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海军”时代到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13:05

中国“大海军”时代到来

10年内可以建成走向远洋作战的航母编队

核心揭示

从清末建立海军以来 , 百年间的中国一直处于 " 大国小海军 "的状态之下 , 严重制约了华夏民族走走向世界 , 近年来 , 海军建设的突飞猛进 , 宣告了这一时代的结束。

目前 , 中国远洋海军的现代化的建设高潮已经到来 , 不过其目的绝不是想挑战美国 , 只是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伴随着过去封闭的中国走向世界,长期内陆型的中国军事力量也要走向远洋 ,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朝鲜战争期间以 " 志愿军 " 名义参战的解放军打出军威之后 , 中国一直被世界公认为是陆军大国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 " 两弹一星 "( 核弹、导弹和卫星 ) 后 , 中国晋升为核大国 , 然而在海军方面却长期被国际军界轻视 。按照近现代海军的定义 , 有远洋作战能力才算 " 大海军 ", 在本国周边海域有作战能力可谓 " 中海军 ", 只能在近海近岸作战的只是 " 小海军 " 。 直至 19 年前 , 中国在世界5个核大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 , 是惟一没有远海作战能力的国家 , 日本那支不称军队的海上自卫队一再傲慢地认为中国军舰根本非真对手 , 台湾地区也敢声称在海峡一带有 " 局部优势 " 。

然而 , 近两三年来 , 国际上对中国海军的评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排除渲染 " 威胁论 " 的炒作外 , 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看到了中国海军的迅速壮大以及在远航能力方面的飞跃 , 这恰恰又是当今保障中华崛起的重要一环。

海军成国防建设重点

自古属于河流文明范畴且以农 耕为主的华夏民族 , 千年传统是眷恋 固有土地而对远航开拓缺乏兴趣 , 这也是造成明清两朝封闭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代中国遭受的入侵主要来自海上 , 自身却缺少海军抗御 。新中国成立后 , 面对拥有强大海空力量 的美国封锁遏制,毛泽东等领导人选择了陆上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 , 后来 与苏联对立又以北疆为设防重点 , 海军建设一直排在陆军、空军和二炮(即战略火箭部队 ) 之后居末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我国海军只能实施近岸防御 , 用快艇在距岸边仅几十公里处打些小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我国领导人虽强调近海防御 , 但因舰艇吨位小、技术落后难以远航 , 对距大陆 1000 公里的南沙群岛也无力控制。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发展 仍属内向型 , 对海军力量的缺陷还没有切肤之痛。

改革开放后 , 中国经济走向世界 , 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扩展 , 这使对外发展与缺乏远洋保护力量的矛盾愈来愈凸现。南海的石油资源不断被别国开采."台独"的威胁日益严重 , 中国以陆战为主的庞大军力对此无法有效反应。 1993 年 , 美国海军在印度洋无理拦截并要强行检查 "银河" 号货轮 , 中国政府又无力保护 , 此事更加强烈刺痛了军队和国人。

冷战结束后 , 国际形势及强国进行新军事变革的形势又证明 , 世界上再发生大规模陆战已不大可能 , 何况自朝鲜战争后世界上已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对中国打地面战 (当年所谓 " 苏联入侵 " 威胁 , 很大程度上是因政治动员需要和自我紧张所勾画出来) .长期保持几百万庞大陆军实无必要。美国陆军目前只保留 10 个师 , 作为其海空军实施主要攻击后打扫战场的部队。

从现有战略任务和今后的目标看 , 中国陆军应保留少量精干机动的快速反应部队 , 海空军和天军 ( 二炮 ) 才是发展的重点。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起 , 由于国力增强以及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剌激 , 中国对国防建设的投入有了大幅增加 , 海军 又成为发展重点。

近些年来 , 中国陆军已大幅精简。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和美国关于中国军力报告的统计 , 中国在1997年有 80 个步兵师 、10个装甲师 、10个炮兵师、 1个山地师 , 至 2005年已减至25个步兵师和33个步兵旅、 9个装甲师和11个装甲旅 、3个炮兵师和 15 个炮兵旅。

对中国海军能力的发展 , 美国和西方军事分析家却多以 " 令人吃惊"来评价。 2006 年3月 , 美国国务卿赖斯同日本外相会晤时竟以 " 暴风雨即主将来临 " 形容中国军力发展。

2006 年5月 ,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 , 详细说明了中国海军舰艇数目。由于美国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已精确到0.2米 , 且每天频繁扫描中国各港口 , 体积庞大的舰艇建造、下水和航行不可能摆脱其监视 ( 包括潜艇上浮和停泊 ) , 应相信其数目是准确的 。此报告称 , 中国海军有25艘驱逐舰、45艘护卫舰、50艘登陆舰、50艘柴油潜艇、5 艘核潜艇、 45艘导弹快艇。若从舰艇数和总吨位看 , 中国已经仅次于美俄而居世界海军第三位。

