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6 06:24:23
编者按 阅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源自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令文明的星火光耀世界成为一种可能。而正是阅读,把这种可能化作现实,将人从被无知所驱使和奴役的境遇中
解放出来。同时,阅读也丰富着人们的生命体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羁绊,让我们的有涯人生容纳无限可能。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与个人修养相系,同样关乎民族精神的成长、国家的未来。在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带给人希望的,不仅是国民阅读率的持续回升,更有超过六成的国民对自身阅读抱有更高的期待。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建设学习型社会培育良好阅读风尚”专栏,邀请社会各界人士畅谈阅读体会,与读者分享阅读心得。
图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习惯的养成,于己是个人修身益智的终生大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国家大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顺其自然就可形成的,必须作为一门科学来培育。阅读古今中外都受尊重
古今中外,凡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国家和民族,往往都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中国历来有“盛世修典”的传统,不仅有专门刻书、卖书的书坊、书肆,更有专门讲书、读书的书院,“洛阳纸贵”生动记载了西晋好书畅销的盛况。在中国,“读书人”从来都是受人尊敬的,过去中国人把有学问的读书人称为“先生”。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等。正是这些读书格言、读书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
曾经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之所以今天能够崛起于沙漠之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与其民族优秀的阅读传统不无关系。据统计,1901年-1995年,在6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有121位,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门德尔松、萨缪尔森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犹太裔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经济学家。究其原因,酷爱读书是其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的数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4500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另有统计,犹太人人均占有的图书量、每年读书的时间和数量,都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德国同样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国家。德国一户普通家庭每月用于购书的支出达到50欧元以上,占业余爱好总支出的10%上下。德国有句谚语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阅读是事关个人和社会的大事
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别人学习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读书间接向别人学习则是趋于无穷的。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谈。阅读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可以站在世界的制高点。读书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让我们视野开阔;读书给了我们认识社会的深度,让我们思想深刻;读书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利器,让我们丰富人生。生活中因为读了一本书,而使人的思想观念乃至前途命运发生根本改变的故事比比皆是。一些影响深远的名著往往成为改变社会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先导。“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可以让我们从容应对快速变化时代的挑战,增进人类的智慧,焕发创造的活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尽管阅读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体验,但是一旦无数个性化的体验集合成为一个民族的内涵,这个民族就会因此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倡导读书,科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倡导读书,文明理念的传播必须倡导读书,人们内心的和谐必须倡导读书,真理的追求更离不开读书。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水平,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
知识既不能遗传,也不能赠与,更不能复制和购买,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努力去学习、去读书。作为一种伴随深入思考的文化活动,阅读习惯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养成,需要有意识的培育才能实现。
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根据近年来对国外全民阅读情况的考察和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阅读习惯的养成,依赖于热爱阅读的社会氛围。为了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犹太人的家庭长期流传着这样的传统: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小孩去舔带着蜂蜜的图书。其用意不言自明,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情。西班牙之所以首倡设立“世界读书日”,不仅仅是因为这天是作家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多年来在这天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在北欧国家挪威,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在12岁-15岁期间依然保持对图书的兴趣,顺利度过青春期,政府官员和社会名人经常深入到学校,组织中学生举行隆重的阅读仪式。同样具有阅读传统的匈牙利,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公共汽车经过隧道等黑暗的地方时,一定要打开车内的灯,以方便乘客读书。
其次,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制定推动全民阅读的政策措施。美国为了激起国民阅读的更大热情,近年来陆续推出一系列阅读计划。1997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计划”,2001年布什政府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布什总统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当天正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小学给小学生读《我的宠物山羊》。2006年11月,在时任总统普京的支持下,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与俄罗斯图书联盟共同制定并发布《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2008年1月,英国首相布朗会同部分儿童作家,共同启动“2008全国读书年”活动,并投入3700万英镑用于全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德国,共有200多个促进阅读的社团组织,其中成立于1988年的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其历任名誉主席都由德国总统担任。东欧国家保加利亚,近百年前就形成立法,规定每30户居民的村子都要建立“人民阅读室”。在埃及,1991年开始推出“全民阅读计划”,并成立了以穆巴拉克夫人为主席的全民阅读计划最高委员会,1994年又开始实施“家庭图书馆”大型文化工程。
第三,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孩子抓起。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3岁最迟15岁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理事长海因里希·克雷比施说,“给孩子读书和讲故事,是最不复杂、也是最合算的对未来的投资。”德国出版商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阶梯”,出版了形式各样的图书,有的书与儿童的玩具并无区别,使孩子从小就培养对图书的亲近和兴趣。2006年6月24日,作为庆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80岁生日的活动之一,白金汉宫邀请了2000多名儿童举办了一次阅读聚会,儿童们和他们最喜爱的故事里的角色们共同参加了一个特别的茶话会。努力科学培育我国新一代公民的阅读习惯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推动全民阅读。弘扬中华民族热爱读书的优良传统,培育我国新一代公民的阅读习惯,已经摆到十分紧迫、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专程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并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推动全民族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温总理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这是一个大国总理来自内心的声音,也是一个具有悠久阅读传统民族迎接伟大复兴的深切期盼。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全民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热爱读书的习惯蔚然成风。