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干部称证明1+1 政府资助出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38:20
2006年11月,一本只印了1000册的书《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安阳市的退休干部侯绍胜,他宣称自己已经完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明了1加2,他则证明了1加1,书中内容就是他的证明过程。安阳市、河南省两级数学学会都对他的成果进行了鉴定,安阳市政府专门拨款资助他出书。他的证明是真是假?政府为何鼎力相助?这个成果能否获得举世公认?陈景润式的辉煌是否会再现?既然允许人犯错误,为什么不允许侯绍胜犯错误?侯绍胜是安阳市商务局的退休干部,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先后在陕西、河南担任数学教师,1986年调至安阳市外经贸局(现改为商务局)。28年来,他潜心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如今似乎胜利在望。2006年1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一书,印数1000册。学术著作不同于一般的作品,读者面窄,买的人少,而且还要请专家审阅,出版这样的书不仅不赚钱,还要赔钱。2005年1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在接到侯绍胜的出版要求,并审阅书稿后,提出要作者本人拿钱出版。消息传来,侯绍胜喜不自禁。但一下子拿出3万元钱,对侯绍胜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抱著试试看的想法,侯绍胜找到了安阳市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乔国强。乔国强在向安阳市政协主席赵微汇报此情况后,得到了赵微的大力支持。2005年12月,在安阳市委常委的一次例会上,赵微提议政府出资为侯绍胜出书。由于没有这样的先例,出的又是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这样学术性特别强的著作,有领导质疑:如果政府拿钱出书,将来证明侯绍胜的证明是错误的,那市委、市政府不是丢脸了?赵微说:「即使侯绍胜错了也不要紧,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不可能不犯错误,既然允许人犯错误,为什么不允许侯绍胜犯错误!」经过一番争论,市领导们统一了意见。安阳市财政局通知侯绍胜,董永安市长给他批了3万元钱,供出书用。钱寄过去后,在经过了审阅、校对等诸多环节后,2006年11月,《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一书终于面世。数学学会表示不能证明侯绍胜的方法是错误的捧著这本凝结自己毕生心血的书,侯绍胜喜不自禁,他说:「为了这本书,我奋斗了28年。」为什么要啃「哥德巴赫猜想」这块硬骨头?侯绍胜说自己有这个实力。从小学到中学,侯绍胜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和别的学生不一样的是,他对数学教科书上的理论敢于怀疑,每一个定理自己都要动手证明一遍。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为什么没有选数学系?侯绍胜说:「因为现代物理是研究原子弹的,属于国家急需的专业,为报效祖国,所以没有选自己心爱的数学专业。」毕业后,侯绍胜没有去研制原子弹。由于赶上十年动乱,他被下放到当时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所中学,校领导本想安排他教物理,他主动说:「我对数学更有兴趣!」在县里教了一段数学后,侯绍胜调回安阳20中继续担任数学老师,后来又调到市外经贸局。在工作之余,侯绍胜和「哥德巴赫猜想」较上了劲。和陈景润一样,侯绍胜也是完全靠纸、笔和头脑来论证「哥德巴赫猜想」。论证的过程是艰苦的,侯绍胜住的房子只有55平方米,家里连个大书桌也没有,他就把缝纫机当书桌用。在经过千万次的运算,卖掉了900多斤草稿纸后,侯绍胜说自己终于找到了思路,2000年12月,侯绍胜将自己的成果整理成文,说自己彻底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为验证自己成果的真伪,侯绍胜向全国各地到处寄送自己的证明材料,请专家学者进行审阅。侯绍胜的研究成果首先引起了安阳市的重视,安阳市数学学会经过认真审阅后,2005年3月,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市政府报告。报告说,数学学会未发现侯绍胜的证明中有任何本质错误。报告建议市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内参获知此事的原副省长贾连朝要求河南省科协落实此事。2005年6月,河南省科协回函:我会组织省数学学会及有关专家对侯绍胜的证明进行了认真研究后认为,无法证明侯绍胜的证明是错误的。鉴于侯绍胜同志的研究工作涉及重大数学问题,建议把稿件投到《数学学报》或《中国科学》。陈景润的学生说,我的态度是不评价2005年7月,侯绍胜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和省、市科协(数学学会)的审阅文件用挂号信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但未得到回应。2005年8月,侯绍胜找到《数学学报》编辑,提出自己有省市两级数学学会的推荐,有9个人的签名,对方应该审阅。编辑说,没有大数学家的签名或者推荐,他的证明很难发表。1月12日,记者致电中国科学院《数学学报》办公室。一位元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收到的关于破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费马定理、哥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的论证稿件特别多,很多只有一页、半页,也有二三十页的。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介绍,目前国内没有数学专家研究这类数学难题,而业余人士对此却十分热衷。以前,《数学学报》编辑部曾经收到过几千份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找数学专家鉴定后,发现没有一份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这些业余作者与专家根本就无法交流。「他们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方法也简单,其实中间很多东西是他们自己定义的,根本没有做对」。所以,现在对于这类稿件,编辑部一般都要求有两名数论专家推荐,否则就不受理。河南大学王天泽教授是陈景润的学生,也是国内研究数论的专家。1月12日,记者和他取得联系后,他说:「关于哥德巴赫猜想,侯绍胜给我寄过证明材料,我的态度是不评价。」记者追问:「侯绍胜的研究到底有没有价值?」王天泽说:「我没有任何评价!」光明日报出版社田军,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的责任编辑,他说:「侯绍胜的书是他的成果汇编,虽然经过审阅,但由于是自费出书,价值不能和那种学术专著相提并论。」哥德巴赫猜想的民间狂热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民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比比皆是。北京的魏海兵先生称,去年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并在今年年初获得国家版权局的登记。但是这样的登记只能代表论证过程是他完成的,并不涉及其正确性。今年53岁的刘平危初中唯读了一年半就辍学了。1978年,他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萌发了要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想法,从此痴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痴迷哥德巴赫猜想?北京大学科学史博士田松分析说:「陈景润的一夜成名,哥德巴赫猜想的简单表述,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崇尚,都使很多具有宏大理想情怀的人开始了摘珠之梦。当然,最后成为铁杆‘哥迷’的大多是那些有偏执倾向的人。」对于自己的「追梦之旅」,侯绍胜说:「我有著清醒的头脑,我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又受过高等教育,我奉劝那些业余‘哥迷’,不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了,这不是一般人能研究出来的!」侯绍胜透露,商务局一位副局长最近刚帮他把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翻译成英文资料,准备放到互联网上,同时还要向英、美等国家的数学学会投稿。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正式提出了以下的猜想:a.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b.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素数之和。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从此,这道数学难题引起了几乎所有数学家的注意。从1920年以来,世界各国的数学家相继证明了「1+5」「1+4」「1+3」,一直到陈景润证明「1+2」,目前,只有「1+1」未被证明。你是不是那十个人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