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走进第一现场 ——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艺术 |http://www.wox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20:41:31
走进第一现场 ——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艺术
作者:张静民   (我写传媒网2003-2-19发布)
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深入调查采访,认真分析论证,在摆事实讲道理中,由出镜记者或节目主持人代表传播媒介旗帜鲜明地表达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热难疑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观点,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升华。
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由于影响重大,能展示和代表电视媒介的实力,因此发展速度极快。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电视台中凡具有实力者,几乎都办起了这类节目,随着中国“卫星电视”时代的到来,节目的传播面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诸如选题重复、取材猎奇、观点不清、导向不明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因此加强横向联系以避免电视资源的浪费并做到优势互补,加强策划以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就显得愈加迫切愈加重要。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要点如下:
 
一、选题策划:一个好的选题,是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成功的基础。
好的选题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难”,就是在社会公认的难点问题上作文章。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是当今我国经济改革公认的难点,许多媒介都碰过这个题材,但最终都未“碰”出个结果。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几个记者却知难而上,带着问题走进了邯郸钢铁公司,经过深入调查和细心分析,终于在这个难点问题上,作出了后来被推广为“邯钢经验”的大文章,从而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形象化的经验。
第二,“热”,就是把选题目光投向社会热点。比如,改版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栏目宗旨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广东电视台也为自己的名牌栏目《社会纵横》制定了类似的栏目宗旨:“追踪新闻热点,传递百姓心声,评述疑点难点,透视社会人生。”
第三,“新”,就是选题要有新意——既要敢选前沿性甚至是前卫性的选题,进行前瞻性地评论报道,又要敢作别人作过的文章,也就是敢于“楼上盖楼”。广州电视台的《城市话题》在选题上常有超前之举,它所推出的《依法拍卖破产国企》、《货币分房面面观》、《私企:瓦解家族式管理》、《火车汽车赛着跑》等调查报道式的新闻专题,都很有前瞻性,有些甚至达到了让人振聋发聩的效果。
第四,“疑”,就是选择社会疑点问题作为报道和评论的对象。在这方面,观众和学者一致认为央视的《新闻调查》做得非常出色,许多期节目都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导向性,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确实发挥了电视媒介为观众“释疑解惑”的作用。比如,关于“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术界有争论,社会上也各有各的认识。为此,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专门作了一期题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节目。在节目中,编导兼出镜记者长江以在中国大地上的实地调查为横线,以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为纵线,用事实和思辨立体地、形象化地阐释和论证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为什么说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在选题上也有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揭露性调查→故事性调查。
近一两年的《新闻调查》在选题上存在着明显的故事化倾向。《生命的救助》、《藏羚羊之死》、《走进大山的年轻人》、《山顶上的希望》,包括《一个死囚的忏悔》、《逃亡日记》等,都因其故事性而使节目大为增色。最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生命》。这部后来获亚广联大奖的片子,如果抽去故事性,不以“奉献型”故事类型及模式来讲述的话,那么其效果将要平淡得多,苍白得多。
除了故事化以外,在近来的《新闻调查》的一些片子里,我们还明显地感觉到另外一种倾向,即“以人为本”来观照片子里的人与事。这种苗头其实在《宏志班》、《煤井塌方大营救》、《国家的孩子》等节目里已很明显,并且常常制造收视亮点和情感热点,只是近来更加明显、更加深刻。比如《藏羚羊之死》,在全片讲述的凄婉故事的背后,编导追问的是:“藏羚羊都要死光了,人类的路还有多长?”
二、节目主持人或出镜记者策划:出色的人选,是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的灵魂。
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对它的主持人、它的出镜采访记者有相当高的要求。这是因为节目的特性要求他们具有多方面的能力:面对新闻事实或社会上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他们的采访要深入、细致、得体、睿智,既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又能及时捕捉观众视线注意的中心;面对镜头,也就是面对观众时,他们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要能自如地把握评论的分寸,灵活地阐释观点,巧妙地“说服”和引导观众。一个机敏、权威、可信、可亲乃至风格化和人格化的节目主持人或出镜采访记者,不仅决定着节目的质量,而且作为节目的灵魂还决定着整个节目的命运走向。这一点我们从美国三大广播网的黄金时间新闻节目《晚间新闻》与各自的大牌主播(CBS-丹·拉瑟,ABC-彼得·詹宁斯,NBC-汤姆·布罗考)之间那种“荣辱与共”的关系上看得更清楚。美国三大广播网各自的《晚间新闻》内容大同小异,但“谁采的”、“谁播的”和“如何播的”却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收视率,而收视率是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我国在这方面认识较晚,但进步较快,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涌现出一批像水均益、白岩松、敬一丹、李培红这样的深受观众欢迎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和出镜采访记者,他们知识结构合理,头脑反应敏捷,专业功底扎实,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代表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采访主持的发展方向。而与他们同时期或稍晚一些出现的王志、董倩、柏杨等人也有不俗的表现,并且正在跃升为镜前主力军。其中董倩所做的《羊泉村的记忆》,不论是对“旧闻新识”的抓取,对事件脉络的耙梳,还是对节奏的控制和对情感的适度投入,都显得十分睿智得体,可以算作他们这一批出镜记者的代表作。
三、技巧策划:一个绝妙的切入点,会使节目通盘皆活。
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不但要“选题”、“选人”,而且还要出“点子”和“想招数”。水均益编导主持的国际题材的电视新闻节目一向被公认为“切入点巧妙”。这是他孜孜以求的结果。在设计《和平:使沙漠变成绿洲》这期《焦点访谈》的总体方案时,他和他的搭档们一直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碰撞”出来的几种方案都不十分令人满意。后来大家索性放弃休息“闭门练功”,终于在后半夜2点钟从一本书里翻出了一条“古训”:“和平:使沙漠变成绿洲。”有了这句可以既作标题又作结束语的“古训”,先前准备下的大把资料仿佛顿时获得了生命,以此为切入点,节目的主题就有了落脚点,整个节目的策划也就满盘皆活了。
四、手段策划:一个新奇的手段,会给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手段非常多,如节目策划阶段的“创意征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宣传的动机远远大于对结果的欲求;再如采拍阶段,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拍摄:抢拍、偷拍、隐拍、潜拍、追拍、跟拍;采访:明采、暗采、伪装采、委托采等等。如《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的《危如累卵恐龙蛋》和《触目惊心假发票》就是伪装采访和隐拍的典型之作。在两部片子里,记者伪装成买假发票和买恐龙蛋的“同道人”,摄像机则隐藏在采访现场附近进行拍摄,通过这样的采访,记者不仅调查了解到了对方的全部底细,让观众“大开眼界”,“触目惊心”,而且还通过如实记录,为接下来的节目编辑和有关部门的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鲜活、真实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