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改善全民阅读条件、引导全民阅读风尚的职责,积极协调社会方方面面把全民阅读工程引向深入。各类群团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充分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出版发行单位和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多出好书,多卖好书,多借好书,组织推荐优秀图书,积极捐赠优秀图书,为全民阅读提供优秀图书。城市、社区和乡村应把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方便群众阅读的设施条件,积极开展读书比赛、读书演讲等活动。学校和家庭要发挥青少年阅读指导者的作用,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带头读书,为孩子树立榜样。科研学术机构要把阅读学作为一门科学提上日程,深入研究全民阅读的特点和规律,为全民阅读活动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指导。各类传媒要大力宣传全民阅读的意义和内容,广泛交流各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有益经验,为全民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其次,出版界要多出好书,为全民阅读提供精品力作。现在,我国年出书品种已达20多万种,图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出版界盲目跟风炒作、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我国原创优秀图书还不够多,提高原创出版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要从人文社科、少儿文艺、科学技术三个方面,切实提高我国原创出版的水平,努力改善出版物的市场结构,为全民阅读提供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俱佳的作品,引导广大公众不断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品位。
第三,要为基层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为了解决8亿多农民读书难的问题,自去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建设一项庞大的公共阅读设施——农家书屋工程。该项目计划在全国64万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立一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至少藏书1500种、报刊30种、音像制品100种,计划10年内做到村村有书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国已经建立起6万多个农家书屋,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与此同时,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面向基层公众的公共阅读场所,也在快速地兴建。现在,农家书屋工程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凸显了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政府责任。要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抓好工程项目、进度、责任三落实,及时开展监督检查,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与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基层文化建设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健全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有条件更好地借到书、读到书。
第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今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在去年止跌回升0.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又继续回升了0.5个百分点,达到49.3%。阅读率的回暖,反映出近年来有关部门连续几年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加快农家书屋建设,以及社会各界倡导读书等方面的合力效果开始显现出来。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以“向青少年推荐100本好书”等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阅读,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不仅推出《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等几百万册的畅销书,更是开创了电视与图书互动的新模式,激发了国民的阅读热情。要进一步整合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动员机制,特别是发挥各种民间团体和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把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广泛开展读书征文比赛、优秀图书推荐、作品朗读会、图书捐赠等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使全民阅读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第五,要分层次为广大公众提供阅读指导。婴幼儿是奠定阅读习惯的基础阶段。要真正从娃娃抓起,像关心孩子身体成长一样关心孩子的精神发育,多让孩子接触图书,多陪孩子朗读图书。青少年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要让青少年切实从繁琐的各种考试中解脱出来,多读经典,多读自己喜爱的图书,使读书成为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公众是全民阅读的最广泛基础。要使广大公众明白“活到老,学到老”,多读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书,多读培育个人高尚情趣的书,并在家庭中带头读书,形成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领导干部要做全民阅读的表率。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凭借的不是权力,也不仅仅是业绩,而是工作业绩背后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良好修养。思想和修养的取得,要靠读书才能得来。要从具体事务和各种应酬中抽出时间多读书,多读反映世界大势的最新图书,多读提高思想境界的优秀图书,多读有益于提高工作能力的专业图书。
第六,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广数字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目前,手机阅读、手持阅读器阅读、在线阅读等各种方式的数字阅读迅速发展,并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数字阅读不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否定,而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有益补充。要紧跟各种数字阅读的新趋势,研究新情况,迎接新挑战,在坚持不懈扩大纸质图书阅读的同时,促进数字阅读健康发展。
阅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权利。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科学引导下,愿阅读成为每个人的习惯。(作者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读品选择标准
May 17, 2009 at 12:43 pm · Filed underArticle,Memo,Self-help
上次和俊煜讨论过写博客的一些想法之后, 我就一直想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东西值得反复读, 或者说耐读.
大约几个星期之前, 我写了一篇没发出来的博客, 大体是说, 读品分成收藏品和消费品两种. 收藏品是那些读完了要放在脑子里的, 对以后做事情有用的. 消费品则是过脑子一下, 为了娱乐或者为了知道某件事情而阅读的那些. 除此两个集合之外, 就是广袤的暗物质, 既看不到, 也想不到. 读者应该注意常常阅读收藏品, 把一部分消费品提取出精华变成收藏品, 并且随机的读一些”暗物质”里面的东西, 就像逛古董市场一样, 以便能找到好的收藏品.
随着更加深入的思考, 我认识到上面的这个分类过于主观. 比如我认为收藏品的东西, 别人不认为是的; 甚至, 我几年前认为是收藏品的东西, 现在完全不觉得有价值. 那么, 判断一样东西有没有阅读的价值, 到底有没有一个相对客观一点的标准呢. 我觉得有, 并且总结了新的两条.
1. 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框架, 或者全新的思考体验的; 读了之后能够改变人固有的观念或方法的
读了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之后, 我就被 paradigm shift 这个词给迷住了, 现在看问题也自觉不自觉的用 paradigm shift 的眼光. 用 paradigm shift 的眼光来看, 像< 黑天鹅> 这样的书, 就是典型的建立一种新的框架的例子. 很多时候, 我们认识不到某种现象后面的道理, 或者不明白一个道理. 这时候, 通过阅读, 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新的框架, 甚至是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看问题. 常常有人说, 读过了某样东西, 如沐春风, 看世界都不一样了, 我觉得那样的读物就是这个例子.
其实这个不仅限于科学, 在社会, 哲学等领域, 都有这样的例子. 像马克思韦伯, 亨廷顿这样的学者的书, 像开山立派的经济学家的书等等, 都是这样的例子. 就算在文学领域, 也是有大开眼界这一说法的. 比如说没看王朔老师之前, 我从来不知道写文章能写得那么油里油气且聪明好笑的. 这样的例子在各个领域不胜枚举, 都有这类让人大开眼界, “洗心革面”的经典书. 这类书, 当属一品读物.
当然, 也要防止陷入两种极端. 一种是拼命的陷入只读经典书的信息焦虑中, 觉得每天的脑袋都要不一样才行, 每天都要读经典改变自己才行. 其实世界上没那么多经典, 完全不要害怕自己还没读某某经典, 使得自己比起别人来变得笨了. 人的脑袋, 只要充分自恰就行了, 不需要面面俱到. 这种信息焦虑也不是好事, 它会让人频繁的处于搜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而放弃了对已有知识的咀嚼和再认识. 大凡一本好书, 如果作者写得非常自恰, 那基本上是不需要立即按照去找相关的书看的. 一本书, 总是要读个几遍, 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 然后再去找类似的书看, 才事半功倍. 比如读些通俗经济学的书, 立即就跳出去看统计学, 然后跳到数学, 跳到计算机, 本本都是跳经典, 本本都读不完, 再多的经典也是白搭.
