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城市行:伦敦征收拥堵费 城市未必不堵-南方报网 广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1:43:38
世博城市行:伦敦征收拥堵费 城市未必不堵2010-03-02 09:31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伦敦的创意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

公共交通设施方面,伦敦人的用心和细致也随处可见。如城中每条斑马线都会注明,Lookleft(朝左看)或Lookright(朝右看),提醒行人注意车辆行驶方向;如果火车晚点,市民还可向有关部门投诉,经证实后可获得3英镑的“监督奖励”。不过,伦敦最为人所知的控制市区车流量的举措之一,就是全民骑自行车,另一条则是征收“拥堵费”。

一年收费过亿英镑,拥堵却在反弹

要不要学伦敦征收“拥堵费”,正在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当中掀起热议。伦敦从2003年2月开始,每周一至周五早7点至晚6点进入市中心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动车,每天都需要缴纳8英镑“交通拥堵费”,这些缴纳的费用被全部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收费区域内摄像头林立,如果有司机胆敢欠费不缴纳,将面临最高20倍的惩罚。

“拥堵费”效果如何?由伦敦交通局提供的数字来看,收费之后每天进入市区中心地带的车辆数目减少70000辆,为原来的21%,废气排放降低12%,07/08财政年度伦敦共征收1.37亿英镑。不过官方也承认,由于近期居民自来水和天然气管道施工、以及修建人行道等路面施工增多,导致市区内拥堵程度反弹至征收以前的水平。“我们对此很遗憾,但假如不收费,情况会更糟糕。”

收费标准有点乱,公交涨价有点烦

一位私家车主向记者坦言:“我认为有必要时还是会选择开车,不会因为8英镑就把几万镑的车子丢在车库里,拥堵费只不过想让开车的人多交钱罢了,现在开车还是很堵,我觉得和以前差别不大。”

在英国本地知名的车友论坛上,网民对拥堵费的讨论也是热火朝天。“这个政策的制定标准很混乱,又是减排又是减少拥堵。如果为了减排,那么那些还在使用柴油发动机的家伙是不是该缴纳更多费用?如果为了减少路面拥堵程度,那么迷你汽车为什么又和重型货车交一样的钱而不是更少?”一名网友如是说。

更多无车一族的市民则建议,政府既然鼓励步行和骑单车,就该在配套设施上跟进,例如在更多的地铁站、火车站设立安全可靠的自行车车库,拓宽主干道的人行道等。还有人建议,征收来的拥堵费应该直接用于补贴地铁公交和市郊火车的运营成本,从而降低票价。

与最后这个愿望相反的是,据英国媒体报道,2010年伦敦的公交车和地铁都将全面上浮,公共汽车票价涨幅达12.7%,地铁票价上涨3.9%,涨价是为了在经济危机导致客流量锐减的时期,维持运营成本。拥堵费也将从8英镑提升到10英镑。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郭珊

●我问世博

世博为伦敦留下什么?

除了博物馆内的部分展品,作为首届世博会的举办地、“世博会摇篮”的伦敦,看上去似乎和这段历史没有太大关联,那么,世博会究竟给伦敦留下了怎样的“无形遗产”?

大英历史博物馆媒体市场部负责人汉娜·伯顿指出,世博会对伦敦今日的影响在于“精神层面”。她以大英历史博物馆250年的历史为例,尽管该馆冠以“英国”之名(BritishMuseum),以私人收藏为基础,但实际上从建馆之处就是一座放眼全球、以“全面性”、“综合性”为第一宗旨的“世界博物馆”。

伯顿女士指出,全球化的大视野,文化交流的频繁,人文主义、民权意识的崛起,永无止境的求知欲,这些被她认为是伦敦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创意之都的传统优势。

来自台湾的知名设计师王怡颖说,选择伦敦定居创业,一是多元文化融合、交汇、互相滋养的历史很长,外来人口易融入;二是首届世博会结束之后,英国人是把倾全国之力赚来的18.6万英镑,主要用于兴修大量公共博物馆、发展教育和设立科学艺术奖励基金。

●记者日记

“面上不急”的伦敦人

英国“绅士风度”有名,没想到让我在伦敦地铁一次突然“中风”中体会到。

地铁广播中传来列车长例行公事的声音:“很抱歉告诉大家,现在列车碰到技术故障,请大家耐心等候。”

周围的人面不改色,头都懒得抬一下。几分钟后,列车长声音再次传来:“嗯,问题有些棘手,车子的某个部位似乎被卡住了……”“我们正在抢修当中,还望包涵……”

又过了一阵,列车长终于无奈地宣布,请全体乘客下车。一百多位乘客下了车,自动分组排队,轻车熟路。半个多小时候后,空荡荡的列车被开走,下一班列车进站。乘客们先下后上,就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我纳闷的是,地铁大多3分钟就有一班到站,那后面岂不是有近10辆车,几千号人也在沉默之中停留?

次日晚,和朋友在唐人街聚餐,席间感叹此事。谁知留学生杨小姐却不以为然,给我说起另一件事。

英国实行NHS(NationalHealthService,免费国民医疗保健制度),所有英国公民都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要看病首先需要在居住地附近选择一个社区医生,由他视病情推荐到医院,然后上网登记预约。问题是这一等,往往几个月甚至半年。

有一年杨小姐的朋友因药物过敏出现浑身痉挛,她通过社区医生预约了急诊,不料等了一天都没人来电,再去求社区医生,好说歹说对方才答应去催下。急诊医生来电话时,朋友的情况已非常危险。可电话那头医生还是慢悠悠地问话:“你说你朋友现在昏迷了,那她看起来是还有部分意识呢,还是根本毫无知觉?”

被问了十多分钟后,杨小姐忍无可忍,冲着医生大吼:“请你快救救她吧,快要死了!”对方仍然是一口稳重文雅的伦敦腔:“请问,你是凭借什么断定,她的病情已到了生死边缘呢?脉搏?呼吸?还是心跳?……”

你说,等个地铁算什么?

黄树森先生曾跟我说过,君子之道,面上不急,心上不缓。伦敦人按部就班,“面上不急”是真的,至于“心上”缓不缓,就得问他们自己了。

后方统筹谢思佳图像统筹严亮编辑统筹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