美国和中国台湾公布的资料还说明中国目前造舰势头强劲 ,新增舰艇吨位和数量仅次于美国 。从2003年以来 , 中国有6艘新型驱逐舰 , 吨位都在 7000 吨级 , 此外还从俄罗斯购买了两艘 " 现代 " 级驱逐舰 。另外 , 中国新型054 级护卫舰已建成且投入成批建造 , 吨位也提升到接近4000吨(过去主力护卫舰 " 江湖 " 、 " 江卫 " 级只有一两千吨 ) 。

中国制造潜艇的力度更大 ,094级战略核潜艇 、093级攻击核潜艇和 "宋" 级、"元 " 级新型常规潜艇都已批量建造 , 从俄新购买的8艘 "基洛" 级潜艇将在 2007 年全部接收服役。

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工程目前也已启动 , 不仅使台海两岸海军力量完全 " 失衡 ", 更令台军处绝对劣势 , 太平洋的军力对比也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建设远洋海军 , 除建造大舰外 , 也需要解决陆基航空兵远距支援和建造航空母舰的问题 , 更急需训练有远航经验的官兵。

海军是耗费巨大的军神

近现代海军是耗费巨大的军种 , 军舰都是国家财力和科技的结晶 。据美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统计 , 一艘大型战列舰造价相当于10个步兵师的装备费 。当时忙于陆战的苏联只造了几艘轻型驱逐舰 , 海军吨位不增反减 。美过仪仗财大气粗竟建造军舰 1000 万吨,包括战列舰十几艘和航空母舰170余艘,从此取代了日不

落 " 大英帝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年间 , 只有美国有财力建造和供养—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 总吨位—直保持在400多万吨 。美海军现役的12艘大型航空母舰的舰体总造价都在 400 亿美元以上 , 其舰载机造价也与舰体费相当 ,每年的活动费还需2001亿美元。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财力不济 , 上世纪70年代后 , 为了建造核潜艇被迫淘汰了全部大中型航空母舰 , 只保留了3艘吨位不到两万顿的轻型航母 , 仅能搭载不能空战的垂直起降飞机。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穷兵黩武 , 将海军总吨位发展到300万吨 , 结果供养不起。目前 , 俄罗斯的海军总吨位降到100余万吨 , 九成以上的舰艇还是苏联时代的 老舰 , 多数停靠在港口难以开动。

清王朝在洋务运动时 ,曾靠购买英德军舰建起有4万吨位的北洋海军 , 在甲午战争中覆没便再无财力重振海军。民国年间的海军同国外根本不成比例 , 抗战时对日本未打过一次海战便可悲地全部自沉或被炸沉。新中国成立时 , 海军总吨位只有4万吨 , 此后长期将其放在末位也因国家财力不足和科技水平落后。

上世纪 50 年代 , 中国年均国防费只有50亿元人民币 , 除养兵外每年装备采购费仅十几亿元 , 分给海军的又仅是其中的 1/10 。当时苏联出售一艘 1600 吨的旧驱逐舰就需要3000多万人民币 , 中国仅能买4艘。直到上世纪70年代 , 这4艘在国际海军界只属轻型舰的"高尔基"级 , 还被解放军海军称为水面作战的主力"四大金刚"。

" 黄水 " 走向 " 蓝水 "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间 , 采取了让军队忍耐、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方针 , 国防费又一再压低。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10年间 ,中国的国防费按美元汇率只保持在100亿美元上下、除了人头费、活动费外,年均装备费只相当于20多亿美元 , 还要陆、海、空、二炮 " 四马分肥" ,每年落到海军头上的只有几亿美元。像美国那种一艘便需几十亿美元的航母 , 中国根本不可能奢望 。这10年间中国建成的最大水面舰只 , 只有两艘 4000 吨位的驱逐舰即 112 舰、 113 舰 , 舰上的技术设备还购自多国 , 被称为 " 八国联军 " 。不过 ,这一期间的忍耐还是在经济起飞后得到回报 , 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起 , 中国的国防费便以每年两位数的幅度增长 , 加上科技进步迅速 , 发展海军便有了雄厚的物质保障。