第二个极端是陷入对阴谋论的崇拜中. 人初次读一个让自己洗心换髓的书的时候, 往往会陷入对书中理论疯狂的信仰中. 这种信仰可以是好事, 也可以是坏事. 好事是, 如果这本书是一个在相关领域有高深基础的专业人士所写的, 那么这种脱胎换骨往往很快让读者进入状态. 比如读 Knuth 的计算机书, 或者 SICP, 就是这样的例子. 坏事是, 如果这本书只是一个半调子写的, 又为了看上去很牛逼, 那么在书中, 就必然有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谈. 这种言谈常常是没有什么事实依据, 也没法证伪的. 但因为观点耸人听闻, 显得非常时髦, 比如 < 货币战争>. 我的标准是, 在选择读品的时候, 一定要对那些号称”革命”, “颠覆” 的出版物保持必要的警惕. 比如当年奇书< 学习的革命>, 看了受益的能有几个, 现在还反复阅读这本书的, 又有几个? 再比如< 货币战争> 这样的书, 其中观点如何证伪? 我个人觉得, 这类过分宣扬颠覆, 革命的书, 往往只是宣传的噱头而已. 一定要避免把自己的脑袋用在阴谋论分析里面.
还有一种读品, 也算是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 但是知识密度不够, 或者被更加新的知识取代. 这类读品我觉得也不值得阅读. 比方说, 佛经有很多种读法, 其中有一种读的方法是把佛经当成心理学读. 如果是这样, 那么读佛经, 绝对抵不上读现代心理学的书籍. 现代心理学, 无论是在框架完整性, 还是在对问题的研究深入程度上, 都胜过于佛经不知道多少倍(我不想打口水仗, 我只谈把佛经解读为心理学和现代西方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况且, 佛经当中, 其他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淆杂, 知识密度比较低. 像< 黑天鹅>这样的书, 其实也是废话太多. 如果读者肯花功夫认真研究概率论, 则这本书绝对抵不上概率论的深度和广度. 像牛顿的< 原理>, 现在更加好的物理教科书太多了, 完全没有必要读牛顿的原作. 事实上, 有很多学科, 最经典的书不见得是最好的读品, 如果经典书已经被新的理论取代, 则最好还是读现代的书籍. 在社会科学领域, 有些 18XX 年蒸汽时代写成的哲学书还被人奉为圭臬, 有些原本写给农民看的文章, 或者教育幼儿园小朋友的学说, 直到今天还有人觉得价值巨大. 其实早就有更多深刻有价值的内容完全的胜出这些思想贫瘠的内容了. 最好的理念是, 如果有一个富矿, 就不要先去采一个贫矿. 有时, 或作者自己文笔不够好, 或作者表达能力不够强, 或作者思考能力不够深入, 或者因为写作年代较早, 相关理论不健全等等, 一些读品总让你感到有个如骨鲠在喉的结论作者一直没说出来, 然后自己也悟不出来, 痛苦至死. 对于这一类读品, 我认为用”读百遍, 义自现”的方法去读完全是浪费时间, 因为有更加好的读物只要读一次两次就明白了相同的道理. 在科学学习上也有类似的例子, 比如说任凭看多少科普, 都比不上自己找本教科书学得踏实; 任凭上多少维基百科看多少条目, 抵不上自己从课本看起. 因此, 我们最好要选择知识密度高的, 框架严密的读品, 这样才是阅读的捷径. 常常纠结于过时和劣质读品的一个原因, 是因为并不知道有更加高价值的东西存在. 因此在选择读品时, 如果有高人指点, 或者花点时间看看书评等等, 选择的时候就会少一点盲目, 快速的选到富矿, 而不需要在贫矿上纠结.
还有一种读物, 整本书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非要絮絮叨叨的写一本书. 这样的书, 作为读物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但是作为一本放在书架上随时用标题提醒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比方说, < ##决定成败> 和 < Outliers> 这样的书, 只要每天瞄瞄提醒自己一下要注意细节, 要勤奋工作投入时间, 大致上就差不多了. 就算把整本书背下来, 效果也和天天见封面差不多. 大部分成功学的书, 讲经济管理方法的书, 讲处理人际关系的书, 基本上都是只有标题(或目录)有价值. 如果书店允许人只买封面, 我相信不少人只需要买个封面回家就够了, 里面东西读了和不读是一样的.
2. 需要被反复推敲, 语料型读物. 能够从里面挖掘出思考
这类书, 主要是史料, 参考资料和人物传记, 加上一些小说. 在我的计算机专业中, 我喜欢读图灵奖论文集这些玩意, 看上去和自己研究没啥关系, 但是读一遍思考一遍就觉得又学了一个新东西, 又重新沐浴了一遍. 还有史书或者人物传记. 这些书, 应该仁者见仁的读. 不同的读者用视角能读出不同的东西. 有的时候能读出文学, 有的时候读出做事情的方法, 有的时候能读出如何追MM 等等, 读法不是固定的, 所以完全不要按照别人既定的读法去剖析. 只要有脑子, 完全可以自己从中找到有益的东西. 这些读品, 比上面说的成功学, 管理学的读品要有价值的多. 因为这是别人告诉你的他们经历的一手人生体验, 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融入自己的血液.
有些史料, 语料, 人物传记等, 过于简略和微言大义, 我觉得不可看. 因为与其花精力咬文嚼字的研究一个字, 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不如找点平实的文字; 有些资料过于八卦, 过于琐碎, 我也建议不要看, 因为整理碎片的工作很麻烦, 比如有些老师的文字, 基本上就是东拉西扯的毫无体系的文学碎片. 作者不好好说事情, 东一榔头西一棒显示博学的, 把博学部分可以撕了再看, 比如< 梦断代码>, 只有真实的故事有价值. 有些老师的书撕了八卦和卖弄, 基本就剩下封面了, 所以可以只买封面看. 大多数权贵人士的回忆录, 基本都不值得看, 因为已经被化妆了, 而第三方写的人物传记, 倒是价值巨大; 还有一些资料, 作者倒是有很多一手资料, 也研究了很多一手资料, 但行文流于戏说, 或附加太多没有根据的猜测和个人观点, 而将有价值的资料掩盖. 这一类的, 除非作者观点属于第一类, 否则大可撕了再看.
除了史料和小说, 人物传记等等, 还有一种就是新闻和信息类消息博客, 理论上也能得到一些思考材料. 不过信息类博客和新闻的阅读比较耗时间, 而且信噪比不大, 很多东西其实自己不需要的, 也给读了. 我现在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所以我现在干脆就不读. 当然这是因噎废食了, 如果读者有更好的方法, 不妨推荐.
