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玄都坛调查记 (连载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10:54
  评价

    祭坛,是我国传统宗教和民俗祭祀的特定场所,有固定建筑和临时建筑两种,而历史记载和有实物遗存的固定建筑极为罕见,通常都是临时搭建。作为国家礼制建筑的样式,一般为固定建筑,通常设立在都城郊区。如隋唐天坛就在长安城南,遗址现存。北京天坛和地坛,由明清延续至今。河南济源王屋山天坛,相传为黄帝祭天之处,但实际上并非人工建筑,只是利用山顶平台临时作为祭坛之用,类似于秦汉帝王的封禅场地。由于王屋山山顶曾经是天坛,因此以坛名山,叫做天坛山。道教之坛,与道教的斋醮法事紧密相连。应是在先秦祭天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与神仙观念和信仰仪式关系密切。因此,《魏书.释老志》载,太和十五年秋,诏曰:“夫至道无形,虚寂为主。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庙。”这段话的意思是,坛祠的设立,源于道教信仰,始于汉代。本朝的道坛设置不过是继承历史传统罢了。

    玄都坛是道教专用祭坛。玄为天,都为中心,玄都即天界神仙聚会之所,玄都坛即天下道教的中心坛。历史文献中,除终南山玄都坛以外,还有两处。

    一是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有玄都坛,其文献来源为元萨都刺诗:“龙虎之山先所寰,我昔梦寐游其间。乾坤风气结冲秀,中有正一玄都坛。”而在有关龙虎山天师府的文献中,未见用“玄都坛”之名。据张金涛《中国龙虎山天师道》一书,魏晋时期,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汉中迁龙虎山,在天师草堂处建传篆坛,为坛三层,其后历代兴废,明清时为上清宫的重要建筑,名为玄坛祠和玄坛殿,民国年间上清宫全部被焚毁,至今仅存遗址,诸多遗迹亦在上世纪60年代被彻底破坏。

    二是北魏太武帝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为天师寇谦之修建了一座玄都坛,《佛祖统纪》有记载:“始光元年,嵩岳道士寇谦之奉老君所授书以献,朝廷未之信。独司徒崔浩上书赞其事。帝忻然纳之,遣使建玄都坛,起静轮天宫。敕谦之及门弟子位在诸王公上,不称臣。择大家弟子百二十人为道士。”文中所说玄都坛,《魏书.释老志》称天师道坛,“重坛五层,尊其新经之志。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齐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储会数千人”。《资治通鉴》卷123、《北史》卷2等文献还记载,太武帝亲自登坛接受寇谦之授篆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道士皇帝。太和15年(491),因城市规模扩大,道坛被民居环绕,“里宅栉比,人神猥凑,非所以祗崇至法,清净神道”。由城东南迁“都南桑乾之阴,岳山之阳,永置其所。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可召诸州隐士,员满九十人”。十七年北魏迁都洛阳,在城南建道坛,定员106人。北魏分裂后,东魏在邺城(近河北临漳)城南建道坛,定员仍未106人。这两处道坛均“方二百步,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坛主、道士、哥[高]人一百六人,以行拜祠之礼”。武定六年(548)因守坛道士缺乏道术,加之当政不再以道教为国教,于是将此坛撤销。自始光元年(424年)开始设置玄都坛,到武定六年撤销,魏玄都坛共存在了124年,其间曾迁移3次,首次存在的时间只有67年。

    据此分析,终南山玄都坛之兴建,当在龙虎山玄都坛之先。而这三处玄都坛似乎也有一种递相传续的关系:终南山玄都坛→龙虎山玄都坛→寇谦之玄都坛。现在,中国道教的这三处玄都坛,仅剩终南山玄都坛一处尚完好保存,无论是其是否为历史最早,现在称其为天下道教第一坛都是恰当的。

图:兴源居士

                                      

                                       作者:杨辽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