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网络,离媒体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3:02:36
作者:3snews  发表日期:2005-07-14 20:06:33
[表状]
转自:博客中国等
单蕴睿/文
严格讲,“网络媒体”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最臆断的名词之一。凭借互联网海量的存储能力、快速并无边界的传播能力,很多参与内容传播的网站都渐渐自诩为“媒体”。在一个极其宽松的、鼓励性并试探性的大政策背景下,成就了一帮中国网络史上的幸运儿---商业门户网站。
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人再怀疑门户网站的媒体功能。北大谢新洲教授对网络传播与实践做了一整套研究,给出了网络传播业的基础理论。随后,陈彤《新浪之道》的出炉也似乎意味着“网络”真正迈向“媒体”阵营,并对该段历史、荣耀做了系统回顾,最终定性为“网络媒体”之正史。
然熟悉之,“网络”如今真的正身为“媒体”了吗?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的兴起,国家监管力度的逐步加大,商业网站资本操控的贪婪本性,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突显,文摘式传播的危险性,所有这些都可以使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产品瞬间消失。摆在网络媒体面前的机会太多了,但威胁更多。
传统媒体新闻网站的兴起
这应该是商业门户始料未及的。
传统媒体新闻网站虽然在技术、管理、资本等诸多方面不及商业门户,然而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其深厚的政府背景显然是商业门户难望项背的。
再者,商业门户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冰封期一般不会超过一年,也就是说所有最前沿的网络技术优势在经历一年的封锁期后将全部被官方新闻网站掌握,并熟练使用。
最后,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即官方新闻网)拥有绝对的新闻权,他们是网络传播产业链真正的上游老大。如果必要对商业门户进行遏制时,他们甚至可以建立官方新闻网联盟,并签定排他性协议,联合抵制商业门户对其一手新闻的采摘。
他们一定会觉醒,只是时间问题,以及利益权衡问题。所以,即便“新浪模式”在网络新闻传播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这种模式依然无法使一家商业门户网站变身新闻网站。
网络知识产权突显
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
之所以称为老问题,是因为中国人习惯上藐视知识产权,而产权所有者对其产权保护意志之淡薄也,同样叹为观止,或许这就是国人的思维惯性。
网络传播业方兴之时,网络版权的定义尚不清晰,而多数网络写手、作者、评论家对于网络版权也基本采取了“绥靖政策”。一方面考虑到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考虑到自己作品的传播效果,最后他们在两难间选择了妥协。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未尝不是一种最优选择。
但现在不同了,网络传播业版权之争可以说屡见不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便笔笔皆是。网络版权保护意识的淡薄,已经成为遏制商业门户新闻产品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子。
因为互联网是一种“体验式”的产品,所有的商业门户网站都不缺知名度,而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及由此而来的良好口碑将大大提高用户对于网站的美誉度,进而转化为忠诚度。新闻产品不能为商业门户创造直接价值,但它会作为极高的附加价值而使整体网站架构更具吸引力,并最终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商业门户重视新闻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摘式”传播的危险性
严格讲,商业门户的新闻产品是其对各传统媒体新闻咨讯的大整合,即《传媒》杂志所定义的“文摘式传播”,它们暂时只能做新闻的二级市场(即流通市场),以后也很难说可以接触到一级市场(即发行市场)。
在一个“蹲大便也能蹲出新闻”的、闭门造车的时代,即时性、独家性已是新闻传播极大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独家新闻,并对新闻源进行一定的控制。当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商业门户整合传统媒体的新闻咨讯将变得越发困难。官方新闻网觉醒以后,将不会继续为蝇头小利损失对行业上游的控制。那时,“整合”将变为实实在在的“拼盘”,很难再有系统性。
此外,诸如网摘、blog、新闻快讯、RSS等新应用的出现也将严重影响商业门户新闻产品的竞争力,即便不会取代,至少分流是必然的。
文摘式传播需要极大的发行量或流量,因此从本原上讲即存在较大的危险性。一旦官方新闻网站、网摘、blog、新闻快讯、RSS及不断酝酿中的种种应用一拥而上蚕食网络传播市场,则商业门户的新闻产品将遭遇最尴尬的考验。
网络,究竟离“媒体”有多远?
单蕴睿 2005.7.12日 写于济南黑虎泉畔
------------------------------------------------------------------------------
建华同学引见,来新浪论坛转转,据说很好,以前只是路过。希望彼此间不要有什么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