我说的第二类读品, 和第一类一样, 都是属于耐读的范畴. 这种耐读, 在于每多读一次, 就能吸取一次营养. 第一种提供思考的方法, 第二种提供思考的材料来源. 看上去很完美. 但实际中, 人不可能这么理想化的去阅读, 往往最是闲书, 在某些时候最是有用. 所以, 我觉得还要在上面这两种读品之外, 外加一品, 一切觉得好玩的喜欢的有意思的读品. 这类东西, 不见得耐读, 可能读了之后都忘得差不多了, 如洗发水一样, 用完就扔了的那种, 算得上是消费品类型. 如果用纯粹功利的眼光去看, 这样的读品一本不读最好. 但是耐读的东西, 其实总是由不耐读的慢慢积淀成的, 况且如果光读所谓的耐读, 生活也显得颇为无趣. 一个人用持续的, 轻松愉快的心态, 每天读些消费品, 让这些有趣的东西过过脑子, 他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就不会僵化, 不会显得掉书袋, 且富有幽默感和时代精神.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 很偶然机会读到了某样东西, 东西本身可能不是好东西, 但是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 发现了很多好东西. 就像金库的铜钥匙一样, 还是要随手捡一点比较好玩.
三种读品都消化, 应该可以造就一个敏锐, 靠谱和有幽默感的人.
Permalink
12 Comments»
regbear said,
May 17, 2009 @11:58 pm
几个问题一并提出.
一,我就是属于信息经典焦虑的人,不是希望每天有不同.每天有改变.而是害怕读不完经典著作.结果是我可以一本接一本的阅读经典.结果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重读经典.最近意识到这个问题了.逼着自己去重读.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关于知识密度大的书,就是所谓的富矿.有不同的意见.仍举牛顿为例.如我不是也无意成为物理界专业人士.只是想去了解物理.把原理当成一本科普的书去读.有何不可呢?知识密度大的书这时反而对门外人来说是个障碍.需要的即是所谓写给幼儿园小朋友的那般书籍.只是所需不同,选择的种类当有区别.
三,又如我是牛顿爵士的研究者,是通过第三方传记认识这个人好,还是通过重读他的作品来了解他好呢?读一本书不只是读书中之有形内容.还有所谓言外之意.您说呢?
四,信息类的博客,新闻的问题.我也并无好办法,只有硬性规定自己获取的时间.以及定期整理.删除自己觉得价值不大的来源.
Eric said,
May 18, 2009 @6:37 am
@regbear
1. 如果你没有很强的动机去重读的话, 那些书其实在你的脑子里面只是普通的书罢了, 并不是什么经典, 或许只是别人说的经典。 真的经典, 是自己有自然的动机去反复读的, 没人能避免。
2. 如果真的要“了解物理” 的话, 好好上物理课才是真的。 原理里面的东西, 并不超过高中物理。 事实上, 大学物理中的大部分内容, 都是原理里面没有的(热力学, 气体分子学说, 哈密顿力学, 光学, 电学, 量子等等)。 这些都不是“专业物理” , 就仅仅是一般物理而已, 我看也是需要了解的。 况且, 物理学的 paradigm, 早就不知道更新了多少次了,这时候再去读原理, 把 原理 当作科普教材, 只能窥见物理学的很小的一个部分罢了。 我个人倾向于读些现代的科普教材,因为这些教材肯定已经把前人的工作融合了, 阅读这些肯定不会丢掉原理中的精华部分。 我对物理无甚研究,但是物理学能人辈出, 谈科普教材的话, 从牛顿爵士以降, 写得和原理一样高质量,但在观点上更加现代的, 应该太多了。
3. 这就要看你怎么读了。 如果你想成为牛顿史研究专家, 怎么读都行。 如果您也想成为牛顿, 重读作品怕是不行。
aw said,
May 18, 2009 @9:15 pm
观点很认同,不过我想提个意见,能否给这个页面设置一个最大宽度,同时标点符号尽量用全角(当文字密度大时,半角的标点让人很难断句)
乐与怒 said,
May 19, 2009 @3:25 am
楼主是个读过很多书的人,所以,强烈要求楼主推荐几本,嘿嘿~!
Teenie said,
May 19, 2009 @9:01 pm
瑕不掩瑜。
虽然您的这则文章在我看来一丝排版不够方便阅读者…
措辞上也有亢余。
但是,
你还是讲明了观点。
从而让我有所得。
郑重感谢!^-^
Eric said,
May 19, 2009 @10:42 pm
@aw 感谢 aw 老师指点, 以后一定全角到底。
灰羽 said,
May 20, 2009 @12:43 am
… … 读书是一门学问.
