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作文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6:38:15

青年时报     

为什么要说“中国有个‘作文界’”?因为别国没有。别国没有中国独有,这就值得一议。

     “作文界”并非笔者新造的名词。“作文界”一词始于何时,我不清楚,因为我也是刚刚发现的———6月12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对话中国作文打假第一人:揭开满分作文造假之谜》的报道中有如下一句话:“作文界的种种不良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

“作文界”,望文生义,应该都是写作文的吧,人们通常说的“小说界”、“评论界”不就是这样的吗?但如此理解“作文界”可就谬之千里了———“作文界”可并非那些大、中、小学的学生组成的“界”,而是一群专靠指导作文、研究作文、选编出版各种作文辅导书“混饭吃”或者说为职业、为事业的人组成的。

有两个成语可以用到中国“作文界”上来,一个是“僧多粥少”,一个是“鱼龙混杂”,而二者之间又有着某种必然联系。“作文”这个蛋糕固然很大,一开始少数人独吞自然可以吃得大腹便便,但几乎是必然的,吃蛋糕的人会越来越多,多到不够吃,多到产生纠纷,那么怎么办呢?这就适用“鱼龙混杂”或者说“良莠不齐”了,就必须将那些“鱼”或“莠”驱逐出“界”不可———中国“作文界”的打假,其实质是不是就在于此呢?

我这样说,似乎是在帮造假者说话,是在混淆是非,与造假者一起欺骗青少年学生。但我要说的是,“没有一篇来自考场”的历年《高考满分作文集》固然是“假”的,而即便全都“来自考场”又如何呢?我认同留美学人薛涌的观点,历览各届高考作文,从命题上就开始诱导学生“作假”,编造故事,那么抄袭的作文能得满分也就不怎么奇怪了。作文与做人本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然而中国的作文教育只重“作文”而不重“做人”———到处可见的是“作文”的范本,而很少见到“做人”的范本。

作文在美国的高考中也很关键,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学生是怎么写作文的。薛涌介绍说:“许多孩子十三四岁就开始为上大学作精心的准备。由于竞争的白热化,中学生暑假无法休息———干什么?他们不是去上各种补习班,而是去打义工,乃至一个女孩子,16岁就跑到塞内加尔去看护艾滋病人。”“你想进名校,就得干几件这样的‘酷’事,写在申请大学的作文里。”人家可没有什么“范文”,跟着“范文”能学得什么?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不能不提及由“中国作文打假第一人”刘加民等“作文界”人士于今年3月份发起的“新作文运动”。“新作文运动”倡导“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倡导“从自己熟悉的身边取材”———若只从这些看,“新作文运动”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然而“新作文运动”更加强调的则是“在作文训练中反映主流、健康的生活,表达健康、朴素、清新的思想情感,反对消极颓废、猎奇求异、生涩灰暗等不健康思想情绪在作文中的蔓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作文”———“旧八股”没了,“新八股”来了,发行这么多“新股”,是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呢,还是要他们“说假话,抒假情,做假人”呢?

中国有个“作文界”,“作文界”是一个新词,而相同意义上的“界”则古已有之。读过吴敬梓《儒林外史》的人,稍稍将其中情节与目前的“作文界”对照一下当会哑然失笑———那时考学的士子,谁肚子里没有几本“历科程墨”(八股文选本)呢,书中重要人物马二先生就是凭着一手编选“满分作文”的本事到处混饭吃的。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翟墨

相关:

阅卷刚开始,《满分作文集》已开编?

据有“作文打假第一人”之称的《中学生》杂志副主编刘加民了解,6月9日,《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集》已开始编辑,负责为该书提供高考满分作文的一位老师向他透露,6月12日即可拿到满分作文。高考刚刚结束,12日高考阅卷还刚开始,哪来的高考作文?据这位几年来总是全国第一个编出当年《高考满分作文集》的中学语文教师透露,他编的满分作文没有一篇是来自考场。这不光时间赶不上,也没必要。他说:“我卖的就是‘满分作文’四个字!”(6月12日《光明日报》)

  “没必要”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满分作文”的真假不是问题,只要选的“是些篇幅比较短小、体裁有些新颖、风格显得另类的学生或者成年作家的已经发表过的短文”,管它什么真假,他们反正知道当今作文教学造假成风的现状,不愁假的“满分作文”集没市场。

