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老作家【艾煊】的散文娇脸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8:29:59

 

著名老作家【艾煊】的散文

娇脸谱

    美容厅里挂着两张女士的头部照片。脸型一样,面容不同。一张显得老,一张显得嫩。乍一看,以为那张容颜显老的是妈妈或者姐姐,那张容颜嫩的是女儿或者妹妹。猜错了。事实上是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时期拍的照片。一张是40岁左右时拍的,一张是50几岁时拍的。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会说,容颜嫩的那一张是40岁,容颜老的那一张是50岁。

你果然又猜错了。你相信么,生活有时也会变成了魔术。那张容颜显得老的,是40岁时的照片。而那张容颜嫩的,反而是50几岁以后拍的。人的生命居然会发生如此逆转式的变化,你愿意相信么?你不相信也罢,但这是眼前生活中发生的确确凿凿的事实。

这两张照片,是这家美容厅女主人刘远平医师的两个时期的玉照。那张面相老些的,是美容前拍的。那张容貌嫩些的,是美容后拍的。你一定会说,这两张照片,岂不成了这家美容厅的活广告?确实如此。这照片,商界人士叫做“广告”,佛曰“现身说法”。这照片毫不夸张地表述了刘远平营养面膜的美容效应。如果说照片也可以作假,那么到美容厅去看一看刘远平本人,看一看她容貌返老还少的生命逆转现象,也许会是一件趣事。

刘远平用她自己发明的中药美容剂,涂在她自己脸上做实验,形成一种特殊的营养面膜。连续敷用几年以后,竟然发生了连她自己也难以相信的生命逆转现象。因为有了这个奇异的惊人发现,她才抛开了从事近30年的高等学府的教学和医院的临床工作,来开了这家美容院。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女人一生都欢喜坐在镜子前,手拿胭脂和香粉,不停地涂涂擦擦,希望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青春永驻。默默地祈求太阳错位,时光倒转,永远保持花容月貌。

化妆,是古今中外所有妇女的共同爱好。

在那本古老的书,两千年前的《战国策》上,聪明的哲人,就说过一句总结性的格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知己者死的士,古史记载甚多,荆轲,专诸,等等。把古人颂扬的重于泰山的节烈式的死难,竟和女人的美容相提并论。《礼记》也把妇容列为封建礼教中妇女四德之一。美容,在古代已提到了封建伦理的地位。

女为悦己者容,这是女人化妆时常有的一种取媚于男人的心态。写《战国策》的那位古哲人是个男子,他看透了女人的这种心态,但他的观察不细,他不知道,事实上,女人化妆时,还有另外一种旁若无人、怡然自得的心态,那就是:女为己悦而容。为悦己者容,和为己悦而容,这两种女人的化妆心态几乎同时并存。

在古代,妇女生活在封闭式的家庭小圈子里,悦己者,往往仅限于自己的丈夫。道德,伦理,家规,国法,都决不允许妇女取悦于别的男人。也会有女子偷偷地为情人而容的事,那当然是越轨行为,不敢公然承认,必须用种种谎言来加以掩饰。

时至今日,妇女走进了广阔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整个社会有了极其广泛的接触。女为悦己者容的范围,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上级和下级,业务交往中的对手,社交场合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本国人和外国人。不管对方是真的悦己者,还是想象中的悦己者,都必须在他们的面前,以美的形象出现。

即使暂时没有悦己的对象,也要为己悦而容。让人欣赏,和自我欣赏,两者是一致的,并存并重。

如此说来,古代和现代,美容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种种美容方式,美容手段,美容心态,美容目的,全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间美容厅的主人刘远平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是四川省有名的老中医,成都中医学院教授。老教授手中握有美容的祖传秘方,也曾给女儿使用过。当然那个祖传秘方,比起现在刘远平的营养面膜来,还是很原始的。小姐自幼受父亲书香、药香和爱美情愫的熏陶,立志继承父业。高中毕业后,即考入中医学院读书。虽然这家医学院实行的是现代教育方法,但中医学院的学生,对那些《内径》、《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等古典医经,还是必须熟读背诵的。刘远平认真刻苦地攻读了6年。1967年毕业后,一直不间断地从事中医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活动,已经历过了一万多个风霜雨露的晨昏了。

最近几年,大陆掀起了汹涌澎湃的美容热潮。先是沿海,然后是内陆的大中小城市,开办了许许多多的美容院,开办了许许多多化妆品工厂,香粉狂飞,香水狂洒。作为医生的刘远平,看到含铅含汞劣质有毒的化妆品,调进了一点香料,便像刷墙涂料一样,随随便便的涂到姐妹们的脸上。看到许多低能的手术刀,在姑娘们漂亮的脸上随意刻画。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碰到质量差劲的化妆品,不负责任的手术刀手术针,经常发生一些因美容而毁容的悲剧。刘远平开始利用自己在中医、中药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无毒无害而真正有益于面部健康的美容药物和美容方法。

这,是否能做到?