robyy said,
May 20, 2009 @8:59 am
讲得很精辟,也很在理,再结合《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内容的话,基本可以当作“如何阅读”的“标准答案”了。
JW said,
May 20, 2009 @10:23 am
“读品”两字让我产生的联想是那本杂志或是电子杂志,原来你文中用的是字面的意思。文章长了点。
这些经验对于犯过类似错误的人最有用。
你要是能列个推荐书目并放在博客显眼的位置就更好了。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还有某本书,只知道《货币战争》这样宣传力度比较大的书。
jfbh said,
May 21, 2009 @7:40 am
有一个美国科学家说他看到原理时的感觉是进入到一个巨人使用的武器库,每一件东西都是那样的有力。
原理不是教科书,而是一本应用力学习题集。二战中英军轰炸鲁尔大坝,在没有导弹的年代要使大剂量的炸弹(不是常规制式飞机炸弹)在大坝边缘水下一个确定深度起爆,原理中对这种情况有详尽具体的分析。原理中引发的灵感或课题也很多,也有不少问题现今也没有彻底搞懂,比如有一个题目还涉及到星际航行中中继站的规划。
我在网上问过多次是否有人看完过一遍(仅指看完)原理,没有人说看完过。这本书不是那么浅显的。我没有看完。
linghao said,
May 24, 2009 @7:07 am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就我个人而言,自知天分不高,所以想多看点书,以勤补拙,最后发现,还不如盯着一本好书(不一定是经典),多读几遍。不断的接受不同观点的灌输,有时候不如在一个观点上研究透彻些。你说的三种都消化是人人希望有的境界,但是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现实让人只能选择一种。
River Ho said,
May 25, 2009 @12:03 pm
于我心有戚戚焉。向你推荐http://www.cheersbooks.com/ 湛庐出品的书,大部分符合你收藏的需求的。
怎样提高阅读与记忆能力
一、阅读的意义与作用
  1、阅读活动是人类获得新知识、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
人们获得知识,大体上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实践,获得直接的知识;一是通过阅读文献获得间接的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知识总量猛增,古今中外的知识汇聚在一起,犹如汪洋大海,人们欲想获得这些知识,不可能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知识,而必须通过阅读文献,以间接的途径,获取、吸收人类数千年的知识成果与营养。故尔,它冲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人们的视野开阔,启迪智力,萃集精华,广收博采,餐享人类的丰盛的智慧财富。统览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伟大政治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对于贮藏人类知识的宝库—书籍,无不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喜爱。因此,在他们成长的的历程里,无不通过阅读获得人类宝贵的知识、信息。可见,阅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知识层出无穷,旧知识即速过时”的信息时代。人们以充分运用阅读途径如饥似渴的看书学习,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成为人们当务之急和迫切要求。根据科学家估测,目前科技成果中,新的创造发明或发现,仅占10%。而90%的成果,是从阅读文献中获取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我的成功秘诀就在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的肩膀,系指通过文献阅读、获取和继承前人的知识。显然,通过阅读,从书刊资料中,获得人类的丰富知识,对人类社会的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人类将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2、阅读活动,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 ,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
阅读文献,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理论,充实、武装人们的头脑,对提高素质,感染情操,增强修养,树立正气,修正缺点,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重大的作用。人们阅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灵魂高尚的人谈话,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一部优秀的著作,常常对人们的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的修养,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人们阅读马列主义著作、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就能树立起革命理想,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 。通过阅读活动,可使人们明事理、辨事非,增才干。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凡是好书,必须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事实的确如此。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都是通过大量的革命书籍、优秀的思想理论作品,开始认识革命真理,勇于走向革命成功的道路。
总之,人的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是以学习为基础、为起点的,一切书本知识和经验总结都是学问,一切才干、素质、美德的培养,人生观的形成 ,都离不开知识。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丰富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懂得更多更深的道理,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通过阅读,不仅给人以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追求,而且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3、阅读活动有益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四化”建设大业
阅读要有正确的阅读观,才能服务于社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四化”建设大业。旧社会,人们的阅读观是一种为了追逐名利的个人主义阅读观,宋代真宗有一篇《劝学篇》,成为人们阅读的至理名言:“读、读、读,书中自有千石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颂扬了封建社会个人主义读书观。个人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一切均属于私有,知识也成为私有财产。当时,为了自已的私利而读书,实乃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当今,为了个人而读书,把阅读视为猎取名利的手段,这种类型的人,并没有销声匿迹。还有一类人“一杯浓茶,一包香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百无聊赖的消磨生命。然而,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中华崛起、振兴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多。许多改革家,每天必须读报纸,目的十分确,主要领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精神,掌握市场信息,拜报刊文章为师,掌握更多的经济管理知识,同时了解与本企业有关厂商的改革发展状况,以便在竟争中求得生存,超过同行的发展水平。
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更有突出的意义。正如列宁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就我国的经济建设而论,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固然重要,而文献信息资源比开发与利用更为重要。特别是面对当前世界上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形势,只有通过阅读、获取最新知识信息,吸取和利用人类的一切先进成果,才能顺利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诚然,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掌握信息量的多与少,每个人只要有正确的阅读观,不断攀登知识阶梯,扩大信息库的容量,才能迸发出光和热,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正如达尔文说:“读书唤起我强烈的愿望,立志把身心化作一堆小小砖瓦,奉献给宏伟的自然科学大厦”。鉴此,就必须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
