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四川大地震看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3:22:31
    一、灾难性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对这类事件的报道要求  
     灾难性事件毫无疑问就是给人类和整个社会带来重大灾难的事件。这里所说的灾难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灾难,比如这次的四川地震、年初的冰雪灾害还有洪水、火山爆发、台风等等,是由于自然界人类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另外的一种就是社会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灾难性事件,如爆炸等恐怖活动、空难、战争等。无论是哪一类灾难事件发生,它都会给人们带来恐慌的情绪,使人们手足无措,这都源于灾难的意外爆发性。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使人们对于灾难爆发的时间、种类、破坏的强度无法预测,不知何时会突然发生正是灾难的可怕之处。比如这次四川地震达到了8.0级,现有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对这类灾害做出准确的预报,而且波及范围广,全国大部分的省区都有明显的震感。以至于在地震突发之时四川省内震感明显,办公大楼剧烈晃动,地下水管破裂。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写字楼密集的地区,人们也纷纷从高楼里跑出来,更不用说人们知道地震后更是关切的彼此询问。           除了无法预测的突发性,灾难事件一般都会带来强烈的破坏性。灾难之所以称之为灾难,就在于它严重的破坏性。它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害,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当灾难发生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会表现得既集中又极端,具有强烈的冲突性和严重的后果。截至6月3日12时,这次四川地震的遇难人数已经由最初统计的一万多人上升至69107人,另外还有373577人受伤, 18230人失踪。当灾害发生后,我们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了当地建筑物倒塌、道路被阻、人们无家可归的茫然无助的眼神。          重大的灾难性事件尽管发生在一时一地,但由于它的后果严重,危害性大,甚至牵涉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它的影响是广泛的。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性突发事件,它对于社会群体或个人产生的影响也都是巨大的。正是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影响广泛而巨大等原因,灾难性新闻事件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从美国9.11事件到伦敦的地铁爆炸案,从印尼的海啸再到这次四川的地震,都成为了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仅派出强有力的报道队伍发回一线的报道,而且整个媒体系统都处于连续奋战的状态。           二、此次抗震救灾电视新闻报道分析           1、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快速至上           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一片空白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的投入新闻报道成为了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首要关键性问题。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灾难突然发生的时候,“播”是首要,而“播什么”则是在第二位才要解决的问题。           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短短几分钟后,新华社就发布了汶川县发生地震的消息。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发新闻,综合频道还与新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52分钟后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从5月12日15:20起,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特别节目就开始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不间断的播出,其他的节目都暂停播出。到最近,随着抗震救灾告一段落,综合频道的节目已恢复正常的播出状态,新闻频道现在还在继续围绕着相关内容做“四川汶川地震直播特别节目”,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相关消息传递给每一个观众。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人们大都处于混乱之中,很多人此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打开收音机、电视、网络,还有就是去找刊登最新消息的报纸。电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选择较多的媒体,又是一个视听兼备有着很大传播优势的媒体,也是人们较为信任的信息源。因此在这种灾难突发的时刻,电视更能够发挥她重大而独特的作用,为社会传播重大信息,为群众答疑解惑,为灾难涉及到的群众安抚情绪。大众媒介担负着传播信息的社会责任,发挥着信息沟通、通报,引导社会舆论发展方向的社会功能。电视媒体在社会混乱时报道的公开性与透明性,可以为人民澄清事实、解答疑惑,帮助人们了解纷繁复杂的消息,并帮助人们做出如何应对的重要决策。   普利策曾说记者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担负着向社会公众传播最新信息的职责。在灾难性事件突然发生之时,人们往往处于信息匮乏、手足无措的混乱状态。因此在这种灾难突发的时刻,电视更应该发挥她重大而独特的作用。电视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情况会影响到社会整体对事件发展的认识情况,媒体报道的框架也对观众形成自身理解的框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008年初,中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冰雪灾害,电视媒体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注意。几个月后,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又突发8.0级地震,这次抗震救灾的报道对电视等中国媒体的应急反应能力又是一次挑战。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公共政策编辑高嵩在文章中写道:“在中国,这是一次少有的媒体反应快过行政部门的救灾、调查进度的竞赛。”[1]         2、记者深入到灾难中心,做一线记者           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不仅是对媒体反映速度的考验,也是对媒体内从业者,尤其是记者自身的素质、新闻敏感性问题的重大考验。在美国新闻学会9.11事件后编写的《危机报道手册》中就特别提到,当灾难性事件发生时,记者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自觉、快速的赶往电视台,并根据整体调度赶赴现场,整个报道机构内部要形成良好的联络网以把每个记者都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灾难面前,人们都本能的想逃生。但这个时候也是对记者胆识的考验,也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使然。            