  此话还真的切中了当今作文教学现状的要害。不容否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师生给作文的定位是升学考试的敲门砖,故从一开始教师就不是教学生我手写我心,而是教他们把作文写得怎么样讨改卷老师的欢心,于是教师教学生写假文章,学生则挖空心思将假文章写得煞有其事。想当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就是这么教学生的,从初中,教到高中,再到复习班,我的任务就是借鉴各地名师的作文辅导经验,努力找出话题作文的写作规律及揣摩阅卷老师的评分口味,指导学生按照老师事先设定的框框去套。譬如我可以将一篇话题作文分解为五步十八句,甚至将首段细分为三层,第一句引材料,第二句分析材料,第三句点题,规定首段不能超过三行,最多四行。不怕出丑,几年间,我都是这么做的,别的老师也是这么做。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凡是应试作文的辅导,老师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工具理性教育,绝少有教导学生在写高考作文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临考前,总是千叮嘱万叮咛,要做“歌德”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切不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尤其不要写反腐败的内容。这不怪老师,因为高考评分标准就是这么规定的,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而试卷提供给考生的作文材料都是积极的、正面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立意上把握一点:奋发向上,不能流露一点小资情调。有论者撰文指出,高考作文不妨多一点“苍生”情,斯论极是。当事关国计民生的题材依然排除在作文命题范围之外时,老师焉能指导学生立足现实,发乎真情地去创作呢?何况从近几年的作文命题趋向看,老师用八股文的程式去指导学生确实有效。浙江今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杂文家慕毅飞对此评价是“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八股’气”。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既然高考作文命题者在要不要考生说真话、抒真情问题上首鼠两端,叶公好龙,老师自然不好教学生在高考时说说心里话,讲讲大实话,可见,正是当今作文教学的现状为假“满分作文”集的出笼提供了土壤和便利。此种风气一日不改,假“满分作文”便一定大有市场,信乎? (王学进 浙江在线)

 潇湘晨报:"作文界"所反映的应试怪象

“作文界”并非笔者新造的名词,我也是刚刚发现的。6月12日《光明日报》报道,6月9日,《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集》已开始编辑。高考刚刚结束,阅卷还刚开始,哪来的高考作文?据几年来总是第一个编出当年《高考满分作文集》的中学语文教师刘加民透露,他编的满分作文没有一篇是来自考场。报道最后郑重其事地指出:“作文界的种种不良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
  
  “作文界”这个词令人拍案惊奇,也绝对称得上绝妙好辞。其一个“界”字,就将十几年来人们目睹的各种相关怪现状勾勒殆尽。
  
  “作文界”都由哪些人组成呢?不能拿“小说界”、“戏曲界”、“数学界”等等往上套。“作文界”的主体并不就是“作文”的主体即中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而是一群专靠指导作文、研究作文教学、出版各种作文辅导书“吃饭”或者说为职业、为事业的人。
  
  有两个成语可以用到“作文界”上来,一个是“僧多粥少”,一个是“鱼龙混杂”,而二者之间又有着某些必然联系。“作文”蛋糕固然大,一开始少数人独吞自然可以吃得大腹便便,但几乎是必然的,吃蛋糕的人会越来越多,多到不够吃,多到产生纠纷,那么怎么办呢?这就适用“鱼龙混杂”或者说“良莠不齐”了。中国“作文界”的打假,其实质就在于此。
  
  “没有一篇来自考场”的历年《高考满分作文集》固然是假的,而即便全都来自考场又如何呢?我认同旅美学人薛涌的观点,历览各届高考作文,从命题上就开始诱导学生作假,编造故事,那么抄袭的作文能得满分也就不怎么奇怪了。作文与做人本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然而中国的作文教育只重“作文”而不重“做人”——到处可见的是“作文”的范本,而很少见“做人”的范本。
  
  不能不提及由刘加民等“作文界”人士于今年3月份发起的“新作文运动”。新作文运动倡导“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倡导“从自己熟悉的身边取材”,只从这些看,“新作文运动”确实是在散播一股新鲜空气。然而现在,“旧八股”没了,“新八股”来了,发行这么多“新八股”,是要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呢,还是要他们“说假话,抒假情,做假人”呢?
  
  “作文界”是一个新词,然而它所反映的,却是一个早已有之的现象,这就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一种怪胎产业。如要打“作文界”之假,消除“作文界”之下的乱象,还须从改革应试教育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