二、阅读的技能、技巧
在日常阅读活动中,常常发现读书不够刻苦,花费时间、精力不多,然而,每次考试成绩却领先;而另一种,手不离书,时间精力花费较多,然而,每次考试,成绩却不高。究其原因,前者已巧妙地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后者却恰恰相反。因此,古今中外学者,科学家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    1、能出能入阅读法
此法由清代惠周惕创造,他说:“初读能入,既读贵能出”,这里所说的入是指手段,出指的是目的。该法要求是:先“博闻强记”,即牢牢记住一本书的要点,甚至警句。再“不守章句”即不要被书内具体字句所束缚,而要进行思考,领会其精神实质。这两点要求,是有阶段性的。开始阅读时要“博闻强记”,即读透文献内容,记住要点。在熟读之后,才要求“不守章句”,而要善于思考,领会实质,消化内容,把文献中的死文字,变成自己的活知识。
  2、“八方受敌”阅读法
此法是指把文献化整为零,分解成各个方面,每次阅读只注重一项内容,单路挺进,各个击破的方法。该法首创于宋代苏东坡,使用时,集中全力,一个个问题的“一意求之”搞成专题,再各个击破。如此化整为零,就易懂易记了。这种方法,适用于阅读大部头巨著,是精读和研究学问的重要方法。目前各种综合性的书刊资料很多,有些读者运用之,可以在费时不多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知识。
  3、创造型阅读法
该法是指开始学习新的内容,或者新的一章时,把自己当做一名研究者,对文献中的论题、论点、论据、用词及应用等方面,用创造型的目光去分析它的阅读方法。使用时分为三个程序:
(1)当读到文献中新的一节时,先合上书本,想想这节该怎样讲可能出现什么现象、概念等,针对这些应怎样进行分析、概括、总结。
(2)打开书本,仔细阅读,了解文献的讲法,对某些具体事例,做出结论时是怎样概括、论证和分析,再看怎样总结。与自己事先所做的分析,总结等做以对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3)阅读一节后,去粗取精,总结出规律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工作有何作用,用于何方,怎样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提高记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创造思维水平。
  4、讨论阅读法
该法的核心是,通过讨论,提高阅读效果。这种方法,是我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的阅读法。如陶渊明在《移居》中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有限,人们欲想更深入的消化、理解文献内容,与曾读过该种文献的人、聚在一起,共同讨论,集思广义,通过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进而共同提高认识水平。使用时,参加讨论的人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参加者要敢于提出看法,要求互相虚心听取,切不能相互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讨论中,要以理服人,不许嘲笑对方,凡属正确的,都要接受,为已所用。
  5、涉猎阅读法
涉猎阅读法又称浏览法、速读法。该法的利用及其作用如下:
(1)阅读时,利于快速了解全文梗概,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概括能力,只抓主干即中心事,主要人物或中心论点的阐述,对插叙、回忆、联想、引文等都可略读。从而达到猎新奇、寻争论、开阔视野的目的。因此,该法是一种“科学的扫描阅读法”,它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大的阅读量。
(2)阅读时,利于提高把握文献的中心思想的能力,只了解其思想内容,不可能做深入分析,只能用“内部语言”(即无声的思维语言)对文献内容进行简述阅读(即概念阅读),以节省时间与精力。
(3)阅读时,为了快速获取所需文献,就要求必须有“一目十行”的本领,猎读中目光停留在一个词和一个概念上,要以较小的振幅,顺着中心设想线索,从左到右,几行几行的横项扫阅。如果读到重要之处,可以慢速细品,或者边看边想,以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
  6、要点阅读法
该法是爱因斯坦经常使用的阅读法。一般常用于阅读参考书和普通读物。利用要点法可在短时间里,有针对性的掌握一本文献的基本内容,提高了阅读效率。此法通常采用“总、分、合”三个步骤进行:
(1)“总”。指浏览文献的前言、后记、内容提要等总述性介绍的基础上,认真看目次,了解其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点等等,形成对文献的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2)“分”。是指在“总”的浏览基础之上,逐页掠读正文。但不要逐字读,而是熟悉内容中的大、小标题、加框边的要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以及根据学习目的认为需要掌握的内容。
(3)“合”。是指在“分”的掠读基础之上,头脑里产生一定印象,将它们条理化,系统化,使文献中的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再回头仔细读目次,认真思考、综合、以便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  7、提要钩玄阅读法
此法是人们根据唐代大学问家韩愈谈读书问题的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概括出的一种阅读法。其方法如下:
(1)分门别类,各类读法不同。就是将所要读的文献,进行分门别类。再按照其性质类型,采用不同的读法。
(2)提纲挈领,深究奥秘。就是将文献内容中主要部分,提纲挈领式的抽出来,而对某些理论方面的文献,要探求其深奥的观点,抓住其精深的部分。具体阅读时,若能用上述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就能使自己对文献中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原因一目了然,了解到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经验,吸取有益东西。同时,便于把握文献内容的重点,吃透其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活跃思路,增长知识,提高水平。
  8、回忆阅读法
此法是一种在没有文献的情况下,静坐在那里,回忆曾读过的文献的特殊阅读文献的方法。它是著名作家巴金发明的。其优点是: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利用人的脑子里贮存的文献仓库,进行回忆阅读。可见,在一些不具备读书条件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阅读”。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法,将过去读过的记存在脑子里的文献拿出来,一点一点的理解,进一步消化吸收,每使用一次回忆法,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不断吸取精神力量。通过回忆法,能够从已读过的文献中,反复消化,吸收有益的营养,不断充实精神力量。
  9、“二十四字”阅读法
此法是我国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总结规纳的方法。该法是由“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24个字组成的方法。
(1)循序渐进。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的进行阅读。
(2)虚心涵泳。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自以为是。
(3)切已体察。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4)熟读精思。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紧用力。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
(6)须教有疑。即要善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学会“质疑”,阅读要从“有疑”到“无疑”之后,才算真懂,才算掌握其实质。
总之,“24字法”,是一种精读方法,对于当今社会兴起的读书活动,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  10、眉批阅读法
此法是指在文献正文空白处,即书头、地脚、段尾等空白处,批注的阅读心得、评语、订误和校文等。该法的优点在于:
(1)批注所感。如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文学赞叹、异议、质疑、评价等感受,顺手利用文献的空白处,加以眉批,方便可取。
(2)批注一闪念。采用眉批,能及时将阅读中所产生的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3)利于理解、记忆。眉批留下的墨迹,有利于读后研究,加深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发挥独到见解。总之,眉批后,每隔一段时间,要注意翻看、整理,以利引伸、发挥,否则,时过境迁,与时俱逝,前功尽弃。
  11、精细阅读法