2006 年中国的国民收入总量巳超过18万亿人民币 , 折合2.4万亿美元 , 按外汇比价低于美、日、德居世界第四位 , 若按联合国的平价购买力标准计算则已算世界第二位 。2006年中国公布的国防费为2800亿以上 , 折合360亿美元 。美国等西方军界一直 认为中国的实际国防费要高于公开数的2倍。一些态度比较客观的专家认为 , 中国公布的国防费只是军队的维持费 , 装备科研、进口武器和一些补贴 不包括在内 ,若将其加上还要多1倍左右。这一费用同美国年度防务费4300亿美元虽远不能相比 , 但发展一支远洋海军还是够用的。

按国际上保守的估计 ,目前中国的年武器采购费可达200亿美元 , 分给海军1/3便相当可观 。以俄罗斯售华的舰艇而论 , 一艘" 现代 "级驱逐舰为4亿美元 , 一艘" 基洛 "级潜艇为2亿美元。国产武器价格还要低许多 ,例如提供给泰国的一艘护卫舰售价 仅5000万美元。中国制造一艘大型航空母舰 , 费用也只会在20亿美元左右 ,10年内如建造3艘也只占海军军费很少的一部分。现在制约中国海军发展的 , 主要是综合技术水平还有一些弱项 ,尤其需要克服电子资讯方面的一些障碍。现代的海战将是海、空、天、电磁多领域的系统较量 ,不能靠军舰的单项指标决胜负 ,中国海军想离开近岸的 " 黄水 " 走向远洋 " 蓝水 " 就更需要解决这一难题。

通航母太空海面水下配套

2006年11月 , 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拉夫黑德上将访问中国 , 重点研究中国建设"蓝水" 海军的问题。他访华前表示 " 自从我在( 上世纪 )90年代中期第一次接触中国海军以来 , 且能力已大大增强 ,他们进‘蓝水 ' 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 到中国后 , 拉夫黑德同中国军方进行了交流 , 他承认中国海军有了巨大的进步 , 不过认为对美国仍不构成威胁。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 , 中国海军基本没有远海作战能力。除了舰只吨位小、抗风浪能力差外 , 主要原因是由大陆机场起飞的战机空中支援最远距离不过三四百公里 , 而且舰只还缺乏太空卫星的及时侦察和引导攻击能力 , 资讯传输和指挥控制能力也不强。目前中国建设一支远洋海 军 , 造舰方面需要由小艇为主变为以大舰为主 , 在空中掩护方面需要解决陆基航空兵远距离支援和建造航空母舰的问题 , 在资讯领域需要解决卫星引导和指挥-控制-资料链有效传输等难题。此外还要训练有远航经验的官兵。

其实 ,2006年5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便已点明中国海军需克服的弱点一一 " 如果中国向更为广大的‘海洋控制 ' 战略转型 , 基本的征兆将包括:在建造航母舰方面的进展;在建造强大深水反潜战能力方面的进展;在建设真正的区域性防空作战能力方面的进展;获得大量的核攻击潜艇及公海训练得到加强。 "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船舶工业采取军民结合、寓军用于民用 , 已为远洋海军的建设创造了很好基础。2005年中国民用造船量超过1000万吨而居世界第三位 , 按发展趋势 , 很快会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像大连造船厂已经建造了30万吨的油轮 , 加上近些年中国造舰技术整合了俄罗斯、欧洲和自研3个方面的优势 , 造出几万吨的航空母舰和万吨以下的驱逐舰已不存在大的困难 , 只是舰上一些动力和机电设备国产品牌质量还相对落后 ,需要加紧攻关。

在空中掩护方面 , 近些年中国自产的 FBC-1"飞豹 " 和外购的su - 30战斗轰炸机已大量装备海军航空兵 ,其作战半径都在1000公里以上 ,可以前往南海海域和第一岛链掩护舰艇。中国又已开始航母的建造 ,并向俄罗斯订购了可在舰上起降的su 一 33 战斗机 ,10年内可以建成走向远洋作战的航母编队。

2003年 , 中国的" 北斗 "三星区域定位系统已经建成 ,下一步再向覆盖全球发展 , 实现静止星 + 中轨星 + 高轨道星结合 ,再建成完善的资讯资料链 , 便可保障精确打击武器的引导 ,包括海军远洋作战的攻击制导。另外 ,核潜艇一次装燃料能有上百万公里的航程 , 可使其作为隐蔽航行的先锋 ,成为中国海军在水面舰艇之外的又一远洋利器。

目前 , 中国作为" 世界工厂 ", 已经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业品 , 外贸额关系到国内 GDP 的六成 , 石油需求已有四成需要进口 , 经济走向远洋决定了海军的保护能力必须大大外延。目前 ,中国远洋海军的现代化建设高潮已经到来 ,不过其目的绝不 是想挑战美国 ,何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不具备这种挑战的能力 ,只是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伴随着过去封闭的中国走向世界 , 长期内陆型的中国军事力量也要走向远洋 ,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军事文摘(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