,一幕凄惨的景象
使大家目瞪口呆:一位因偷吃了食堂一把红薯干的社员被关在里面,正大把大把地
吞嚼着有人偷偷送给的棉籽壳而在公共食堂里看到的是几笼红薯干、一大锅水一样
的玉米面粥,连咸菜都没有。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吗?“大米白面”哪里去了
?“鸡鸭鱼肉”哪里去了?当大家回到车上吃午饭时才发现带的干粮早就被偷走了
。在临上车返回时,竟有一位衣衫褴褛、满面污垢的老汉带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小女
孩给大家跪下了,老人嘶哑着嗓子喊:“老总,可怜可怜俺这小孙女,行行好吧…
…”正当大家慷慨解囊时,突然跑来几个人把这一老一小赶跑了,说老人是“疯子
”……
  “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呢?它是否带有普遍性呢?”万毅感慨地发表见解,
眼里漾出泪光,“直说了吧,现在有人尽做好梦,头脑发昏、膨胀,眼睛只看着天
上的‘卫星’,全然不顾地下老百姓们吃苦受穷我敢说,彭总的‘意见书’一点没
错谁要是昧着良心批就叫他批去吧赞成彭总的请举手——”
  万毅说出了很多人敢怒而不敢言的问题,“刷刷刷”小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把
手举了起来。
  接着,万毅郑重地宣布:“看来大家都没有什么可批的,一致通过,我作为本
组组长,代表大家意见,确定小组解散,大家各自分头学习。”
  小组解散了,有人不安地对万毅说:“老万,你这样做,恐怕会招来麻烦啊!
”“麻烦?什么麻烦!”万毅以军人特有的直率说出憋在人们心头的话:“他们才
真正找麻烦哩!一封正当的信竟闯下弥天大祸,虚张声势,轮番轰炸,斗争批判步
步升级,真是岂有此理!”
  万毅,这位东北讲武堂毕业的职业军人、部长、中将,在那样的形势下,敢于
主持公道,仗义执言,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共产党人的良心,确属难能可贵。

然而,他的言行早被密切注视。一场灾难迅即落在了他的头上——他被作为“
彭德怀的狗腿子”看管起来了。
  紧接着邓华上将、洪学智上将等也因同情彭德怀而被点名或勒令检查。还有一
个又一个“彭德怀的小爪牙”被列入名单。
  会议的气氛变得愈加消沉而紧张。很多人恍恍惚惚,神容憔悴,胆战心惊。他
们为败北者悲哀,痛心疾首地议论着,耍枪杆子的斗不过耍笔杆子的!
  几天的小组讨论收效甚微,会议的气氛凉了下来。这样下去如何收场?
  于是,各小组集中,进行大会揭发批判。批判会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但明眼
人一看便知,由谁发言及发言内容均经过了周密的准备。
  彭德怀以雄辩的事实,对诽谤者的各种诽谤一一给予了驳斥。参加会议的许多
将军们无不感慨:这位元帅雄风犹在,丝毫不减当年!
  揭发批判会,变成了别开生面的故事会,变成了传统教育会。它使不太熟悉彭
德怀的人对彭德怀有了深刻的认识,使熟悉彭德怀的人对彭德怀有了新的认识。使
误解彭德怀的人对彭德怀有了正确的认识。
  9月3日上午和下午,集中追查彭德怀的所谓“军事俱乐部”的问题。这本来
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但因为它是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最先提出来的,彭德怀不
得不耐心对待。包括一些人提出来的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他都一一认真作答。
  会议开始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彭德怀解释说:这是毛主席8月2日在给张
闻天同志的信上首先提出来的,说“怎么搞的,你陷入那个军事俱乐部去了,真是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是武文合璧,相得益彰”。并没有具体指出还有什么
人。其实,“‘军事俱乐部’组织是没有的,只是我们几个对问题的认识上观点比
较一致,事先并没有什么策划”。
  毛泽东提出的“军事俱乐部”问题,其实也仅仅是根据下面这么一件简单的事
情:那是7月23日晚上,周小舟、周惠和李锐对毛泽东批评彭德怀的讲话,左思
右想搞不通。周小舟建议去找黄老谈谈。
  黄克诚接到周小舟等要来谈话的电话,考虑当时气氛非常敏感,去找他谈话不
太适宜,劝他们暂时不要来。可他们还是坚持来了。在交谈中,他们越谈情绪越激
动,特别是周小舟说现在毛泽东好像“斯大林的晚年”,要人家敢想、敢说,等人
家说了真心话又抓住狠批,“这不是钓鱼吗!”