此法是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人创造的“贵在精”的阅读法,具体要求是:阅读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高质量的精读,要抓住文献中的精华,或事物的核心和实质,以此法阅读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宋朝赵普,原来学识较浅,当了宋太祖的宰相之后,才开始用此法读书,成效很大,提高了处理政务的能力,太祖逝,又任太宗宰相,他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他死后,打开其书箱,果然只有《论语》一部,于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至今还广为流传。
  12、重复阅读法
许多文献,特别是一些名著,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只读一遍,难解其义,古人云:“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该法古人采用甚多,如明末顾炎武,每年用九个月读新书,三个月读已读过的书。此法,不仅能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又增强记忆,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记忆力惊人的经验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  13、“四步”阅读法     此法是由面到点的综合概括,逐步缩小记忆范围,利用较短时间,掌握全部文献内容的阅读方法。它包括以下四步:
(1)精读材料。对所读内容、抓住中心、进行细读。根据文献类型不同,份量不同,掌握其要点、重点、难点,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的阅读方法。
(2)编写提纲。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仔细筛选、概括、组织,再根据内容性质,用自己的语言,编写提纲。具体做法:每本文献划分几部分,每部分几段,每段概括一句话,以此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的提纲,便于识记和保持。
(3)尝试背诵。按照所编提纲顺序,一遍遍试背,遇到不会之处,翻开书本对照“反馈”,从而增进知识的理解、演化和记忆。  (4)强化记忆。用最简短的语言,抓住概念内涵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再对提纲每句话进行压缩成关键性的几个字,成为简纲,然后强化记忆简纲,在头脑中,留下长久抹不掉的印象。总之,几经反复强化和重复,确保牢记,有了缩编提纲,就可用最短时间,以每一句、每一字所含的内容,忆起原文内容。   14、分配阅读法
此法是把不同内容的文献,搭配阅读,以调剂大脑神经活动,提高阅读效果,这是符合脑力劳动规律的好方法。其法是:
(1)多样化的阅读内容。如科学、文学等不同书刊杂志内容,交错阅读。如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曾说:“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宝贵头脑疲倦,它已经太辛苦了。若是在读书的时候,觉得完全不能从书里吸收有用的东西时,我就作代数和三角习题”。
(2)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主要阅读的文献,其时间应多花一些,更应放在脑力活动最佳时间里进行,求以最佳效果。
(3)分配足够的运动和休息时间。许多读书人的经验总结是:“8-1>8”即是从8小时的读书时间里,抽出1小时来锻炼身体,学习效果反比8小时都用于读书的效果更好。
  15、约取实得阅读法
此法是我国明末清初文学家叶奕绳所创。叶氏性迟钝,记忆力极差,读书时往往前读后忘。他没有因天资而沉沦,更是发奋刻苦,想出“笨鸟先飞”的办法。即是每读一本,凡是他喜欢的篇章、段落、格言和警句,就用纸抄下,认真读十余遍,再一张张贴在墙上,每日写十来段,每当做事累了,休息时就在房间里,边走边读墙上的纸片,直至读得烂熟,四壁贴满了,取下收藏,再贴新的,一年以后,可积累3000段精彩文字,数年以后,就很可观了。由于有了丰富的积累,写起来“下笔如神”,后来成为学识渊博、文彩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文学家。
  16、三个“W”阅读法     所谓三个“W”,是提取英文What(什么)、How(如何)、Why(为什么)中,三词首母“W”。阅读是为了知理,就是要经过是什么、如何做、为什么的追求真理的过程。这是一条规律。如过去有人读书三年,不解其义,其原因是只知“是什么”,不解“怎样做”,“为什么”,成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因此,三个“W”阅读法,是知道每一个事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真正解决问题,这是阅读效果良好的一种阅读法。
  17、鲁迅阅读“五法”     鲁迅阅读的“五法”是指“多翻”、“跳读”、“设问”、“五到”、“立体”等“五法”,其方法如下:
(1)“多翻法”。是鲁迅在1934年,写过的《随便翻翻》的短文里,专门加以介绍,称它为“消闲的读书法—多翻法”。此法是看看序、前言、后语、目次,读上几页内容。利用该法可以防止某些坏书的欺骗,还可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尤其今天,文献量巨增,采用之,可以迅速获得有关新信息。
(2)“跳读法”。鲁迅说:“读书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就是跳读法。
(3)“设问法”。鲁迅在译述的《读书方法》一文中,介绍过一种设问法。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中结构和内容,合上书自己想想,然后一边散步,一边自问自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接着再去细读。这样,就可以把书读得越来越深。
(4)“五到法”。鲁迅少年时,曾在一张书签上写道,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指集中精力;口到是读得清楚响亮;眼到是指目光专注,看得仔细;手到是边读边记笔记或笔录;脑到是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
(5)“立体法”。是鲁迅阅读专业文献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先泛读诸家,从“面”读起集中到一个点上,选准著者的专集,再由“点”深入到“史”,再研究著者功绩。这种方法很科学。人们称赞说,既有一般泛读,又有重点“深掘”,既有横断面,又有纵剖面;既有原著的研究,又有辅助读物。总之,我们学会和掌握阅读技能、技巧,才能提高阅读效果,懂得更多的知识。上面介绍各种阅读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由于个人的具体条件、所处环境、习惯和爱好等等差异,可以在具体阅读实践中,灵活选用切合自己的方法。
三、记忆的14种方法
人们在阅读生活中,要记忆很多知识信息,就必须提高记忆效率。除了勤奋刻苦、多下功夫以外,必须不断改进阅读方法。为了帮助读者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介绍如下可供选用:
 1、理解记忆法
该法是通过对识记材料深入理解而增进记忆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先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弄清其内容的实质,再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这样会使记忆得到巩固、深化。然而机械记忆也是不可少的,如读古文,一边背一边琢磨,背熟便于理解,理解后便于记牢。二者往往有机结合起来。
  2、概括记忆法
该法是对识记材料进行提炼,从中抓住关键来作记忆。此法主要适用于记忆内容较多、较系统的文科知识。它要求运用此法的人们,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具体方法是:
(1)主题概括。任何文科文献都有主题思想,只要把主题提炼出来,就能概括记住内容。
(2)内容概括。对内容复杂的识记材料,可用浓缩的方法,化多为少,抓住要点,减少记忆量。
(3)简称概括。对较长的词语、名称进行简化,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如美利坚合众国,其简称为美国,便于记忆。
(4)顺序概括。把识记材料,按原来顺序进行概括,记忆时突出顺序性。如记王安石变法内容是:一、青苗法,二、募役法,三、农田水利法等,可简记为“一青二募三农”等。
(5)数字概括。用数字概括识记材料。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概记为“双百方针”;“五讲四美”,“四项基本原则”等。
  3、交替记忆法
该法是把不同性质的识记材料,按时间分配,进行记忆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
(1)时间要有间隔。阅读每隔45分钟或50分钟,安排一次休息,到户外做做运动。可解除大脑疲劳,又可巩固已学知识。
(2)材料要有穿插。由于大脑细胞是有分工的,应根据此规律,交替学习材料,使大脑兴奋中心转移,消除抑制,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3)抓紧体育锻炼。由于长时间思考,记忆,大脑血液会减少,记忆效果随之下降。适时进行体育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恢复疲劳,精力焕然,再进行阅读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  4、联想记忆法
