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现代教育本质观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7:31:05

三、现代教育本质观的基本观点

1.  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1)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悄然来临,进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变,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知识生产已开始成为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重新研究了生产力,认为“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它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属于主体—人一方的力量,简言之,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因而应归结为人的智力、精神力”。这一研究结果对我们认识教育本质问题有重要启示当今社会,特别是未来社会,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有赖于人的智力,而作为开发人类脑力、智力资源重要手段的教育,其作用就十分突出。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火车头似的推动作用,它构成了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中的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仅通过为社会培养人才,进而创新、应用知识,而且还直接参与知识、科技的创新活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将进一步把教育推向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教育将作为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时代已经来到。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决定、制约教育,教育通过生产、选拔具有一定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人反作用于政治。经验表明,教育与政治不同,它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忽视教育自身特殊性,盲目办教育,必然会遭到教育内部规定性和规律的惩罚。以往“教育工具论”过分强调了教育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政治功能以及政治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把教育办成为政治的附庸,是错误和有害的。但以往的经验也表明,忽视了政治对教育的制约,甚至主张教育独立,容易导致道德滑坡、方向迷失。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容易导致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潮的泛滥。这正是我们一贯强调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原因。教育不能脱离政治,其政治功能不能削弱;实际上,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在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即将到来,东西方政治思想观点相互渗透、碰撞的今天,只有加强教育的政治功能,才能有利于解决上述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又对其他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传递、保存、选择、整理以及创造、发展文化。如前所述,有人提出教育应培养文化人,这里的文化人“指一个人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其中“包括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要求。”也有人认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深层次的本质关系。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一般地是通过文化中介起作用。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受“大一统”传统文比的影响,强调统一、折衷,导致教育干校一面,干人一面.  基础教育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不能自拔,高等教育培养的人专业知识面窄,人文素质差,已越来越与知识现代的经济社会要求的开放文化不适应。因而,面对21世纪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培养以自主性、创造性为主体基本精神特征的21世纪新人,成为现代教育主动适应并作用于现代文化的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社会决定影响教育,但不同时期的教育究竞侧重于为社会培养政治人、经济人、文化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由教育本身决定的。这在不同时朗、不同社会中会有不同的反映,如当代美国与中国、古代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各有自己的特点,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不同所致。与此同时,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和运行规律,这种特殊规定性和运行规律经过历史的积淀作用会形成不同的教育传统,对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产生深刻影响。教育对社会也具有净化、改造、推动的作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一作用正日趋上升,如2l世纪80年代,由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撰写的《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报告向人们发出了警告:教育质量绝不能忽视,在现代社会,人类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同时作为人类文明伴生物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暴力、吸毒、贩毒、高科技犯罪等也将更加突出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中,现代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人们寄以厚望。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它为现代社会培养人,而且它还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面向未来为一个尚未到来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2.教育与个体的关系

在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上,历来有“三因素论”的观点,即遗传、环境和教育,这种认为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通过选择、净化和改造环境影响,有目的、有计划地作用于个体的身心,促进个体获得发展。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从个体的成长过程来看,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它将根据社会要求促使个体完成社会化,从而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新人”来,这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通过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不同规格、层次的人这一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一功能发挥得越充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也将越巨大。二战以后,日本社会迅速发展,后来居上,其教育的经济功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人看到了教育生产人的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并真正将教育视为立国之本。但教育不同与一般的人类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个体即受教育者具有两重性,即它既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对象,又作为自身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决定了一切教育活动,具有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选择与参与,不断地把外部影响加以“内化”,才会取得实际效果。因而,教育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根据个人需要,不断培养其自主性、创造性,完成个性化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教育要求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与其身心发展的原有水平之间构成一对矛盾运动,推动着教育活动的展开。不断唤醒、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经济、文化存在内在必然的联系,就教育、社会和个体之间的本质联系来看,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之间是通过教育这个纽带辩证统一在一起的。一方面,个人企望成为社会所要求的新人,这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社会按对新人的质量、规格的规定,通过教育进行培养,这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教育史上曾经有过“外烁论”和“内发论”两种对立的教育观。外烁论强调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是教育的作用。把儿童看作是听话的机器,可以由人任意雕塑、刻画的“泥人”、“白板”和可以任意灌输的“被动的容器”,这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内发论强调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但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甚至主张远离城市和社会,实行纯“自然”的教育。以上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其实质是否定了个人、社会和教育之间的辩证统一性。

回顾我国教育史特别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历程,令人不无遗憾地发现,我国教育多少带有外烁论的特点,强调统一性,忽视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把教育办成“听话教育”、“应试教育”、“标准件教育”,因而培养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对我国现行教育进行辩证“施治”,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本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谈论的热点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我国,素质教育亦成为迎接知识经济和2l世纪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研究素质教育的实践、理论模式,特别是它关于教育本质定位问题的分析,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素质教育是针对教育中的异化现象,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它关于教育本质的现实性定位,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体性。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一种选拔性教育,它主要培养少数所谓的“尖子生”。大部分学排斥于教育之外,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它主张使全体学生在现有素质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它强调教育的全体性和公正性。

第二,整体性。应试教育以智育为主,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特别是综合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主张实施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整体性教育,强调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共处,教育着重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第三,主体性。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摧残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变成了分数的奴隶,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考试一毕,万事大吉”便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思想状况的真实反映。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促使其素质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理论上讲,教育就其本质来看必然表现为素质教育,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实施会受到某种程度制约,它将影响教育本质规定的全面实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