  黄克诚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不赞成毛泽东对彭德怀那封信的处理方法。但经验
告诉他,在当前情况下,任何感情用事都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所以,他十分克制
,一直在设法降温,“你们不要激动嘛事情总会弄明白的。……主席不会错的……

  正在这时,彭德怀推开房门进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份西藏军区发来的等待答复
的电报,他必须和黄克诚研究一下。彭德怀的突然出现,使在座的周小舟等感到意
外,黄克诚也觉得有些突然。大家站起来为彭德怀让座。周小舟愤愤地说:“彭总
啊,我们离右派只有30公里了!”
  看到他们那样激动,彭德怀反倒平静下来,他安慰大家说:“30公里也不要紧
嘛……通过批评、讨论,把一些模糊观点弄清楚也是好的。”他们看到彭德怀手上
的电报,连忙告退。
  彭德怀和黄克诚研究了给西藏军区增派车辆之事,各人抑制住感情,不敢再谈
什么,毛泽东的讲话使庐山的气氛变得仿佛有一颗火星就会引爆,在这种情况下他
俩单独在一起显然不合时宜。彭德怀赶快回到自己的住室。
  谁也没有料到周小舟等人从黄克诚房里出来的时候,被人碰到,反映到毛泽东
那里去了,这就成了后来追查彭德怀、黄克诚“军事俱乐部”的重要根据。
  听到此处,全场大哗,人们批评彭德怀“不严肃”、“不老实”。
  一阵狂风暴雨的批判过去之后,彭德怀解释说:“不实事求是,多讲一些有什
么好处!”
  对于所谓“军事俱乐部”问题的追查、批判,在会上多次“顶牛”,毫无进展

  后来,彭德怀这样记述了当时的情况和自己心情的:“在会议发展的过程中,
我采取了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态度,只要不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就行,而对自己的错
误做了一些不合事实的夸大检讨。惟有所谓‘军事俱乐部’的问题,我坚持了实事
求是的原则。对于这个问题,在庐山会议期间,就有追逼现象,特别以后在北京召
开的军委扩大会议时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不供出所谓‘
军事俱乐部’的组织、纲领、目的、名单,就给加上不老实、不坦白、狡猾等罪名
。……其实,在庐山会议结束后,我就想把我在军队三十年来的影响肃清、搞臭。
这样做,对保证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的进一步巩固,是有好处的。我就是持着
这个态度,赶回北京来做检讨的。但是我不能乱供什么‘军事俱乐部’的组织、纲
领、目的、名单等,那样做,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只能毁灭自己,决不能损害党
所领导的人民军队。”
  居心叵测的“理论家”陈伯达经过精心剪辑和杜撰,将黄克诚、张闻天、周小
舟等人在庐山与彭德怀的谈话和会议发言罗列起来,以此证明“彭德怀的‘军事俱
乐部’是有组织、有纲领、有目的、有计划的,并且还在继续招兵买马,发展‘军
事俱乐部’的成员”,并一再追逼彭德怀交出“军事俱乐部”的其他成员名单。
  彭德怀气愤已极,一股遏制不住的冲动使他坐不下去,“啪”地拍响了桌子:
“开除我的党籍,拿我去枪毙了吧!你们哪一个是‘军事俱乐部’的成员,就自己
来报名吧!庐山上中央已确定了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三同志是成员,我服从中
央决定。要是现在还有人愿意报名,那就上来报名吧有吗?谁愿意呀?快上来呀!

