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西安谁是科教实力全国第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14:28
该帖被浏览 4137 次,回复 16 次

武汉西安谁是科教实力全国第三?

  这次来陕西,西安的变化令人震撼。那天我一个人在酒店,为了让眼睛离开电脑,干脆跑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展览。尽管这是第二次看这个展览馆,却是对陕西历史的一次很好的重温。西周、秦汉、隋唐,中国古代几个伟大的朝代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令后世敬仰的华章。

  市内游览了大唐芙蓉园、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公园、曲江遗址公园、碑林博物馆。十多年前来西安,我有心寻觅曲江,是因为一首反映风尘女子生活的唐诗,“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当时,曲江这一带还是农田,我们是访了那个“寒窑”故地和秦二世景点路过这里,陪同我们的西安人说,以后你们再来,这里将是一个大型公园。当时,我想象那一定会重现唐朝曲江的风貌吧。这次,当我们漫步曲江南湖岸边,如愿以偿了十多年前的美好遐想。

  两次来西安,我都特别关注霸桥,因为唐诗“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第一次经过霸河,当时这儿河床干涸,两边没见什么柳树。这次来西安,高速公路通过霸河,河床已经有水,两边也能见到树。而城里的绿化,却能误使我以为到了南方的昆明,有些地方恍如杭州。虽然只是四月分,街头花团锦簇,道路两边的行道树都含苞欲放,绿色盈盈。我与同行说,西安的春天是不是比我们武汉还来得早啊。

  游东线,看了华清池、兵马俑,这也是第二次参观。在华清池,我想到了前不久参加一个读书会,大家探讨白居易的《长恨歌》,说这首诗究竟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其中就涉及到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那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却因为一个女人把一个辉煌的大唐带到了一个历史的拐点,真是可惜。

  看兵马俑,有个新的故事,就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参观兵马俑,改变了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杨老先生(本来是农民)的命运。克林顿见杨老先生说,你要是在我们美国有这样的发现,你就会获得四分之一的股份。因为这句话,后来杨老先生就成了兵马俑博物馆的荣誉馆长。当时博物馆赠送兵马俑珍品图书给克林顿,他请杨老先生签名,可是杨没有文化,根本不会写字,但他非常聪明,在书上划了三个圈。克林顿询问何意?杨老先生说,第一个圆是中国和平,第二个圆是美国和平,第三个圆是世界和平。这个解读为中美双方体面接受,被传为美谈。

  为此,西安安排最著名的书法家辅导杨老先生学签名。后来,这位名誉馆长就坐在3号厅卖书签名。导游讲,如果机会好,你们今天会看到他。我们前往三号厅,杨老先生果然安然坐在那,为外国游人从容签名。如果没人介绍他的真实面貌,真以为他是一个什么专家学者呢。

  这次没有上“烽火戏诸侯”的骊山,却是又一次听导游讲了发生在这里的“西安事变”,张杨“戏”蒋公。听说了蒋介石被捉的地方命名变迁的轶事。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当时在西北的某要人为了拍马屁,命名为“总统蒙难处”,解放后,毛主席看了不悦,说这算什么蒙难?新政府在这儿命名“捉蒋亭”。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这儿又改名“兵谏亭”。现在看来,这个名比较好。当时,张杨二将军的初衷并不是抓蒋,的确只是想利用兵谏方式逼将抗日。令我感兴趣的是,前几年,蒋介石的孙子蒋什么的也来过华清池。只是不知道蒋的后人来到这个地方,其真实心情是怎样的。

  东线的秦始皇陵,当年我住在临潼,那儿好像还没有开发成景点。为了寻找点感觉,只好清早起来跑步,跑到离陵墓最近的公路旁,隔着几百米眺望一下。这次,我们得以进入陵区,绕场一周,最后还登上陵顶。导游提醒陵顶不能久留。因为根据仪器检测,两千多年前建陵寝,使用的大量水银,对地面仍然有一定的幅射作用,所以,在顶上停留时间过长,会有害身体。附近新建的秦陵地宫,更是让我们直观了解了当初秦陵地貌与地下结构,听说,这是中日韩德四国科学家勘测,然后模拟出来的。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水平,预计至少一百年内不会挖掘秦始皇陵。而日本人提出如果由他们挖掘,会有技术保障地下文物不被损坏,但他们需要得到相当比例的文物。这理所当然地被中国政府拒绝。

  听西安的朋友讲,如果再过两年来,就可以在西安城东北看到比曲江遗址公园和大唐芙蓉园更大的“大明宫”公园了。这无疑会是吸引我再一次来西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电视剧〈大明宫词〉,已经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俘虏了。再说,这次时间紧,西线的法门寺、乾陵,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博物馆“汉阳陵”,我又一次没有参观成,留下遗憾。

  说到乾陵,我在酒店与一位服务员闲聊时,她代表旅行社我推介景点,竟然说乾陵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的陵墓,我当时没有反映过来,乾隆是在北京做的皇帝,他怎么跑到西安来凑什么热闹啊。事后觉得好笑。哪怕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作人员,看来基本常识一定要具备,要不然很容易贻笑大方的。

  陕西的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个长篇,大家都知道叫《废都》,虽然写的是现代兼怪异的世俗生活,却自然折射了陕西人西安人对于自大唐后从此不再成为中国的首都的惆怅与抑郁。但是,看到今天的西安,废都似乎在祖国的西北重抖芳华了。那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的北大街,那数不清的遗址公园,以大唐盛世的风貌提醒人们,西安至少在西北地区是没有任何城市可以取代的。

  西安的同行大概不知道我们武汉人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城市,他们自豪地说,西安高校全国第三。我们武汉一行人本来可以说,第三应该是我们武汉吧。但碍于西安城市面貌规划发展的确强过武汉,我们几人都没有勇气为自己争这个面子。在武汉,不论是省市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大家习惯了说武汉科教实力全国第三。但在西安面前,我们除了尊重接待我们的同行,实在是为我们自己的城市底气不足有些发怵啊。

  还有一点值得深思,导游除了向我们介绍景点,还很自豪地说,他们的省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钟鼓楼广场,还有那条仿唐一条街,等等,都是他们西安的一位女科学院院士一手设计的。这让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建设者们油然产生了一种敬重。要知道,省历史博物馆可是一二十年前的作品,而其它著名作品却是最近几年的。一个城市,不仅有令人称赞的作品,而且让普通人记住它的设计者,这已经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魅力,而不仅仅是什么形象工程了。可惜,我没有记住这位女院士的姓名。

  此刻我想,武汉作为“桥都”,已经有了七八座长江大桥,还不包括汉江上的几座,却不知道设计者是谁,建设队伍也没有打出什么有名气的品牌。虽然几座大桥让武汉人有了些面子,但为后建的大桥反复维修而颇有责难,少有西安人因为这几个重大建设项目而产生的城市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