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盛世白描的轻与重——《盛世:中国,2013》读后-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6:37:42

一 盛世白描 

    看过《盛世》,也看过若干相关评述后,两造相对,不免颔首赞叹,记者访谈也好,名人评论也好,作者友人的捧荐也好,大抵所言不虚。《盛世》的确是笔锋犀利、见微知著的醒世之作——至少,在当代、在现下,这一点应是不容置疑。作者“绛树两歌”的运思和运用,达至非比寻常的整全与独到。不仅直追政治寓言大师奥威尔,甚或别有超越出彩之处。在解析中国这一问题上,绝难有庖丁解牛之势,诚如作者和众论者所叹“中国太大了,很多事情无法三言两语说清”,若要完成一个中国的镜像,既要精微又不能一叶障目,既要周全又不能浮于空泛,已属不易,而若用作者极为钟爱乃至偏爱的小说这一独具优势的符号形态来剖缕“比小说更魔幻”的中国现实,其难处尤甚,现实本身的沉冗阻碍了洞察力的切入,而近距离的视角又限制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凡此种种,倘与前辈颉颃,无不平添了一些净胜的理由。   

  与其说《盛世》是借助幻想、寓言或科幻而展开的预言,倒不如说是一部再写实不过的白描,一部对所谓“新盛世主义奇观”的精湛白描,虚构或魔幻只不过是这种白描所必须的技法而已。整幅入木三分的浮世绘,既有喜剧的不可承受之轻,亦承载着现实的无可奈何之重。诸如官民关系、青年爱国分子等,不无漫画意味的场景,俯仰皆是,由不得人忍俊不禁;而这笑意过后,袭来的却是沁骨的寒冷,那举重若轻的文字背后无一不是鲜活而凛冽的现实,韦国那样的精英青年、张逗那样的草根青年、整日价嗨赖赖(hi-lite-lite)(114)的人、感叹天天都是好日子的人、据理力争要知足感恩的人、为国策殚精竭虑论证献计的学者、不惹是非洁身自爱忙于政府课题的专家、茫然遗忘向前看的人、官运财运尽在掌握人际网络里游刃有余的大小官员……哪一个不是新闻报道街谈巷议里的对象、哪一个不是你身边远远近近来来往往的人物?而经济力量主导的世界格局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特色道路上的经济增长,气吞山河的民族复兴的梦想,引得世人众侧目、国人共陶醉的发展之路,合力锻造出的“新盛世主义奇观”,亦真亦幻,既是未来也是当下。这样一个似曾相识又似乎不同的新的乌托邦,是轻是重,是喜是忧,是别有用心的哀歌,还是独具匠心的赞歌,是信心满满的呼声,还是踯躅不宁的思虑?   

  作者无言,似乎也是对香港作家及其身在其中的香港文化风貌的一次注脚,香港特定的身份和特定的“冷眼”让作者没有在这些二元的问题中明确地背书立场。但这轻轻重重之间,留给读者和观者的,是排山倒海的思绪和琢磨。   

  “巨灵来了”,威权兵不血刃全线收编,商、工、农、知识分子、老老少少,无一遗漏,欣然臣服于政府创制出来的生活新气象。而这新乌托邦或新盛世中的权力之碾,已经不是简单蛮横的暴力式碾法,而是刚柔相济、拿捏有度的太极式碾法,只要“核心利益不动摇,手段不怕灵活,身段不妨放软”(p171),但效果远甚于简单粗暴的武力及武力威胁。利维坦碾过之处,是幸福和感恩的新人、是抠成洞的历史、是过了水的档案,是从未有过恩仇何来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人民,是为政府劳心、为领导卖命、为领袖继绝学、为政党开太平的知识分子。   

  二 健忘是专制的通行证   

  老大中国能稀里糊涂“混过上下五千年”,大概集体性的主动失忆厥功至伟。在这条混迹千年的路上,人们自我洗脑、选择失忆,为形形色色的专制形态扫清了道路。小说特意安排了失踪的28天作为一个洞中肯綮的桥段和贯穿始终的线索。昨天一切的阴谋、创伤、羞耻、恐慌、疯狂,一切曾经爆发过的恶,都像这28天一样从流淌的时光中被轻轻抠掉,留下的微痕也被“恶的辩证法”装点成积极的起点或动力。   

  健忘是专制的通行证。与其对真相穷追猛打而落到惨兮兮的境地,不若不明真相地安于嗨赖赖的幻觉。拒绝记忆,甩掉与今天的快乐无关的往昔,集体向前看,集体奔向和谐新世界,是“举世无双的民族复兴”的前提要件。天佑我皇。这天赐的优势和条件,堪与美利坚立国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相媲美!甚至无需强制手段,人们也会主动忘却。而那些努力寻找记忆的人之所以失败,最根本的不在于遭受迫害和隔离,而是因为失去了市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失去了向后看的兴趣。芳草地、韦希红这样的理想主义,在韦国一代现实而功利的青年近卫军面前,显得实在苍白、落伍、幼稚、不合时宜,他们也只有无语以至失语。   