  会场出现骚动。
  有几个人马上奔到他跟前:“彭德怀,你激动什么?!”“你这样太不严肃了
!还是冷静些,老老实实交代吧!“你这样顽固没有什么好处!……”
  是规劝,是恫吓?彭德怀睨视了他们一下,把脸转向一边。
  吴法宪抢着发言,这个“文革”中成为林彪死党的矮胖子,当时任空军副政委
。他双手抱住麦克风,像手持一尊重炮。会场上响起一种经过放大了的鼻音很重的
瓮声瓮气:“在这里,我要向彭德怀讨还血债!”
  一语既出,全场惊愕人们用莫名其妙的眼光盯着他。吴法宪故意把嗓音压低、
放慢,脸上的表情变得异常沉重:“是他在长征途中欠下了一军团战士的血债!是
他下令亲手杀害了一军团的一位连长。”
  这时林彪气冲冲地喊了起来:“他恨不得一下吃了一军团!通通杀尽!因为一
军团是毛主席亲手缔造和亲自领导过的……”“胡说!”突然台下响起一声严厉的
呵斥,全场无不震惊,齐把目光集中到说话者身上,噢,原来是北京军区参谋长钟
伟将军。
  钟伟清了清嗓子,高声喊道:“你们完全是无中生有,造谣惑众!你们当时在
场吗?我当时在场,事情是我干的!彭总不在场,也不知道这回事!现在要说清楚
,那人是罪有应得,该杀!如果把他交给你林总,你当时也会下令枪毙他!理由只
有一个:他临阵脱逃,还要拉几个战士下水!你不杀了他,他就会反过手来杀我们
!那是在一、三军团强攻娄山关的战斗中,仗打得很残酷。面对敌人一次又一次疯
狂的反扑,他丢下阵地,丢下战友,逃跑了,被我后续部队捉住。经审讯,才知道
他是一军团的人,并且有一军团的人作证。按说,应该把他交给你处理,可当时怎
么交?阵地上,枪管子都打红了……这本来是不足为奇的,执行战场纪律嘛,有什
么大惊小怪!我看是有人别有用心,扯历史旧账,制造事端,挑拨一、三军团亲如
手足的关系,加害于人,在一旁幸灾乐祸!”
  他嗓子喑哑了,咳嗽一声,接着呼喊:“彭德怀的‘军事俱乐部’已经宣布成
立了,那就宣布我钟伟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吧!也拿我去枪毙吧!”
  霎时间,会场上乱了起来,议论鼎沸。
  钟伟的发言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各色人们的心态:有的人因谎言被戳穿而恼羞
成怒,惊恐万状;有的人抒胸中不平之气,深感痛快淋漓;有的人为自己的懦弱而
愧悔交加,无地自容;有的人把敬佩的目光投向钟伟,手里却又捏着一把汗。
  然而,时间留给人们思考的余地并不多,局势正在急转直下。
  钟伟发言过后不到5分钟,只见总政保卫部一位领导干部奉命率领两名荷枪实
弹的卫兵冲进会场,不由分说,“咔”的一声,给钟伟戴上手铐,架出了会场。直
到他被押出去很远的地方,仍能听到他的高呼:“毛主席啊,你可不要上他们的当
!他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你要警惕呀……”
  彭德怀的眼睛模糊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种场合,竟站起一位铮铮铁骨的汉
子为他鸣冤叫屈,打抱不平!他用崇敬的目光将被逮捕的钟伟送出了会场,直到那
刚武不屈的身影在他的视野中消失。从此以后,彭德怀一直在心里念叨钟伟。遗憾
的是,自从这次会议之后,钟伟被削官罢职,一撤到底,押回老家劳动改造去了。
彭德怀当然也就再无机会见到钟伟了。直到“四人帮”垮台后,“钟伟事件”才得
以平反(钟伟于1984年逝世)。
  “钟伟事件”很快被平息了,但它给会议带来的影响久久不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