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科技网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6:36:52
将心理复原力看成是一种过程
——复原力研究的新视角
安媛媛 2008年12月18日 09:39
经过30 多年来对复原力的理解和探索,近年来一些学者主张将复原力视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即能否达到复原力状态取决于危险与保护性因素之间的抗衡。如果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个体能够形成正常的适应系统,那么当挫折或危难来临时,韧而不折的“奇迹”就会出现,人们就能够成功地抵抗逆境、促进成长。尽管人们对复原力的保护性因子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对于“复原力是如何产生作用”的问题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比如,复原力所涉及的这些保护性因素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互相激发和促进的?在成长过程中,它们又是如何与各种危险性因子相互作用,最终使个体在情绪、能力和社会交往中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的?
下面简要介绍三个复原力模型:人际情境影响模型、复原力动态模型和复原力过程模型。
1、人际情境影响模型
Connel J.p.和Spencer M.B.在研究非洲儿童的教育风险和复原力时,提出了该模型。此模型认为: 人际环境塑造了个体在某领域或活动中(如学习) 对自己所拥有的信念(如自尊、自我效能等) ,这些信念会使个体对此活动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模式一旦形成, 不仅会直接导致个体在本领域的发展结果(如学业成功或失败) , 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个体对其人际环境的体验,因为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个体互动的产物, 也会被个体的行为反应所塑造。可以看出, “自我信念”在复原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更是一个意义产生的活跃过程,而且“自我”在这里不是一种特质,而是一种动态适应日常生活以及外界规范的过程。 情境因素需要以自我系统为中介影响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并最终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此模型中的各因素都可以扩展到更大的概念范围以解释更多由高危环境造成个体差异的内部过程,因此该模型又被称为复原力的综合模型。
2、复原力的动态模型
为了更好地进行复原力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专心致力于建构复原力模型和开发测量工具。他们研究的模型认为,复原力是青少年的一种天生潜能。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的外部保护性因子,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如果外部保护性因子获得了满足,那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就得到了满足,进而,青少年就会很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复原力特质。这些复原力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性因子的影响,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个模型已经得到了个体毕生发展研究、脑科学、以及在健康家庭、成功教育、社区发展、学习型组织、预防等方面研究的证实。
3、复原力的过程模型
在实际生活中, 保护因子和危险因子同时存在,后续研究如能把这两类因子都同时纳入模型并充分探讨其交互作用,对于深入理解复原力的作用机制会有很大帮助。该模型认为,在面对生活刺激(如结婚、失业)时,原本处于“身心精神平衡状态”的个体为了继续维持平衡,就会调动起诸多的保护性因素与生活刺激相抵抗。如果压力过大、抵抗无效时,平衡就会发生瓦解。此时个体不得不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如世界观、信念体系等),并同时体验到恐惧、内疚、迷惑等情绪。随后个体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重新进行整合,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1)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即增强了个体的复原力;(2)回复到初始平衡状态,因为个体为了维持暂时的心理安逸而不肯改变,失去了成长的机会;(3)伴随着丧失而建立起更低水平的平衡,这时个体不得已放弃生活中原有的动力、希望或者动机;或者(4)伴随着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失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转而采用物质滥用、破坏行为或其它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生活压力。
这个模型的价值在于,它提醒着人们复原力是有意识地选择的一种结果,与普通意义上的“复原”是有区别的。当然,个体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激源,多个应激源经常相互作用而产生累积影响,比如下岗会引发经济危机又同时会引发夫妻矛盾等。因此,在应对逆境的过程中,保护性因素会与多个负性事件的综合影响进行多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应对系统。在个体成长的每个发展阶段上,增强复原力的保护性因素与加剧个体脆弱性的危险性应激之间进行着力量较量。只有在保护性因素居强势的转折点上,个体才会良好适应。
本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