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 提升美国阅读文化的女主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0:25:04
1962年12月8日至1963年3月31日,纽约发生了空前(也可能绝后)的报纸大罢工,包括《纽约时报》和《纽约先驱论坛报》在内的七份报纸受到劳资纠纷的波及。在长达114天无报可看的黑暗苦闷日子里,纽约知识分子最怀念的就是纽时和论坛报每周日的书评特刊。
一天晚上,在书店做编辑的艾普斯坦夫妇在家请诗人罗伯特·奥韦尔和他的作家妻子伊莉萨白·哈维克吃饭,他们在酒酣耳热中想到了出版书评杂志。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纽约书评》(New Yark Review of Books)第一期于1963年2月1日出刊,他们邀请了名作家诺曼·梅勒、玛丽·麦卡锡、威廉·史泰龙、诗人奥登和初出茅芦的激进作家苏珊·桑坦克写书评。许多文化史家公认《纽约书评》第一期是美国杂志出版史上最精彩的创刊号之一。
《纽约书评》在报纸罢工期间只出两期,但在1963年6月,艾普斯坦夫妇和奥韦尔夫妇决定辞掉工作全力投入《纽约书评》的出版。43年来,这份杂志(一年出20期)已成为美国最好的一本书评期刊,而且是自由主义的重镇,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不屑看纽时书评,但一定要认真细读《纽约书评》。
其实《纽约书评》不只是书评,它是一本评论时事、外交、社会、文化、文学和艺术的综合性杂志。它扩大并丰富了书评的定义,而使书评变成既深且广的文化论述。书评作者都是名家,本编不限制他们的字数、不干预他们的立场,让他们尽情发挥。前几年美军在伊拉克虐待战俘的丑闻被揭发后,《纽约书评》批判最力、分析也最深入。
艾普斯坦夫妇于1980年离婚,他们有一子一女。贾森·艾普斯坦离开书评杂志后,1993和小他二十多岁的纽时记者结婚,这位女记者就是去年因泄密案坐牢85天、后遭纽时炒鱿鱼的茱迪·米勒。贾森现已八十岁,是美国出版界的大老,也是五十年代袖珍平装本的发明人。芭芭拉离婚后曾和得过普立兹奖的专栏作家穆雷·坎布顿(Marray Kempton)同居,坎布顿于1997年去世。
芭芭拉·艾普斯坦(Barbara Epstein)毕业于哈佛蕾德克莉芙学院,曾在Donbleday 出版公司当编辑,当年轰动全球的犹太女孩自述躲藏纳粹搜查的《少女安妮法兰克日记》即是由芭芭拉负责编辑。创办《纽约书评》后,芭芭拉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文化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曾于1953年在横渡大西洋的邮轮上碰到正在度蜜月的艾普斯坦夫妇。12年后威尔逊又在作家丽丽安·赫尔门家里遇见芭芭拉,他说她从未看过芭芭拉“如此活泼、如此美丽、如此快乐,可见主编书评杂志带给她多大的乐趣。”
芭芭拉负责文学、艺术方面的组稿与核稿,另一主编罗伯特·西维斯则负责历史、政治、科学部分。芭芭拉个子娇小,但精力过人,经常工作到深夜,作者有事找她,她随时都在,有人说她编杂志就像刚进法学院就读的新鲜人那样认真拚命。她常寄书给作家、学者请他们写书评,书里总会附一张短信:“也许你对这本书有兴趣”。她对作者的态度以及约稿和改稿,总是客客气气;她最爱请客,也最爱听艺文界的一些马路消息和八卦新闻。
芭芭拉很细心编杂志,常在付印前一改再改。她非常了解评者的本行与专长,也知道他们的相关兴趣。美国开国史索家埃德蒙·摩根就常收到芭芭拉寄给他与美国开国史无关的书籍,请他写书评。摩根说他多年后才恍然大悟:“芭芭拉让我有心灵成长的机会。”主编书评杂志和一般杂志不同的是,书评杂志不仅能够带动读书风气与书评水平,更可以促进文化评论和脑力激荡,而使公共论述空间更形充实。
笔者认为当今美国最好的杂志就是《纽约书评》和《纽约客》,这两本杂志的主编都是犹太人。《纽约客》周刊最新一期(出版日期8月28日)有一篇谈论俄罗斯数学怪杰佩雷曼(Grigory Perelman)破解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长文,但一半以上内容是在述说哈佛数学大师丘成桐好权好名好斗又忘恩(其师陈省身)的黑暗面,对丘有极多负面报导。
一生贡献给《纽约书评》的芭芭拉,已于6月16日死于肺癌,终年77岁。她是一个真正的知识精神者兼耕耘者,她所带大的《纽约书评》已成为美国知识精英不可或缺的粮食,芭芭拉为这本杂志付出了生命,获益的是广大的读者和美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