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蕤:用双语写作的中国女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1:27:12

 

王蕤:用双语写作的中国女孩


含羞草

 




王 蕤

  王蕤又出书了:长篇小说《俗不可耐》。书店里,她的书摆放在进门就看得到的位置,买书的人进来顺手拿起书,然后脱口而出:"哦,王葳。"--他们一个大意,就把"蕤"念成了"葳"。
说起这个细节,王蕤笑了,她解释:"王葳是我大姐,我还有个二姐,我们三姐妹都喜欢写作。人们管我大姐叫'王古代',因为她喜欢研究古诗词;二姐叫'王现代',她现在美国硅谷工作;人们叫我'王未来',代表新生代……"在近日上海文化出版社召开的《俗不可耐》座谈会上,王蕤一席话,引得在座人会心一笑。

  眼前的王蕤,和许许多多城市女孩一样:年轻、漂亮、对时尚敏感。从外表上看,你很难想像她是一位用双语写作的中国女孩,一位和美国兰登书屋、英国麦克米兰公司和德国贝塔斯曼签约的年轻一代国际型作家。

  七十年代出生的王蕤长于北京,后赴美留学,1996年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新闻系。从14岁发表第一篇文章、17岁出版作品集《寻找的欢歌》始,王蕤已写了6部中文书《从北京到加州》《哈佛情人》《王氏三姐妹的天空和梦》《玫瑰色与灰色和谐》等等。用中文写作的同时,王蕤也用英文创作,这成了她的"第二自然"。美国兰登书屋总编辑有一次看了王蕤的书后亲自打电话给她,说没想到一个中国女孩用第二语言(英文)写了这么一部视野开阔、观点犀利的书,他诚恳邀请王蕤当他们的签约作者。在国外,她的名气甚至比国内还要响,美国《洛杉矶时报》把她誉为"惊人的文坛新声音"。《世界日报》在评论她的新作《俗不可耐》时说:"王蕤同时接受中西方教育的洗礼,她用一双锐利的双眼,观察属于她这一代青年的心态与生活追求,足以代表新中国的雅痞文化……"

  长篇小说《俗不可耐》通过一个学成归来、担任英国著名T报驻京记者的年轻女孩妞妞的眼睛,描写了4个年轻女性的情感纠葛。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群被称作"中国新贵"的新人类:他们从欧美名校毕业回国,在知名外企工作,出入名流们的PARTY、另类酒吧、前卫餐厅……他们有钱、有文化,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但是在欲望奔流的社会,他们也常常被没有归属感的苦闷所折磨……很明显,作者力图想让人们读到她文字里浮华背后的东西,她甚至害怕读者被她描写的"轻浮世界"迷惑,而把书名起为《俗不可耐》,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象的时尚是生活的存在,你不可能否认,但你不必把它当作炫耀来写。

  王蕤说:文学是沉重的,但我更不能承受的是轻;单凭物质丰富是永远无法触摸到我们心灵深处那块柔软的地方的;不管我们所在的、天天呼吸着的这个世界是多么务实与媚俗,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应该被轻易打倒。

  经历使然,也是环境使然,使年轻的王蕤具备了比一般同龄人更深一层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大学毕业,她曾在硅谷找到一份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实在无法忍受整天被关在钢筋水泥建造的大楼里,于是毅然放弃了这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之后,她又在律师事务所、电脑公司、公关公司、贸易公司呆过,但都觉得不是最适合自己。1998年,王蕤以无可挑剔的美式英语被美国国务院破格录用,聘为翻译。担任翻译的日子里,她为自己能以特殊的身份为祖国赢得荣誉而甚感欣慰和自豪。

  有一次,中国的一个代表团到美国访问。一天,在谈论到西藏问题时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气氛非常紧张。担任翻译的王蕤力求一字不漏地为双方翻译,突然,美方的一名律师严厉地对她说:"你只把我们美国人说的话翻译成汉语就行了,不要把他们说的话翻译给我们听。我不想听他们胡说八道。如果你做不到,可以马上找人替你。"王蕤听了一震--这难道是有名有身份的律师说出的话吗?当时两方的人都盯着王蕤:美方律师认为,你是我方派出的翻译,应该维护我方的利益,听从我方的安排;而听懂律师那些话的中方代表团成员则替王蕤着急,她会选择得罪美方还是自己的同胞?突如其来的尴尬令王蕤愣了片刻,不过她很快调整好了心态,严肃地对美方律师说:"我是翻译,必须完成任务。"那个律师非常气愤,特意向上面打报告要求把王蕤撤换下来。王蕤没有退却,也写了一份材料报上去,坦然阐明自己的看法。一些正直的美国国务院官员了解内情后纷纷为她打抱不平。后来美方重新考虑这件事,认为王蕤是对的,作为翻译,她是称职的、公正的。美国国务院决定继续聘用她,并且也更器重她了。

  繁忙的工作之余,王蕤又产生了用英文写作的欲望。她的一些朋友劝她:"你现在不是做得很出色吗?不要再写东西了,我们都该做些赚大钱的事……"可王蕤仍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次陪同女作家毕淑敏游览美国,她们一起前往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部落。衰败的废墟令毕淑敏感慨:"不管印第安文化如何灿烂,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后人看到的也就是这样的废墟了。没有文字是他们民族的悲哀啊。"毕淑敏的话和眼前衰败的景象让王蕤震撼不已,她想:"一个民族也许会非常繁荣而富有,但如果没有人去写作,印第安部落的历史就可能会重演。这也许就是文字意义的所在吧。"

  印第安部落之行回来后,王蕤又开始坐在电脑前创作小说。不上班的日子里,她坐在家中的书房里,光着脚,一边喝着绿茶,一边听着汉唐箜篌的乐曲写作。外面阳光很好,小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王蕤沉浸在自己的王国里。

  终于,第一部英文小说《LILI》完成了。美国最大的出版公司--兰登书屋用高价买下了它的版权。在随后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和英国的出版商也购买了该书版权。王蕤再一次实现了她的文学梦。

  现在,王蕤有三个家:加州、香港和北京。在美国生活了八年,已经被美国主流社会接纳的王蕤,按理说可以在美国如鱼得水地生活了,可王蕤却决定和她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回归亚洲,回归祖国。她说:"国内充满激情",她喜欢国内,喜欢"在路上"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