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13:58:53
一、全球化时代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有关全球化理论的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在全球化时代所凸现的各类问题中,和谐问题又成为“显学之显”。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社会的和谐发展自然提上议事日程。直面全球化时代所凸显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心灵的冲突、各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而引起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等问题,和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社会生活全球化和因全球化所引起的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导致了和谐问题的讨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讨论。本文从和谐社会构建的制度与伦理解答角度分析了和谐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
二、全球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所应遵守的实践论原则
全球化进程中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应遵守的实践论原则有以下几点:可持续发展理念原则、双赢博弈理念原则、多元化理念原则和共生理念原则。这四大实践论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原则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人类全球化进程中物质上的双赢,文化上的多元化,进而达到共生,实现全面和谐。
可持续理念原则是对人类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人与人的冲突失调所引发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深入反思的必然结果。“可持续发展是指无论在现在或将来的社会运行中,都能保持社会的全面进步,体制优化,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改造人与自然的紧张局势,以此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
双赢博奕理念原则是利益主体以实现各自利益为价值目标,在对话、交流、协商、合作的和谐互动中,使各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确定的思维程序、规则和方法。“双赢”体现了人类社会不同利益主体求“是”、求“利”活动的和谐、辨证统一的关系。并不是民族间、国家间的自然关系状态,而是人类存亡和全面发展的规则和价值设定。在全球化和谐与冲突张力失衡的情况下,“树立合作发展的经济观、共处竞争的政治观、多元一体的文化观。”遵循双赢博弈理念原则,我们才会突破“囚徒困境”,人类才会创造一个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世界。
多元化理念原则是针对全球化时代霸权主义的存在对和谐的负面影响而设定的一种原则。霸权主义、强权主义的存在,是当今世界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政治高度一统必然扼杀民主,造成强权、特权和专制;科学文化定于一尊,必定使科学窒息,束缚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的繁荣;舆论一律必定钳制言论自由,形成万马齐喑,死水一潭,造成毫无自主精神的愚民;经济一色只能缺乏相互竞争的活力。”因此,我们只有遵循多元化理念原则,才能抵制霸权,减少冲突,从而为社会的全面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生理念原则中的“共生”是和谐的基本精神,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共生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一种现象,它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和趋势,是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社会的必经阶段。我们现阶段所需的是一种“太空船理念”,而非“救生艇理念”。直面全球化时代所凸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我们必须树立共生理念原则,打破“救生艇”理念。人类只有遵守共生理念原则,世界才会自觉消除冲突,达到和谐的必然王国,和谐的基本指向就是共生。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与伦理解答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遵循上述四个基本原则。从实践论层面来讲,普世制度与普世伦理的提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制度与伦理解答。和谐社会的构建,普世制度应该先行。普世制度是为实现全球全面和谐,由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实体共同协调制定的,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各文明之间冲突的,并对任何一个国家实体都有普世性的强制性的社会契约,普世制度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正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即在多元文化压制强权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以契约的方式来建立一种制度,对所有成员都有共同的约束力,谁不服从之,共诛之。这是对“强权即公正”的直接挑战。无可否认,普世制度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外部动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为直接与切实可行的动力。此外,普世伦理的内化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软件”。普世伦理是为了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所需要的、共同的或普遍的伦理规范,是人类整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有义务遵守的一系列基本行为准则。全球化时代是一种规则时代,它要求人们的行为都必须遵守上文所设定的四大基本原则,在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之时,要求全人类在基本的道德态度上达到共识,从全人类乃至宇宙的角度去关怀自身。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全球意识和个人责任意识,以实现全人类的全面和谐。“没有一种世界伦理,便没有新的世界秩序。”一语道破了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内化力量。
从和谐问题的提出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讨论,反映了人类对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命运的关心,表达了人类力求共生、可持续发展、双赢和多元化的愿望,形成了人类和谐发展的清醒意识,是人类理性的又一思想成果。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与伦理解答,为和谐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讨论虽然距离和谐社会还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但毕竟使人们看到了理性的力量。从世界人权宣言的发表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各国的制定,从罗马俱乐部的人类忧患意识到世界千年首脑会议中各国领导人的振臂呐喊,无不表明全球和谐问题必须由全球人共同解决的思想倾向,国际社会应该在现存的多元主体间进行不断地对话和交往,力求取得共识,整合出适合人类发展的和谐路径,实现马克思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描绘的美好和谐蓝图——全球共产主义。无可否认,普世制度和普世伦理的建立对实现这一美好蓝图从操作层面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作者为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