  三 知识分子宠姬化   

  作者通过小说提出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新盛世主义氛围中,知识分子如何自处?这一点,作者在访谈中给出的评断很通透:“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自觉地调整自己站在政府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政府的对立面。体制吸纳精英,精英背靠大国,人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些智囊精英甚至争著替政府出主意,给政府当造型师。社会的隐忧和问题,大家都知道,但只要体制吸纳我,你的腐败你的专制,我也不是不能接受。”知识分子宠姬化,已是今天人所共知的事实,无需遮掩,也没什么羞耻。社会早已见怪不怪,知识分子自己倒也安之若素甘之如饴。赏你自由,请你闭嘴,对此,已没人感到不妥,不是不敢有异议,是根本没有感到异议。还有什么能小说里刻画的《读书》杂志的元老中活得最长躬迎盛世的庄子仲的一席话更传神呢:   

  “老陳不由自主地問了句心裏話:‘莊公,是不是知識份子現在真的願意跟黨和解了?’說完老陳都害怕自己話說得太沖。莊公說:‘什麼知識份子願不願意跟黨和解?是黨願不願意寬恕知識份子!’”(132)   

  知识分子争当臣妾,但是又有一点与臣妾不同,知识分子要的是要臣妾之实,而不要臣妾之名,好在名义上还保留着一个独立身份,虽然已经是空壳,也就是常说,牌坊得立、婊子也不能不做。由不得人想起了《蜗居》里海藻的防线被最终全面击溃、心甘情愿投怀送抱的那一刻到来时,耳鬓厮磨之际的自我解嘲,即将开始二奶生活的妙龄女子对主子调侃道:“从此我的二奶生活正式开始,做一只吃你的、喝你的吸血虫”,而那稳操胜券主权在握的“主”则仁爱地慰安道:“哪里,别这么说,我从来没有这么看你。”   

  知识分子要的也正是党的这样一句话:我从没这样看你,你的名字不叫二奶。   

  这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似乎也不尽然,那些不想做宠姬的,何去何从?火眼金睛的张晓辉在比较了此盛世与彼大洋国之后,看出了知识分子宠姬化之外的第二条路:逃避主义。要么争宠和感恩,要么只有放逐和逃避。那样严守底线、凛然决绝的小希,面对盛世主义的操盘手,最终也只有“沮喪的獃坐”,然后半遮半挡着刺目的红太阳,躲到新盛世的边缘。她毕生坚持的真与善、正义与良知,在谎言和权力编织出来的幸福景象面前,进退两难。   

  四 后极权与党国青年珠联璧合共铸体制不倒的钢铁防线   

  所谓后极权,“后”便后在专制手段的变通和高明,如何换汤不换药,如何万变不离其宗,以确保体制固若金汤,只要皇权永固——再说穿一点儿——也就是官僚集团的权力万世不移,那么一切转型、变形似乎都是可以的。   

  只要别去反思、只要没有追究、只要安心做没有面孔的人,一切好说。宗教可以脱敏,但是政教之间要有密不透风的防火墙,教众统统成为仰望星空的灵修派,可确保身份与身体的安稳;农地也不是不可以私有,使其小有恒产而取得维稳之利,亦在考虑之中,私有并非为了解放农民人格,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以小利避免大清醒和大清算;报禁可以打开,不过依旧要实行审查,关键词搜索,敏感话题屏蔽,历史当然要过滤的,信息一概是要筛选的。   

  如此,保持一种宁静的稳定,一种停滞的和谐,黑格尔说历史终结处是一种肃穆的和解,这里,只不过是一种轻而易举的和解、一种轻佻寡淡的剧终。   

  而这种局面又与年轻人共栖共生,更是如虎添翼。如韦国那样的青年一代,深谙自上而下的极权官僚体制内的一切算计之道,同时也深爱这一给俯首帖耳深信不疑的人提供钻营平台的体制。他们是盛世中最坚不可摧的爱党爱国防线,确保江山永续万世不移的强有力的人力武器。   

  这样一种“新”局面,被陈冠中称为“后折腾时代”,实在精妙。   

  《盛世》通篇喜剧式的讽刺、滑稽、嬉笑和皆大欢喜,其实背后有千斤重的分量压在人们对现实的关照上:一种惰性的制度中万世罔替的权力,到底福泽了谁?   

  主要评论:   

  1.江迅:“预测中国2013年 《盛世》暗藏机锋”,http://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5164&cid=10370000   

  比较了两本书,《盛世》与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中国大趋势》,前者冷酷却包含赤子之爱,后者乐观似有捧杀之嫌。   

  2.《南都周刊》“何须危言:中国背景小说《盛世》 ”,http://www.sina.com.cn 相对全面地呈现了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手法。   

  3.梁文道的访谈,“盛世冷眼:访问陈冠中” http://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6184&cid=10352200 很有意思的媒体人梁文道从作者的智识生涯开始讲起,有助于读者更全景地了解作者及其意图,访谈也同时兼顾了两岸三地的不同的文化特质,香港的冷和酷,台湾的悲情,大陆的宏大叙事,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4.张晓辉“后极权时代《1984》的写法”,http://ryefield.pixnet.net/blog/post/29967862   

  同样是对观性的评论,但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对比了两个“1984”之间的差异,眼光冷峻而敏锐。   

  5.来源于《东方早报》的评论:“《盛世》:作者讨厌85后、90后的得志青年?”,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0/10575557.html 这篇评论作者不详,甚至人民网都有转载。但是似有标题党之嫌,文章短小精悍,但是立意很狡黠。   

  6. “陈冠中、周保松谈《盛世》”, http://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5639&cid=10352200一次访谈活动的记录,话题较为深入。 

 

本文链接:苏醒:盛世白描的轻与重——《盛世:中国,2013》读后 文章来源:共识网 作者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