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组织上万校长出国学习减负,有必要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20:40:27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日前表示,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让他们去了解国外的基础教育是怎么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学习的,可以从中找到为中小学生减负等方面的经验。(《新京报》3月7日)

      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出国考察队伍,到美国、日本、德国和欧盟学习减负,真的很有必要吗?老实说,教育部的此项培训计划未必就是全国千千万万中小学生的福音,也不会真的成为千千万万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教育愿景。很可能,此举又会沦为全中国校长们的一次公费出国旅游活动而已。

      中国的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学习?根源并不在于中小学校长们有没有到国外培训过。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很多中小学校长们,并不乏出国考察、学习、交流的机会,这些校长们并不缺乏国际视野,也并非不能接受学生减负、快乐学习的理念。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中小学的代表委员很多人都谈到了学生减负的问题。

      眼下,国内中小学的管理越来越僵化,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遏制,一方面,固然与中小学校长们的教育理念落后有一定关系,他们没有能够在自己所负责的学校内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也缺乏切实的推动。而另一方面,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却是责无旁贷。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各级教育部门僵化、强势的管制,才使得中国当下的中小学教育死气沉沉。

      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中小学校长们只需要按照教育部门的指令执行就可以了。如果不愿意执行,则难免位置不保。现在社会上都在批评教育行政化倾向严重,在我看来,并不是学校本身的行政化问题,而首先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过于官气十足的问题。长此以往,校长们本身既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而外部又缺乏鼓励制度创新的环境,何来创新?
      全国政协常委、学者葛剑雄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钱学森那样的学术大师?这个问题不要问大学,而是应该问中国。葛剑雄说,大学本身的教育是有问题,是缺少创新,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本身并不是直接培养大师的,大学没这个义务,也没这个能力。同理,中小学生负担重,学生不快乐,问题也不仅仅在学校,而应该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那里开始我们的质询。

      三年组织上万名校长出国考察学习,能够想出这样主意的官员,真的令人佩服。佩服之余,不免担忧。为什么中国教育堕落到这样的境地,动辄大手笔、大计划、大投入,而全然不考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大规模出国培训,亏他们想得出来。果真施行,可能校长们倒是暂时减轻工作负担了,学生的可以负担却未必减轻,而纳税人的负担则不免相应要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