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岭奇迹:中国矿难救援史的转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4:24:35

 

2010年04月06日 00:12     来源:侨报    作者: 侨报评论员 【大 中 小】

无论怎样,我们也应当象王家岭矿难救援现场爆发出的掌声那样,对于这奇迹表示欢迎。因为它代表着“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代表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精神,代表着尊重专业团队和医疗方案的科学意识。

【侨报4月6日社论】这个清明节对于有凭吊和祭奠先人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的确很不寻常。

频发的矿难一次次带走不幸的遇难者,这让很多人对于困在王家岭煤矿井下8天8夜的153名矿工的成功获救几乎不抱希望。然而,正是从当夜凌晨开始,竟然有115名遇险矿工在紧急救援行动中陆续获得生机,使中外媒体纷纷发出惊叹,并援引正在现场指挥救援的中国安监总局局长骆琳说,“这次救援创造了中国矿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

毕竟,中国近年来频发矿难,不仅引致大众震惊,也成为执政当局的最大发展困扰之一。就在最近一个月中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大旱之际,河南新密东兴煤矿、河南泌阳县顺达矿业、山西王家岭、河南洛阳伊川县白窑六矿、陕西韩城市泉子沟煤矿、黑龙江七台河市隆鹏煤矿陆续发生矿难事故,再一次刺痛了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华夏神经。

从宏观理性的背景看,中国当下矿难多发现象,与工业崛起时代英国、欧洲、加拿大的历史没有什么不同,甚至美国也曾是一个多矿难的国家,“工作,再工作,最后挣钱买下你的墓地”,是20世纪初美国工人的口头禅。与此同时,矿难救援的分工与合作、组织与运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一个亡羊补牢的安慰效果——查阅史料可知,在一次矿难中能够超过8天8夜而仍有百余人获救,即便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亦不多见。

距离北京大约10小时车程的王家岭煤矿就这样成了诞生奇迹的地方。在媒体舆论看来,这种奇迹似乎不只是上天的眷顾,更是多重内外因素的综合交织:第一,在王家岭煤矿被困能够坚持8天8夜,这些矿工们可谓是以超强的意志力超越了生命极限;第二,从胡锦涛、温家宝的关注到山西省委高官坐镇救援现场,从安监总局到救援组织,从国家动员到医疗救护,当局部署救援方案有效有力,特别是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第三,矿难发生在一个具有相当救援条件的国有煤矿,且透水程度比预料时的情况要好些;第四,营救人员向坑道里及时输送了氧气、营养液与食品,使被困者得到一定的给养保证……

然而如此大悲中的大喜,似乎还不能解释王家岭奇迹的全部。在当局宣布还要寻找另外38名可能的幸存者之时,人们却也难以回避反思与问责的议题:经济高增长形势的要求与能源特别是煤炭生产安全是否存在一个理性的临界点?全国大小煤矿经历过关停并转后是否已从安全保障上做到了万无一失?高昂的事故救援成本是否可以转化为事故发生前的日常安全监管投入?人们是否应该奢望每一次矿难都会有省委书记、省长和安监总局局长在国家动员之后坐镇救援现场?国家是否应通过立法对于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安全生产进行法律约束甚至刑法追究?

正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家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武强所说,“随着近年煤矿开采深度加大,煤层地质、水质条件复杂。事故发生很重要的原因,是矿山的水文地质探勘、水质观测、水位记录不到位,补充勘探亟需跟进”。

无论怎样,我们也应当象王家岭矿难救援现场爆发出的掌声那样,对于这奇迹表示欢迎。因为它代表着“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代表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精神,代表着尊重专业团队和医疗方案的科学意识,代表着“政府必须把百姓的利益安危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毕竟,这个不一定可以复制的奇迹这次挽回了115个生命。

我们祈祷仍在井下的38名矿工兄弟仍能战胜绝境回到地面,我们更期待的不只是奇迹,还有敬畏生命的精神传承、安全生产的未雨绸缪、问责机制的检讨反思。总之,期待王家岭奇迹成为中国矿难救援史甚至中国告别矿难多发时期的一个历史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