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反目?德报猜测中国会被“撵出伽利略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7:24:49
中欧反目?德报猜测中国会被“撵出伽利略计划”?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欧洲伽利略卫星发射

该图显示的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等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德国金融时报》3月26日报道】题:中国有可能被撵出伽利略计划(记者格哈德·黑格曼发自慕尼黑)
欧盟委员会正考虑取消邀请中国参与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项目。那样的话,目前正在生产的、计划用于卫星上的中国天线就必须被更换。

来自政界和经济界的多位伽利略计划高级专家向本报证实,目前就撵走中国一事展开了“非常认真和具体的讨论”。由于中国正在加速建设自己的导航系统,所以欧盟委员会认为没有理由再让中国直接参与伽利略计划,最多可以就这两套系统展开合作。此外还存在安全方面的顾虑。 这次讨论表明,中国公司参与西方的
安全技术仍是多么棘手的事情。如果把中国人撵出伽利略计划,他们可能会把这看作侮辱并采取制裁措施。
中国人原本为伽利略计划的安全服务项目——搜索救援提供天线。该项目可以对寻求救援的人进行全球定位。但天线专家认为存在下列危险:隐藏的错误可能导致天线在需要的时候受到干扰。

欧盟委员会一位发言人说。把中国人撵出伽利略计划“纯属猜测”,“目前我们对此不做评论。”欧洲航天局以及生产首批正式卫星的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
司下属的阿斯特里姆公司都拒绝评论此事。阿斯特里姆公司说,没有接到拆卸中国天线的指示。
中国在2003年付款加入伽利略计划,它想投资2亿欧元。欧洲人通过伽利略计划建造自己的导航系统。该系统将成为在全球起主宰作用的美国GPS的竞争对手,但也将成为补充。
事实上,中国从2007年起就加速建造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此同时.伽利略计划却一拖再拖。最初的计划是。伽利略计划在得到国有资金的助推后由私营公司接手。但这一计划在3年前破产了。工业界也害怕风险。

资料图片:“伽利略”系统卫星模拟图
中国的系统最迟将在2015年完全投入使用,而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使用阶段已经被推迟到2014年。伽利略计划最初计划到2008年就运行30颗卫星。
中国自己建造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在已经提供初步的导航功能。而欧洲人才往太空发射过两颗较小的试验卫星,以用于检验技术。
让欧洲人生气的是,中国人的系统使用的频段接近或直接等同于伽利略计划所用的频段。一年多以来,中国和欧盟就频段问题在幕后展开争吵。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如果频段太接近,两个系统及其军用特殊频道会相互干扰。但观察家说,把中国人撵出伽利略计划可能会导致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这将不会符合同中国有紧密贸易联系的经济界的利益。
欧洲把中国当肥羊,北斗二代卫星竟耽误宝贵的4年

北斗二代卫星系统自身还需进一步提高生存能力。
从“北斗”之路看我国核心技术战略
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朝着打造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代”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据悉,未来中国将陆续发射其余30多颗导航卫星,计划在2020年最终组网完成,最快可以在2015年提供覆盖全球的定位、授时、测速及通讯等多项服务,中国也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欧盟之外,第四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能力的国家。
从“北斗”到“伽利略”
卫星导航系统分为区域导航和全球导航。区域导航卫星组网少,一般3至4颗导航卫星即可。而全球导航,一般需要4至5颗静地卫星和其它20颗以上的非静地卫星组成星座网络。
2000年中国发射了两颗静地轨道的导航实验卫星,2003年4月又发射了第三颗“静轨道”卫星,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区域导航和定位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北斗一号”导航系统。
当时的“北斗”属于实验开发阶段,其技术参数远落后于美国的GPS,也落后于2002年欧盟决定启动的“伽利略”系统。但“北斗一号”已经证明了中国具备向技术更成熟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研发的实力。
在此时间段,欧盟2002年启动了与美国GPS抗衡的“伽利略”计划,2003年,欧盟因资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考虑,向中国发出了合作开发的邀请。中国成为第一个非欧盟的参与国。
“伽利略”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的定位精度达到1米,远高于2003年美国的GPS定位能力。一位军事专家形象地比喻说,GPS系统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则可找到门。
2003年底,在中方实际完成了区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之后,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很快就交付了。
促使中国放弃自主打造,而走国际合作之路,是基于这样的心理与物质依赖关系:第一,欧洲人基本不理会美方要中欧“分手”的压力,表现出中欧关系的“牢固”性;第二,中国承诺投入巨额,并有相当资金到账,欧洲正好缺乏启动资金,而从经济层面上看,中国国内GDP保有长期的高增长,这种物质依赖关系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趋势;第三,中欧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相互支持,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中欧关系向更高层次的伙伴关系发展;最后,中方怀有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内技术进步的内在渴求,而欧洲则怀有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上获得商业先机的内在渴求,双方都可以相互满足,是为“合作”之根本特征。