在9.11事件发生后,有美国记者搭一辆摩托车赶到了离现场非常近的地方。他步行得更近一些,穿够了第一次坍塌造成的令人窒息的尘土,直到他不能再前进被迫停下来的那一秒。他写道,“巨大的低沉的轰鸣声……充满了我们的耳朵,这种感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2]记者要逆着从事件中心逃离的人流,深入到灾难中心去,深入到新闻现场去。这次地震报道中,很多记者就连续几天一直守护在倒塌挖掘的现场进行报道,这是记者的使命,也是体现一个记者的素质、一个媒体新闻报道素质的时候。           地震发生后两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第一批记者开拔灾区,新华社采访小分队徒步赶到汶川县境深入重灾区采访;东方卫视也第一时间派出39名记者奔赴灾区采访报道。刚刚进行过圣火珠峰登顶的报道队伍,由于与四川地理距离上的优势,成为较早赶到地震灾区的报道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自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以来,超过2000名记者深入灾区。可以说,在此次地震抗灾报道中,中国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据中央电视台新闻部门介绍,第一批记者5月12日15时已经在机场等候,随后他们跟随温总理抵达四川,最早接触到了灾区的现场情况。央视部分军事部记者以及时政记者在几小时后,也乘坐军用飞机赶往四川。13日下午,主播张泉灵从拉萨赶到成都,并立即赶往北川报道了当地的情形,“台里的要求是,能靠近多少就靠近多少”。      3、报道的多样性问题       在抗震救灾期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都将原来的报道内容临时做了调整,去掉一些娱乐的内容而改为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比如东方卫视所有节目都为“聚焦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全天大直播配合让路,各地方台也制作了救灾特别节目。央视-索福瑞的报告称,从12日至18日一周时间内,全国各级电视台共播出1397个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有10.15亿观众观看,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和收视之最。          在灾难初期形成的心理空白时期,不间断的消息可以填补人们对最新进展的关注,人们此时在意的是是否有最新的消息播出。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中央电视台在此次不间断的直播报道中都采用了哪些形式、涉及到了那些方面,来分析一下这次的地震报道是否全面,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在地震刚刚发生,央视自己的人员还没有到位的时候,央视采取的第一举动是联络成都、德阳、绵阳、绵竹等当地电视台记者以及湖南、重庆等周边省市的电视台一起报道,力求在最快的时间里能够为观众呈现尽可能多的地方的情况。当自己的记者逐渐抵达灾区的时候,央视采取的是把记者尽可能的派到每个救灾现场、每个救援队伍到达的地方。可以说这次报道中,尽力把记者派到每一个灾难发生的现场,这一点上央视是尽了力的。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前,央视发现报道主题的主动性不够,稍显被动。地震灾区的现场发生了新的情况,央视才会针对这些情况再采取应对的办法,显示出对情况的预想不足,准备不够充分。当然,这也是这次整个抗震救灾中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网友们才针对前方人员的经验不足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紧急建议。我们面对这样突发的重大灾难性事件还显得准备不充分。在这样的社会比较混乱的时刻,媒体只有主动、先行引导舆论,才能够占据有利的地位。          再看演播室中总体调动的内容安排,一般都是当班的主播加上几个地震方面的专业人士。这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是一个很快速的组合方案,连线前方记者的直播报道,再加上专家的适当解释,这两块内容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在地震初期的信息需求。但这种方式并不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几天以后,当吸引人的伤亡人数、灾区情况没有大的变化后,这种方式的单调性就尤其凸显出来。人们发现充斥自己感官的只有现场进展缓慢的救援行动、领导人对灾区的会议讲话的反复播出、各地出现的捐款情况、救援人员部队增援的情况。对于一整天不间断的新闻直播来讲,这些内容还是显得比较单薄的。其实我们可以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的,比如国内外的地震资料情况、相似的救援的故事、国际上对地震的相关研究进展、其他国家地区的防震经验、这一地区地震前后的对比等等。      三、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思考          灾难性事件是具有反常性的破坏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文化或价值观念认知的确定性降低,破坏了社会环境已有的和谐。通过媒体的报道使整个社会、社会中的个人在最快的时间里对灾难性事件的表层信息(即发生了什么事)和深层信息(即为什么发生或有什么样的影响)有明确的认识,进而调整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不确定性和心理的不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价值环境的重新整合。从这个角度出发,自新闻事业诞生以来,突发性灾难事件就一直是报道活动的重点所在。   这次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工作还在进行之中,而且以后我们各级各类媒体还将面临着其他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任务。总结这次灾难性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经验,发现可以改进的问题,对于提高今后类似题材电视新闻的报道工作,可以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实践工作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          1、尽早开始直播是电视抢得时效先机的关键   央视从地震当天就开始采取全天直播的报道方式,一套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其他的节目播出都暂时停止,全天不间断的播出。而且由于地震的长期影响,这样的播出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现在新闻频道每天还有专门的节目围绕着这一主题在不断播出。直播这种报道形式可以实现现场声、像的同步传输,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介形式所独特的长处所在。靠着现场直播这种及时、鲜活的报道形式和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公信力,突发事件发生时电视往往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具有自己的优势。          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消息进行报道,可以有效的缓解社会恐慌,准确权威的信息更可以避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四川汶川周一(5月12日)发生7.8级地震后,中国官方媒体迅速报道有关消息,引人注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台,从新华网、人民网和新浪网等主要新闻网络都在第一时间推出四川地震专题,24小时滚动报道。”[3]国外媒体纷纷对中国媒体这次的迅速反映发表评论,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以往隐瞒或迟缓公布的做法,以期掌握舆论的主动权。