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百年,民国还没走出丛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7:29:50
  台北各界庆祝建国百年,决定用“多元包容”为主题。很讽刺。朝野则为了用不用“建国”两个字彼此争执,似乎对于“多元”两个字颇有共识。很虚伪。

  百年前,中华民国是建立在革命民权与排除满族的基础上,大量满人于是改汉姓以求生。后来为了反帝,才提出五族共和主张,拉拢满人向心,没想到后来却又争执回族是不是应该视为一个族。这期间还经历了军阀割据倾轧,国民党的剿共、抗日与国共的内战。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后,则是一段白色恐怖。百年来,实无多元包容可言。

  那是否可说,过去没有,但自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以后,终于达到多元包容的境界,所以仍然值得以此为主题来庆祝?已经达到了却还会想要庆祝,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就好像告诉大家,要找民主,就到台湾,这样自己就可以感到满足。

  大家只要看看大陆的口号文化就知道,庆祝什么其实刚好反映出自己缺乏什么。故每次庆祝胜利成功的全国党大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常是各种警告。近年适闻和谐社会的鼓吹,当然也是因为社会出现了不和谐。亦即,口号之所在,缺陷之所在。

  多元是近二十年世界上流行的口号,鼓励少数民族、女性、同性恋等等不同的社群文化争取平等权。这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多元主义变成某种心理压力,迫使每个人要属于社会认可的某一元,否则失去身份,就像在美国,被归类成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似乎突然失去发言权。

  然而另一方面,表面上争取到身份者,实质上未必享有权利,可能充其量只是花瓶,或者即使争取到权利,还是感到自卑,这种例子在台湾比比皆是。

原住民只是形式上被重视

  在台湾,原住民在形式上被重视,可是文化与经济上继续居于弱势而自卑;客家人因历史与社会发展不利于己身文化而自卑;外省人因为不够本土而自卑,闽南人因为政治出头天无法彻底完成而自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台湾还把四大族群写进宪法,可当时各族群通婚已是非常普遍,此举无异于叫大家彼此区分选边,造成身份上的锁定效果。如此导致真正得意的,还是那些善于煽动族群对立的政客。

  民主专家赖瑞戴蒙某次在新加坡大放厥词,建议在地内阁制搬行他国惯用之多党制,后经李光耀晓以大义才恍然大悟,了解多党林立不仅是逻辑问题或政治理想,其实并不适合多族群国家,免得形成每个族各有一个党的分裂局面。

  第二个多元主义被扭曲后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多元变成区分敌我的虚拟,反而成为歧视的基础,进而沦为反包容的论述基础。多元而不包容,彼此不欣赏,那应该叫做丛林才对。

  台湾的民主与其说是多元,不如说就是丛林,以至于朝野从不相互欣赏,只问蓝绿,不问国民福祉。其中民进党长年有意识有系统地将国民党宣传成亲中卖台的敌人,乃奉行典型的丛林法则。

  把自己想要消灭的,但实际上又没有能力消灭的对象,称之为多元,肤浅莫胜于此。把他们的挣扎抵抗,戏称之为自由民主的表现,是残忍。

多元并非故意制造差异

  他们虽然自许为多元,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丛林变成文明世界。就像刚吃了一头鹿的狮子,放过了走在眼前的另一头鹿,不代表狮子变得比较文明,或丛林就进化到了多元主义的境地。

  如何区分丛林与多元主义呢?主要是看人们如何看待差异。对差异的蔑视,是假多元的证据。清算并不彻底,怎么能算是多元呢?更重要的,是故意制造差异,然后自以为是多元。

  马英九就是这样的受害者,民进党总是把他当成代表中国的敌人来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