美国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工作示意图
令人光火的尴尬合作
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已经退下,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势力开始在法国兴起。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让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又迅速向美国靠拢。欧盟开始排挤中国。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欧洲人开始把平等的中国伙伴“降格”为需要对欧洲“言听计从”的“小伙伴”,疏远中国,或对中国提出更高的物质要求。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中国大为不满。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盟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国成了一条供欧盟人耍弄的“肥鱼”,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尴尬结局”令中方大为光火。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又迅速转移到早已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2006年底中国痛下决心,决定单独干,准备在原来区域性导航系统“北斗一号”基础上,推出全球导航系统“北斗二号”,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指的“北斗二代”。
2007年,中国发射了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以替换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又开始激活。随后,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北斗二代”卫星、第三颗北斗二代卫星,这标志着中国向自主研发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方向迈开了大步。
但中欧合作的插曲,至少使中国在推出“北斗二代”的时间表上推迟了4年,这是个教训。

第三颗北斗卫星升空 年底发“嫦娥二号”
中国核心技术堪忧
预计中国的GDP很快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从“质量”上看,几乎没有说明任何问题。
从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到手机的核心技术,再到IT行业中的PC市场上CPU及操作系统软件等核心技术,甚至是今天在市场上叫得很热的“电纸王”的核心技术“电子墨水技术”,都无一例外地握在别人手里。中国“市场换技术”,换回来的都是低端的“装配技术”,为全球资本家打工的格局一直没有实质变化,中国工人的血汗堆高了GDP产值,富了别人的钱包。
据海外媒体近日报道,由美国空军控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过调整星座结构,进行系统升级。就此原因,严重依赖GPS授时服务的中国电信CDMA网络在1月13日下午出现大范围告警,每12分钟有一秒钟的丢星现象。中国电信的外企设备商称,如果GPS在72小时内中断授时,电信CDMA系统就会全线瘫痪。
幸运的是,这次“告警”事故中,中国通讯业另外两巨头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中国联通曾经品尝过因GPS未授时而出现瘫痪的苦果,就转而开发无需GPS授时的异步系统WCDMA,而中国移动也在2008年前启动自主的“TD-SCDMA”系统,减少了对GPS授时的信赖。不过,由于中国移动的TD-SCDMA系统在基站内置了GPS,依然与中国电信一样,不能完全脱离对GPS的依赖。
这桩“告警事件”,让人们回忆起伊拉克战争期间,中远公司一艘货运轮船曾拒绝美国海军登舰检查的要求,美国军方居然“屏蔽”了中远公司的GPS信号,使中远轮船一度在大海中“瞎了眼”。假如这些情况出现在战争时期,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的“十一五”计划中,有了自主创新、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新”的构想,但这需要坚实的努力和提供创新的良好环境,必须把国家战略固化为可执行可规范的立法上来,使之可持续化。
核心技术就是大国之盾,核心技术攸关国家安全。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只有开发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成为强国,否则,技术受制于人总是虚弱的。

1月17日零时12分,我国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北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您的帖子被东方红于2010-04-02 08:01:44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