此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的记忆法。所谓联想,就是人脑接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一般说来,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事物、相似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其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关系,由此事物联想彼事物。称为“接近律”。如,一提到南京必然想到长江,一提到秦始皇必然想到兵马甬。  (2)利用事物在现象或本质方面的类似关系,由此及彼的联想。称为“相似律”,如中国行政区图形象只鸡,马上联想鸡头是东三省,两只脚是台湾,海南岛;记忆汉字时,对同义字、同音字、同形字可进行归纳记忆。
(3)利用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由此及彼的联想,称为“对比律”,如由痛苦想到幸福,由黑暗想到光明。该法很简单,如果一旦掌握了它的决窍,用起来就很方便。
  5、图表记忆法
该法是通过对图形的识记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据心理学家研究,文字与形象的识记材料相比,形象记忆效果最佳。如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此法由来已久,早已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其具体方法如下:
(1)表例要制作简单、清楚,使人触目难忘,易于记忆。如中国大事年表,只用几页纸,就把我国的历史发展状况大致记下来,使人一目了然。
(2)图表绘制,最好自己动手“创造”,因为,“创造”过程,就是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过程,一张图表绘制后,识记的材料就“胸有成竹”了。
(3)绘制图表,应注意线条简洁,立意要新颖,最好使用彩色笔,令人触目豁然,图表的记忆效果更为显著。
  6、“多通道”记忆法
此法是通过对识记材料的眼看、耳听、口念、手写、心想等多种器官协同动作,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它比“单通道”记忆强得多。其具体方法是:
(1)发挥读和写的作用。学习中比较普遍的形式是看和听,因此,多读多写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如学外语、汉语时,尽量多读多写。增强记忆效果。
(2)积极参加实习、实验。学习不局限于书本,要到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如理化实验、采集标本、下厂下乡等。都能促进对书本知识记忆的效果。
(3)利用各种手段,调动人们各种器官的积极性。如,利用幻灯机、电唱机、录像机、投影仪等视听设备,调动视听器官,对加强记忆大有好处。
7、运算记忆法
此法是把需要记忆的数据转化为简单算式来帮助记忆的方法。此法实际上是一种联想记忆的方法,是将枯燥的数据,进行有趣的加工,使之增加易于联想的内容。具体方法如:
(1)用加法。如记李时珍于1578年写成闻名于世的《本草纲目》可把年代记成:15=7+8。
(2)用减法。如记东周开始年代为公元前770年,可把年代记成7-7=0。
(3)用乘法。如记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年代为1644年,可把年 代记成16=4×4。
(4)用除法。如记秦统一中国为公元前221年,可把年代记成2÷2=1。
(5)用叠加法。如用叠加10的方法,记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  8、兴趣记忆法
此法是指有意激发对识记材料的兴趣,以增进记忆效果的方法。由于对所记的材料产生直接兴趣,就成为促进记忆的内在动力,使大脑进入高度兴奋状态,不易产生疲劳。具体方法如下:
(1)要事先体会学习的乐趣。虽然开始不喜欢或厌烦。但是主动培养,表现出“我喜欢学”,“我会学会的”。这样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习惯,初见成效。
(2)如果暂时没兴趣,可用诱导法,排除干扰。如做做数学题,或者从1数到100等方法,千方百计和造成诱发自己兴趣的客观条件,,点燃起求知欲望。
  9、自编韵语记忆法
此法是把识记的材料,自约成韵文句子,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这是我国民间广泛运用的一种记忆法。它可以缩小记忆对象的绝对数量,加大信息浓度,增加趣味性,减轻大脑负担,不但记的牢,还能避免遗漏。如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名称,将编成四句韵文:“两湖两广两河山,三江云贵吉福安,双宁四台天北上,新西黑蒙青陕甘。”
  10、卡片记忆法
此法是把所识记的材料抄写在卡片上,随时拿出来复习,以便增强记忆的方法。其具体方法如下:
(1)卡片的规格、用纸的大小,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记忆的内容,由自己选定。
(2)记忆时,先把全部卡片背二、三遍,然后只看正面,回忆反面,再只看反面,回忆正面内容,经过几遍以后,凡记住的可减去卡片。这样越减越少,兴趣和信心必将由然而生。
(3)用比赛的方法,像打朴克一样,每人每次取一张,看正面说反面或看反面说正面,说对得1分,最后记总分,可提高记忆兴趣,激发竞争意识。采用本法,卡片可随身携带,拿取便捷。此法主要适用于记忆外文单词、数学公式、问题的答案等识记材料。
  11、分类记忆法
此法是把识记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以增加记忆效果的方法。由于识记材料很多,又不属一类事物,采用此法,收效最佳。该法是将许多零碎的杂乱的材料,依据事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加工整理成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的有序的识记材料。便于掌握、记忆。其分类的方法是:
(1)复杂的分类。即按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本质属性进行分类。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
(2)简单的分类。即按事物的外部联系或非本质属性进行分类。如记历史事件,按年代分类记忆等。此法应用时应注意,一定要有一个统一标准和依据,否则容易出现“站错队”的情况;还应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否则将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的分类。
  12、使用记忆法
此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将识记的知识付诸实践,进而增强记忆的持久性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此法,能使记忆深化、牢固。因此,依据它能增强记忆力的规律,创造一切机会,力争把所识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加深记忆。现以学习外语为例,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1)口说,即用录音机录制对话练习,朗读原文,或练习对别人讲课等。或用镜子校正自己发音口型。
(2)耳听。即耳听自己录制的录音,听原声磁带,听外语广播等。
(3)眼看。即看识记材料,如选看外语读物、专业资料、电视外语节目等。
(4)手写。即从简单单词、句子、写短文、日记到专业文章等进行循序渐进的练习。
13、复习记忆法
此法是通过对识记材料进行及时的、多次的重复,加深记忆的方法。复习是学习之母,复习可以巩固记忆。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其具体方法是:
(1)及时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在48小时之内,遗忘率最高。这样,复习必须在二天内,及时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由于集中复习易使大脑疲劳。分散复习可消除大脑抑制,使之保持兴奋状态,提高记忆效果。如学外语单词,利用零星时间,进行分散复习。
(3)计划复习。它主要包括时间安排和内容的分配。时间安排上,主要制订复习日程表,照章办事,按时完成,注意间隔休息,做些体育活动,消除疲劳;内容分配上,适量安排复习,不能冷热不均和对同一性质材料过于集中,避免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抑制作用。
(4)变样复习。复习方式要求多样化。如在复习时,可利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一题多解等形式,变单调为有趣。调动人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复习效果。
  14、自测记忆法
本法是通过自己测验自己来增强记忆的方法。此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确切了解自己的记忆“底细”,培养人们随机应变能力,即多方面理解消化,就必然会妥善处理实际问题。其具体运用的方法如下:
(1)定期自测。可分当日测、周日测。自测时,自己出题、答题,写在纸上,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
(2)随时自测。主要用于外语学习,如采用单词卡片,进行测试。
(3)默写自测。汉字、外文都各有其形、意,默写其形比只看不写记忆效果更好。因为默写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大脑思维活动十分兴奋,使记忆更加巩固。
(4)设问自答。采用经常对自己提出问题,或从多角度设问自答,收到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
(5)互问互答。找同志和朋友,互问互答,可以激发竞争意识,互相启迪,培养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记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