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秘解》六十五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53:01

《老子秘解》六十五章   作者 毕敦一

原文                                译文

古之善为道者,             上古善于为道治身的人,

   非以明民,                 不是让头脑越加智慧精明,

   将以愚之。                 而是使之变得混沌痴愚。

民之难治,                    神气所以难以擒捉控制,

   以其智多。                 就是因为太智慧太精明了。

以智治国,国之贼;          以聪明智慧治身是身之害;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不以聪明智慧治身对身才有益。

知此两者亦楷式,              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常知楷式,                   时时运用正确的治身模式,

   是谓玄德。                就同逆回之道性质相一致。

玄德深矣、远矣,        越是一致就越离不正确模式远,                                    

   与物反矣,                与后天之物的距离就愈大,

   乃至于大顺。            终则归回通天达地的无极之境。

   

简解:

        本章中心是为道者必与为世相反,为世顺化,为道逆化,故有“以智治国”与“不以智治国”之论。     

        1第一段,论点。

       古之善为道者,此句表明:(1)老氏之前很早就有为道者,不但有,而且还善于;(2)说明本章论点是前人从实际中总结出来的。

       明民,民仍为神气之喻;明,神清气朗,觉知明澈;明民,使人越来越精明,即为学日益之义。

       愚之,使人头脑越来越简单,即为道日损之义。

       一些注家,多以此作为“愚民政策”之铁证,实在是不知老、不懂老、不明道之过。愚之者,是因为治身为道必须如此,不如此反以明之,那是为世,不是为道;不能治身,而只能毁身、丧身。

   

        2、第二段,议论。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所谓难治者,以其日夜耗损不已,难以制止。因何难治?以其智多之故。智者,念想思虑,闻见情识之类,都属于后天识神用事。而识神活动,是大脑生理生化的复杂作用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物质能量和神气的消耗。所以,其智越多,神气的耗损也就越多,故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相反,其智越少,则神气的耗损也就越少,民之治便不会难了。

       正因为此,作者得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的结论。道理就这么简单,一点玄妙之处都没有。治国即是治身之喻。

   

        3、第三段,结语。

此两者,指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前者是道的顺化,为世者用之;后者是道的逆化,为道者行之。又,以智治国者必以明民;不以智治国者必以愚民。

       楷式,模式,形式,楷模;常知,深明并且掌握义,是知之深知之透,而非一般的知,更不是只知一点点。故对道的两种转化形式如能了如指掌,什么是顺,什么是逆,如何用顺,如何用逆,无不知晓,自然也能懂得怎样为道了。

       玄德,解见五十一章注释。玄为道,是逆回之道;德为畜道之器,也可视同于道,此玄德可理解为逆回之道性质。

深、远、反、大顺,既已常知楷式,则为道必行颠倒之法,使道物逆回,此即谓玄德。因为此道逆向转化,由先之后天物中返出后之先天之道来,由三而变二,由二而变一,所以越变就越深越远,与先前之有形质物的反差也就越大,故谓“与物反矣”。待到转化至无名时之道,则其神通广大,智慧无边,与宇宙融通为一,可谓已达地通天,无所不能,随心所欲的地步,故又曰“乃至大顺”。

前章言为道必以愚民,而不可明民;此章则言治身不可以智,而必须以不智。二者道理相近,本质一致,可以相互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