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带头守法,是社会稳定前提//官员问责日常化,才能激活制度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00:08

官员问责日常化,才能激活制度魅力

易艳刚 2010年04月20日11:2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官员问责日常化,才能激活制度魅力--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随着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度从无到有,不少存在失职、失范行为的官员被追责。最新的例子,是近日引咎辞职的广东廉江市公安局交通大队队长许某。据廉江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许某被问责的原因,是廉江市纪委监察局在去年初的明察暗访中发现他存在“无作为”现象。

  据中央纪委副书记1月8日透露,去年全国共有7036名领导干部被问责。问责制的启动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正面效果,敦促广大党政干部更加自觉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像廉江许某这样因为日常工作“无作为”而被问责的,并非多见。究其因,是我国现有的行政问责制度尚未被充分激活。

  按照现代国家的制度设计,问责制度是追究官员责任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度,也是公共行政的一种有效治理方式。在我国,对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去年发布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及地方出台的相关实施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行政问责却容易陷入“突击问责”的误区,即只对那些在重大事故或灾难等突发性事件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的官员问责。比如,在襄汾溃坝事故发生之后,山西相关行政官员引咎辞职;又比如,在前一阵引发舆论强烈反应的嘉禾“血铅超标”事件,最终导致了包括嘉禾县广发乡原党委书记和乡长在内的5名责任人被问责。

  在“血铅超标”事件、襄汾溃坝等重大公共事件或灾难之后,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追责,是现有行政问责制度的内在要求,无疑值得肯定。但必须注意到,如果仅将官员问责限定于此,显然有违《暂行规定》的制度设计。《暂行规定》明确了对党政干部实行问责的7种情形和5种问责方式,实际上包括两大类情形,一个是因检举、控告、处理重大事故事件等发现的党政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另一个是干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的线索。但遗憾的是,现阶段的官员问责主要以前一种为主。

  两相比较,前一种问责属于事后问责,问责的客体是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舆论反响的事件,这种问责范围较窄,甚至存在某种侥幸意味;而后一种问责紧盯官员的日常作为,任何行为失当都可以作为提起问责的理由,显然更加主动,对官员的行为也更有约束力。因此,要想真正激活问责制度的活力,必须实现从现有的“突击问责”向“日常问责”转变。

  这种转变的实现,有赖于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同样也离不开官员执政思维的转变。关键一点,就是强化民众对行政作为的监督。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勇于和善于接受媒体的舆论监督,创造条件将官员的所作所为置于日光之下。近日,三亚市就规定,从2010年起,不能正确接受媒体监督,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部门和单位,要进行问责。另一方面,在网络表达日益成熟的今天,将网民的监督纳入官员问责体系,也是强化官员日常问责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此前的“天价烟”“豪车门”等事件中的官员被问责,都源于网友的有力监督。

  只有充分保障民众的监督权,才能让官员问责突破“突击问责”的局限,实现向“日常问责”的转变。也唯有如此,行政问责才不会沦为“纸上风暴”。

基层政府带头守法,是社会稳定前提

江德斌 2010年04月20日11:2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基层政府带头守法,是社会稳定前提--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清华大学社会研究课题组发布报告称,我国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报告指出,造成维稳困境的重要原因是现有维稳思路和模式的缺陷。现有维稳思维的最大误区是把民众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4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社会稳定的思想没错,这是各国执政者的追求,也是国民的希望。“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所诉求的就是“民心思稳”的朴素道理,社会的稳定,是一国之民的普遍愿望。拥有长期稳定的环境,才能保持和平发展,积累财富,发展文化,最终实现国强民富。

  古代社会依赖于贤相明君的“人治”,才能实现社会稳定,但在无上皇权的诱惑下,统治者随心所欲破坏规则,以致社会稳定的几率太小。而现代法治社会的特征,则强调在法律约束下,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到稳定和谐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公民社会里,政府只是服务机构,公众赋予政府权力去治理国家,政府机构要带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不去破坏“游戏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稳定。

  正如课题组报告所言,一些地方政府“花钱买平安”的“权宜性治理”方式,已经脱离法律轨道,没有按照法律规则处理矛盾和纠纷,从而导致“越维稳越不稳”的状况。如今,各地出现的群体事件、公共事件,多是利益纠纷的表象,并没危及政权根基;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没有做好利益公平分配的结果。

  当然,此前也有利益冲突,但是由于信息堵塞不为人知罢了。而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已经不可能再堵住信息的流动,加上新闻媒体日渐开明,所受约束逐渐减少,使得群体事件、公共事件迅速呈现到公众面前,而显得社会“不稳定”情况貌似增加。从瓮安、石首等典型群体性事件来看,起因都是偶发案件,当地政府没有采取理性措施妥善处理,却轻易动用警力等对抗而激化矛盾,导致一发不可收拾。而目前不少的上访、抗争、示威等公共事件,也是在与政府机构谈判管道被堵塞后造成。

  当个别基层官员不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时,民众只能采取法律外的方式,寻求解决的办法。政府守法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与其将大量资源用于维稳,不如先改变政府作风,约束政府的权力,营造遵纪守法的氛围。上行下效,政府带头守法,民众自然会遵循法律程序,“不稳定”的因素也就大大减少,稳定形势也将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