[4]          路透社将中国对这次地震灾害的报道处理情况与前一段时间缅甸军政府应对导致10万人死伤的飓风袭击事件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对比。缅甸军政府迟缓、冷漠的反应,对外国援助施以苛刻的条件,并试图隐瞒真实灾情而延误救灾情况与这次地震中中国新闻媒体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次的抗震救灾报道与以往中国国内出现灾难时地报道相比,媒体的表现也更为迅速、透明,使中国逐渐远离了过去掩盖危机的形象。          5月12日15时20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并机进入直播,随后国际频道也进入直播。可以说,央视直播的《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在这次各类媒体的报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立刻成为国际电视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源,据不完全统计,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进行转播或部分使用直播信号。[5]         中国媒体对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有人认为这是多年来所有灾难发生后最快速最广泛的一次,从年初的冻雪到5月的震灾,短短几个月,中国政府无论是反应的灵敏,还是应对的效率,都已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路透社5月14日的评论说,与以往的历次灾难不同,中国政府此次对灾情的信息没有任何隐瞒,并承认最终的死亡数字可能达数万。在灾难发生时,媒体第一时间报道可以有效缓解社会恐慌,媒体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可以避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媒体的动员组织作用可以聚集民心,使抗击灾难的行动更加有力。坦诚的态度,及时地措施,也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进一步的赢得帮助减少损失,因此说尽早开始电视最有竞争力的直播报道就能帮助电视台抢占灾难性事件信息报道的先机。            2、做好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策略的研究是做好此类报道的根本保障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对媒体整体报道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需要媒体在短时间内调动一切人力和报道资源;针对灾难瞬息万变的情况,直播手段是电视媒体的首选,这也是对媒体技术支持水平的检验;同时,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媒体整个组织、调动系统和管理系统保障能力的全面考核,任何一方面的疏忽和纰漏都可能在报道中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在分析这次四川地震具体报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总结此类事件的报道策略,有利于形成更有效的信息传播,使报道更加科学化。比如对于灾难性事件这一类事件整个报道流程如何操作,报道可以依事件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报道工作如何安排,又该有何侧重等。以这次地震事件为出发点,通过对灾难性事件报道本身的分析,提炼出类似的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技巧的选择,制定出相应的报道策略,最终把这些思考上升到理论层面,能够对今后的新闻报道实践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非典后,政府系统、卫生医疗系统都逐步建立健全了重大疫情报告、通报制度,明确各级、各类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协调、指挥工作,力求发生突发情况后,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也需要建立类似的突发事件报道规划。媒体是社会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灾难发生时,需要媒体在最短时间内集中自己手中的人力、时间等一切安排,需要上下协调一致改变原有的工作重心,需要对日常播出计划做出调整。结合这次灾难性事件报道,总结报道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从前方记者到后方指挥人员的责任分工手册,无疑会使今后遇到此类事件报道时媒体的工作更加快速而有序,更加富有成效。这种长远报道策略的制定,也是这次地震报道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对媒体自身的表现进行反思、评价时,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此外,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特别直播节目从5月12日地震当天开始就覆盖了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从早间一直到晚间的节目,这么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关于灾难的报道一直持续了半个月以上的时间。如此长时间、大量的报道方式是否会逐渐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造成收视疲劳,也是这次地震报道留给我们的思考。这也更说明对此类事件报道策略的研究是具有必要性的。           这种报道规划的制定,其目的在于提高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综合的应对能力。其内容涉及方面可以包括各部门的职责和反应机制,报道的题材分类与侧重,报道不同阶段的划分和报道重点设计,报道人员应注意的问题,报道的前后方联系及保障工作等方面。同时,这次地震直播报道内容的单一还提醒我们,媒体应加强自身对于素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运用工作。把自己以往报的德资料和其他媒体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在报道素材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多样化、丰富的内容满足灾难袭来时社会的整体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此次地震报道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长远的课题。  
 (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丽,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1]瞭望东方周刊(2008).外媒对中国态度“回暖”:政府把人的价值凸现出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27/content_8259689_1.htm [2]William L. Winter, Ph.D.(2001). Crisis Journalism—— A Handbook for Media Respons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3]国外媒体对中国四川大地震的报道.(2008).引自http://hi.baidu.com/wish518/blog/item/56649e1f33c84af0e1fe0b15.html [4]汶川地震:中国形象的嬗变信号. (2008).引自http://www.zhuri.cn/wyzhuri/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52 [5]闵大洪(2008).汶川大地震中的中国媒体.http://blog.voc.com.cn/sp1/mindahong/1701434726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