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书业并购将走出低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3:43:41
2010年04月14日 13:31:00  渠竞帆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近两年来,国内出版发行业跨地区重组热潮渐起,而随着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愿景的提出,以及出版业进入上市“井喷期”,这股热潮无疑会持续升温。反观国际传媒业,并购浪潮自2007年达到波峰之后,开始进入小幅盘整期。
当金融危机的阴霾日渐消散,全球经济一步步走出低谷,出版业并购也正告别寒冬。美国《出版商周刊》近日发表文章做出预测,“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如今并购的条件也开始慢慢成熟。”那么,近期国际上书业并购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失败案例值得借鉴?并购又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并购随经济回暖
2007年绝对是国际出版传媒业并购的“井喷”年,无论是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汤姆森收购路透社,还是威科教育出版分支Nelson Thrones、励德·爱思唯尔的哈考特教育、汤姆森学习集团被新东家买进,桩桩都是大手笔。经历了这一波高潮后,国际传媒业的重组并购进入了分水岭。
如果拿2009年发生在英美书业的几起并购案与2007年相比较,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去年英美书业的并购多集中在大型出版集团在细分领域的并购和小型专业出版社之间的并购,如培生教育集团收购提供在线学习平台dotlearn.com的Intellipro公司,以及美国最大的电子备份学生数据及交换的提供商National Transcript Center,这两起并购直接加强了培生提供整合学习解决方案的优势。而英国尼古拉斯-布莱雷出版社(Nicholas Brealey)收购美国戴维斯-布雷克(Davies-Black)出版社、美国Author House出版社从兰登书屋手中收购按需出版商Xlibris等,则是在小的细分市场进行深耕。
书业并购的小幅盘整并不只发生在英美。据德国咨询公司Bartholom?us & Cie的数据显示,2009年德国出版传媒业仅有38起并购案,比2008年减少了28起。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德国并购市场首次出现下滑。
今年3月中旬,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公司代理并购业务的律师罗伯特·哈尔珀在该公司的年度出版会议上表示,“过去两年是实现并购交易最困难的时期。但是,随着经济升温,信贷放松,企业资金收益改善,公司开始谨慎地回到市场中来。现在对一家出版社的收购报价要比9个月前高很多。”
但是,在目前环境下,企业对并购价格仍然很敏感。《出版商周刊》认为,“价格仍将是决定收购成败的关键。”哈尔珀则建议有充裕现金流的公司把目标锁定在那些与母公司的主营业务并不契合的公司身上。
高风险投机行为的前车之鉴
回顾出版传媒业的并购史,至少有两桩是公认的失败案例:一是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这对传媒业最大的联合体,于去年12月9日分道扬镳。在10年“婚期”里,两家公司的市值都大幅缩水——前者从2000亿美元缩水至25亿美元,后者从1600亿美元缩水到360亿美元。二是爱尔兰操盘手巴利·欧·卡拉汉(Barry O’Callaghan)在2006~2007年间不到8个月时间里,连续收购霍顿-米夫林(Houghton Mifflin)与哈考特中小学出版这两家公司。74亿美元的总收购价远远高出两家公司的市值之和,业界对卡拉汉的这种高风险的投机行为普遍不予看好。
这两次失败,源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大的环境给收购败局埋下了伏笔——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并购恰恰经历了互联网的冲击,而卡拉汉的两次收购不幸地遭遇到几年后的金融危机,州政府拨款同时减少;其次,收购后业务未能进行优化组合,时代华纳一直坚持将内容与发行业务分离以及加强核心资产经营的政策,而美国在线被慢慢边缘化。卡拉汉尽管在过去两年将10%的经营收入都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通过重组筹集的1亿美元资金也用于创新基金,但“教育出版门外汉”这个致命内因,让他无力挽回困局。而在律师哈尔珀看来,要成功实施并购,并购方应当共担风险,而小型独立出版商则要尽量避免把自己的命运交到这些资金操盘手的股掌之中。
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霍顿-米夫林-哈考特的母公司EMPG为减少债务,再次进行资产重组,保尔森公司(Paulson & Co)以对冲基金(hedge fund)的形式向EMPG注资6.5亿美元,通过将该集团优先债权人(senior lenders)的20亿美元可抵押债券换为债券,并将另外21亿美元可抵押二次贷款(second lien debt)换为债券和权证(warrants),使EMPG的负债从70亿美元减至30亿美元,从而成为占有该公司30%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也使EMPG的应付贷款利息从8亿美元降到2.5亿美元,并再次躲过了破产危机。资金操盘的巨大力量和高风险性从中可见一斑。而卡拉汉成为最大的输家,他像其他在金融危机中血本无归的人一样,将失去在EMPG的股份——在去年8月的资产重组中,他持有EMPG的股份已从40%减至22%;在此次新一轮重组中他虽保留霍顿-米夫林-哈考特CEO之职,但被拒绝参加公司股东大会,而且“只有在公司股价恢复至原来水平时”,他才能持有该集团5%略强的认股权。
数字转型或成三大出版纵深并购主要动因
从专业和教育出版领域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型出版集团向纵深领域的同业并购一直没有放松,在经济不利的环境下,他们尤其注重新技术与出版业务的整合,以保持行业领先优势。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好转,这一趋势仍会加剧。而对于非主营业务,则会进行分解。如一直专注于提供学术出版信息服务的励德·爱思唯尔集团,从两年前开始为下属的励展美国公司(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US)瘦身,自去年夏季至今已卖掉了旗下的20多种杂志,4月RBI又将旗下的《出版商周刊》卖给了曾在该刊工作过的出版人乔治·斯洛维基(George Slowik),斯洛维基表示,将对这家杂志进行数字化工程,尤其是对可追溯到1940年代的书评进行数字化。
而在大众出版领域,有出版人士预测,未来5年内,垄断大众出版的兰登书屋、阿歇特、培生、哈珀·柯林斯、麦克米伦和西蒙·舒斯特6大出版社将会合并为3家。随着各家利润的不断缩水,大型出版社在持续裁员的同时也会寻求并购机会,来填补利润下滑的空洞。也有一位文学经纪人预测认为,未来至少会有一家大型出版公司会被零售商收购,如亚马逊可能会收购兰登书屋,苹果公司会收购西蒙·舒斯特,这种合并可以解决双方生产和发行中的许多问题。“虽然亚马逊尚未脱掉网上商城的外衣,但它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出版商,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传统出版商的挑战者。”
 
来源 :中国图书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