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孩子才会爱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21:46:37
在电视节目的录像现场,一位妈妈心急如焚地来告诉我们,她的儿子原来很乖巧很懂事,从小就会帮忙做很多家务,跟父母亲关系一直都不错。可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现在的他跟父亲两个人一见面就好像有仇似的。如果老爸在客厅,他就会躲进房间,老爸进了房间,他就闪回客厅。父子相对无语,而且两个人之间往往有股杀戮对峙的紧张感。

 

    为什么孩子会闭口不语,不愿和父母沟通呢?

   

    第一、觉得不被父母理解。

    孩子的心声是“我曾经尝试过跟爸妈说我到底在想什么,可我妈总是说‘你还小,不懂事,别胡思乱想浪费学习时间。’以后我就再也不说了。”

 

    第二、父母总是多所责怪。

    孩子跟父母说“我喜欢这个女同学”,要不“我想尝试抽根烟”,父母亲往往脸色大变,立刻斥责:“你怎么可以有这样的念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想想看,谁下回还会自讨没趣,惹顿骂挨呢?

 

    第三、父母的期望过高。

    身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关怀和寄托。家长们动不动就跟孩子说:“孩子啊,我们一家未来的希望就都在你身上了,你要努力学习,才能不辜负爸妈这么辛苦地挣钱供你念书。”孩子因此得到的信息是,年幼的他必须得承载一家人幸福的重责大任。如果他学习不佳,考不上好学校,接下来困苦不堪的不只是他,更是他的全家。

 

    在这种心理压力下,万一孩子又发觉他的能力无法满足父母亲过高的期望(毕竟一个班级只有一个第一名),怎么办呢?孩子心中因此五味杂陈,有挫败感(我怎么考得这么差?……),有愧疚感(我对不起爸妈……),也有不少的愤怒(都是你们逼我的……)。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孩子选择逃避,不去面对父母,也拒绝承受压力。

 

    第四、父母太过唠叨。

    如果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老爸、老妈说话?”最常听到的回答是:“他们太烦人了。”“烦”是什么意思呢?

 

    青少年口中的“烦”,指的是爸妈总是重复要求他们做同样的事情,让人厌烦。

    对他们而言,不断地重复,意味着巨大的压力,不断地重复,也意味着不相信他们有能力。

    换句话说,当父母亲唠叨他们之时,孩子收到的信息是“你永远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即使你1米80,年龄也已经16,但在我眼中,你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没有能力自主的孩子。”一心想做成人的孩子,当然不愿意陷入如此的困境当中,所以就索性不开口,消极地抵抗来自父母的唠叨。

 

    第五、父母过往不当的管教。

    有些孩子不开口的心理成因就更深层许多,例如小时候父母亲不断打骂,孩子心理上留下了创伤。这些心中的不满和积怨,使得青春期的孩子选择用“不沟通”的方式来惩罚父母。这其中的潜台词是“既然你以前让我那么难过,现在我也不给你你想要的,让你尝尝不好受的滋味。”因为孩子深切地知道,听话以及和父母说话,是父母亲很希望他能做的事:“既然如此,我就善用这个筹码,不让你们(指父母)如愿以偿。”

 

    了解了孩子不愿沟通的心理原因,家长们就能处理合宜,拿捏得体,轻松找到和孩子沟通的通关密语。

 

*此文节选自《变形计》之“成长之痛” (作者:张怡筠;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

 

怎么做,孩子才会爱学习?

有人曾用胡萝卜和兔子来比喻孩子的学习。

    伸手把胡萝卜放在兔子面前,兔子不断地往前跑。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因为这样才能进重点学校,将来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 这,是一个境界。

    而更好的状况是,没有胡萝卜,兔子也会往前跑。

    为什么呢?因为这只兔子热爱奔跑!

    它觉得在奔跑当中获得很多的成就感,不管胡萝卜或其他外界的诱因存不存在,它都会自动自发地往前跑去。这,则是最佳的学习境界。

 

    该怎么做,你我才能培养出这些没有胡萝卜也依旧热爱奔跑的小兔子呢?

    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焦点。

    父母常把学习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考试考了几分?班上排名多少?),如此一来,就是教导孩子,你做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这些外在的肯定。换言之,也就是在培养为胡萝卜而奔跑的兔子。

    如果父母亲能教孩子,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了。其中的差别,在于不把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只该跟自己比较,多学了一些知识,自己就有所进步,当然值得高兴。如此一来,孩子可以从获得知识当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成就。这么做,就会培养出热爱奔跑的兔子。

 

    例如,当孩子拿了一个69分的数学成绩单回来,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的家长,就会暴跳如雷地说:“你怎么考的这么烂?你丢我们家的脸!”

    而把焦点放在学习成就感上的父母亲,就会这么说:“这次你考了69分,表示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你还不知道的,爸妈和你一起坐下来,看看这三分之一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你把不懂的地方搞懂。”这么一来,孩子就会持续热爱学习,继续努力了。

 

    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孩子才能乐在学习而发挥潜力,取得他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其次,培养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

    孩子的学习动机被扼杀的原因之一,是父母亲只认为,在学校考试成绩良好,才是未来有出息的保证。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在意,而造成孩子过多压力。

    然而,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Howard Gardner)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多元智力因素理论”。主张要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应从八大能力来做分析。

    前三项是传统智力因素:1、数学逻辑能力;2、语文能力;3、空间能力;

    另外这个划时代的创新理论,还加了5项新的能力指标,来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其中包括了——4、体能;5、音乐能力;6、了解自己的能力;7、了解别人的能力;8、理解自然环境的能力。

 

    这一提倡“多元化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如今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原来一个体能很好的孩子(例如像姚明),在校的数学成绩若不如其他孩子,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就不是个聪明而会受重视的孩子。然而按照Gardner这个“多元智力因素理论”,拥有极佳的体育素质也是一大能力,这个聪明的孩子绝对值得父母亲好好栽培。

    所以,如果父母能用多元价值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果,就会发觉,其实每个小孩都有他的闪光点,父母亲的职责是去发现这些闪光点,让它可以熠熠生辉。

 

    再次,培养孩子的学习弹性。

    要让孩子永保学习的热忱,除了先让孩子真心喜欢上学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就是“学习弹性”。

    所谓的“学习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处理压力,面对挫折跟接受挑战的能力。具有学习弹性的孩子,能有效地处理学习挫折,不良成绩,负面评价,以及学习压力。

 

    (1)帮助孩子做正面的归因。

    学习弹性的培养,首先应着重在孩子看待挫折的眼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遇到挫折时,负面消极的想法,会使人压力倍增,容易半途而废;而正面积极的念头,则会让人拥有极佳的抗压及抗挫能力。

    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亲应该帮助他学会做乐观正面的归因。

    例如孩子考试没考好,负面消极的归因会是“我很笨!”,而正面积极的念头是“我这一次没考好……”;成绩没有其他同学好时,孩子负面消极的归因会是“别的小孩都比我聪明。”,而正面积极的念头则应该是“我还没找到最有效学习这门知识的方式。”

    观察孩子的归因,辅导孩子做正面、积极的思考,就能帮助他提高学习弹性。

 

    (2)帮助孩子切割他的功课。

    面对念不完的课本,做不完的习题,孩子不知如何入手,因而倍感压力。这个时候,父母亲给孩子最好的协助,是帮他将内容做切割,大目标切割为小目标,比如一天背十个英语单词,做二十个数学题等等。只要按照这个计划,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会这门知识。

    同样的,在这里焦点要放在学习成就上,而不是放在学习成绩上面。

 

    掌握了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技巧,就能让孩子从心出发,热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