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网站并不是被所有人喜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3:15:32
Youtube网站并不是被所有人喜欢。
比如耶鲁大学的学生阿列克谢•韦恩纳,他为了梦寐以求的华尔街生活,向华尔街上的瑞士联合银行投递了视频简历,这段6分钟名为“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视频简历内容包括韦恩纳展示他的“运动和力量之美”即一些运动镜头,还包括和性感长发美女的一段社交舞。
当这段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网站以后,迅速以“史上最差求职信”之名成为Youtube网站上的热门笑料。
Youtube现在是世界流量排名第三的网站,意味一天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以韦恩纳的故事开心。
另外一个倒霉家伙是加拿大的一名青年吉林斯•拉扎,他面对自家的摄像机模仿《星球大战》电影中的绝地武士挥“剑”,动作十分笨拙和滑稽。当视频被其同学上传到Youtube上以后,这个家伙彻底出名了,不仅相关视频被点击观看9亿次以上,而且被剪辑成不同版本,又被其他人模仿,成了系列搞笑剧。
拉扎就以“星战小子”的身份成名互联网了。或许很多人在看这段视频时,跟我类似,被他认真的精神所感动,如果拉扎加上一点自嘲精神,继续“恶搞”一下,持续成为一个网络明星到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他并不喜欢,也许感到耻辱,于是将其同学起诉了。
尽管上述两位家伙不喜欢Youtube,但仍然改变不了Youtube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靡。更多的人希望能够成为Youtube上的明星,于是主动地创作视频,费劲心机,以谋取一夜成名。加上众多已经出名的人物不甘落后,大小公司将其是做良好的营销方式,于是,今天的Youtube就是一个视频名利场。
—————————-
不管怎样,简单地用“流行”来概括Youtube绝对不够:这个站点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了2006年的“年度发明”;同时,因为它的用户的极大的奉献精神,加上Myspace、Digg、Facebook等这类由用户贡献内容的web2.0网站的风行,互联网用户集体登陆《时代》杂志,列居“年度人物”榜首。
很多人都认为,Youtube和类似站点在改变我们的互联网甚至改变世界。“用户贡献内容”背后意味着信息的民主和信息的自由——或许在今天,真正的控制将集中在对信息生产、流通与获取的控制上,这种控制在以不同的方式存现,让意识形态的偏执仍然能够产生作用。真正的破坏力也许并不是组织结构的自我调整或者外部压力的逐步推进,而是最基础的“人民”拥有了知情权和言论权的能力、欲望以及途径。
互联网看上去是在成就一个这样的“信息模型”。Youtube的站内结构或者是blog这种应用的泛互联网结构,都是让个体用户成为了一个明确的节点;同时,这个节点连接着其它若干节点,以此循环下去,大家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网络内的每一个节点的信息都有机会快速传达到任何一个节点。这意味着,充分获取信息和充分互动讨论变成了可能。
用户从浏览者变成了参与者,人们从观望者变成了行动者,谁也不敢低估这种力量——这种理想模型下的“参与者”力量能够让Youtube这个网站仅用18个月的时间就被资本市场以16.5亿美金的高价全盘接受,成为互联网第三大流量的站点,而且这种力量看上去正在持续地推进Youtube继续发展。那么,“行动者”的力量难道不能对社会产生类似的强影响力吗?
—————————-
从目前看来,Youtube在国内似乎没有被“翻版”的可能性,虽然其追随者众。多达数百家的视频分享网站都意图成为中国版的Youtube,但是前景十分困难。首先,视频创作设备的基本门槛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能够轻易跨越;其次,我们并没有活动影像进行自我表达的经验;最后,我们也不拥有创作所需求的“闲暇”保证。在每个人都需要付出远远超过每天8小时的时间来获得更好的生活保障,同时也需要数月薪水才能支付视频设备的情形下,上述“信息模型”只能是理想状态。
因为参与者缺乏,同样,也会行动者缺乏。
让人乐见的是,风险投资在中国大量倾注资本在视频分享站点上,或许这数千万或者上亿美金能够为我们培养一批优质的参与者:参与者也许就能够成为社会的行为者,这种信息的理想模型也许能促进社会也向理想模型演进——虽然我们不能判断这种促进力量究竟有多大。
上周末,见到朋友,他欣喜地与我分享来北京的所见所得,比如在城铁里拥吻的年轻男女比想象的要多不少,他偷偷用手机拍摄下来并且立刻以GPRS方式上传到了一个视频分享网站。此外,他随时拍摄街头吵架的情景,也会迅速上传。说着说着,他很兴奋地想让我对着他的手机摄像镜头说两话……
我们的可摄像的手机与数码相机的普及率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社会的经济能力,表明一个胚胎的中产阶层酝酿得就要成型了,也许有一天,这样的人能够成为参与者和行动者。那样,Youtube的中国版本之热闹程度将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