5年多的苦苦钻研,刘远平在自己的脸上,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创制出一种从未有人做过,从未有人使用过的中药营养美容面膜。

美容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使用化妆品涂抹的化妆美容。电视广告上出现最多的赚钱画面,就是这种化妆品广告。化妆美容,对面部皮肤上的某些缺点,能够做到一些遮盖、掩饰和弥补,但无助于从生理上、病历上真正改善面部皮肤的素质。有些质地差的化妆品,损害皮肤,损害面容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为了使皮肤增白,还要搀进一些含汞的化学药品,确有增白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形成皮肤的慢性中毒。化妆品中掺杂的一些有害成分,常会堵塞毛孔,甚至会诱发一些新的皮肤病变。

聪明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美容方法:面膜。把化妆品,有时还加进一些中药材,与石膏搅拌在一起,调成浆糊状,倒到人脸上,人脸变成了石膏模子。石膏是速干材料,干了后,马上把石膏块剥下来。这种石膏倒模方法,被称为,美容硬模。

石膏的化学成分对皮肤的损伤,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于是又发明了一种将高岭土、滑石粉和高分子树脂融合在一起,制成一种糊浆,涂在脸上,这就是现在最常用的美容软面膜。

无论是硬面膜或是软面膜,都有清洁皮肤和保护皮肤的某种功效。它们会吸干人面孔上多余的水分,多余的油脂,使皮肤清洁,爽快,舒适。但这些都是短暂的作用,长时间使用,会使皮肤干燥,衰老。长时间使用,会使毛孔扩张,皮肤会变得更加粗糙。

这软硬两类面膜,还有一个不易克服的缺点。石膏面膜留在脸上,不能超过一个小时,美容效应达不到充分发挥。软面膜可在脸上存留一夜,但不能整张揭下,要用水很费事的慢慢洗去。

能不能创造出一种对面部皮肤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新型面膜?刘远平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相当高的要求。凭她对中医医理的深刻了解,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凭她对中药材的性状、药效的认知和经验,有了这样30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作为基础,再去钻研面部健康之道,面容回春之术,想来不会是一无所成的。

刘远平自幼爱美,欢喜化妆,会裁剪漂亮的衣服。对面部的美容,有几十年的亲身感受。对别人发明的许许多多化妆品,美容面膜,它们的功效和缺点,她都有深刻的亲身体验。现在,更乐于把自己当作自己发明面膜的试验对象。4年来,不知在自己的脸上涂过了多少种中药粉膏,不知贴过了多少种中药材药膜。终于出现了一个奇迹。

刘远平的中医中药材面膜,不但无害,且有营养皮肤的作用。通过某些中药材扩张皮肤毛孔,又通过某些中药材收缩毛孔的作用,在这一张一合中,把营养药物渗透进皮肤的深层。

她的这种营养面膜,是从几百种药材里筛选出来的。是由50几种中药材融溶组合而成。用口服中药外敷面部,从整体上调整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不但可以医治皮肤表面的种种疾病,有时甚至会发生始料所不及的,治愈面部内科疾病的奇效。比如鼻炎、头痛、感冒、牙痛、脱发、痛经等常常会在面膜的作用下减轻症状,甚至完全治愈。

刘远平在试制过程中,也曾碰到过一些令她束手无策,甚至想打退堂鼓的苦恼。她的营养面膜初步试制成功时,正是大暑天把药粉调成糊状后,隔了一天,竟发生了霉变现象。这说明她的面膜性质还不稳定。刘远平知道自己碰到了一个大的难关。中药材最大的缺点,就是遇湿会发生霉变。现在,霉变果然发生了。

她立刻去各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所和化工厂求教。防腐方法千百种,但找不到一种无毒的防腐方法,能够解决中药材不致霉变的问题。她只得回过头来,重头开始中药材自身的防腐研究,也就是研究用中药材来进行中药材的防腐。这未来的防腐剂,又必须是不用香料,对皮肤绝对无害的。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试验过程。搞了几个月,不见成效,使得她烦躁不安,甚至几乎失去了坚持摸索的勇气。她咬咬牙,硬挺住。苍天不负有心人,刘远平终于制成了能使面膜两年不会变质的防腐灵药。

她的儿子帮她配药。她的居室满屋生香。我问是些什么香料。她说,她的50几位中药里,没有一位香料。香,是中药材本身的质地。

她的面膜,按药效分,有治粉刺面膜,治雀斑面膜,疤痕面膜等等。点痣,去皱纹,效果特好。

皱纹,是面部皮肤衰老的自然现象。治皱的方法很多,中外美容家普遍使用,疗效最好的,是拉皮除皱手术。皮肤的确可以拉紧,可惜这也只有三五年的功效。时间长了,皮肤又会慢慢松弛下来,皱纹再度出现。刘远平的营养面膜,口服中药外敷,通过体内调整,能做到彻底改变皮肤质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做一次即可将额皱和鱼尾纹全部消除。再做几次加以巩固就可以了。年纪大的人,皮肤衰老得严重的,大约三四十次,也就是三四个疗程,也就足够返老还少了。

刘远平的营养面膜,既可以治愈一些皮肤病,更可以长时间保持皮肤的青春。使皮肤变得柔嫩,细腻,光洁,有弹性。既美容又治病。治好了面部皮肤病,便达到了更完美的美容目的。

硬面膜或软面膜,从脸上剥下来或撕下来,面膜常常会变成了碎块或碎片。有时撕不下来,只好用水洗涤。刘远平的这种中药材营养面膜,头天晚上敷上去,第二天早上撕下来,竟是一张完整的香气未散的美人脸谱。

刘远平说过一句颇具深长意味的话。她说:“化妆品和美容器械,我们赶不上外国人。但中医营养面美容膜,我们肯定胜过西方的美容面膜。”

(注: 1. 南京艺术学院一教授根据此文画了一幅姐姐和妹妹,母亲和女儿的古装画像。2. 此文发表在美国《中外论坛》1993年第五期。《扬子晚报》《羊城晚报》《巴黎日报》、散文《金陵秣陵》等均有转载。)

 

                                                                                                             

                                                                                                  著名老作家,原江

苏省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