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揭示危机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7:29:58

第一章

次贷危机:解谜次贷缘由,揭示危机真相

谁在笑:次贷危机中也有大赢家(1)

作者:尚晓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华尔街不愧为华尔街,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优秀的金融家已经在避风港中安享盛宴了。在次贷危机事件中,出现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大赢家,作为对冲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人,约翰•保尔森就是其中一位;另一位则是久负盛名的劳尔德•贝兰克梵,他是全球三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公司的现任管家。

    未卜先知的基金经理保尔森    

曾有人说:现代金融是高手之间过招的高智商游戏。此言不虚,金融市场中以投机为主要手段,机遇和风险并存,有人欢乐就有人愁。凡是成功的金融界大亨都具备这一特质:第一是有预见能力,第二是不按套路出牌。索罗斯、巴菲特这样,保尔森也是如此。

    约翰•保尔森何许人也?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履历。    

1978年纽约大学毕业,获得财务专业学士学位;1980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80年-1982年,在波士顿顾问公司担任顾问;1982年-1984年,在OdysseyParters公司任总经理助理职务;1984年-1988年,在贝尔斯登公司担任行政管理总裁;1988年,他成为GrussPartners公司的合伙人;1994年至今,他以共同创建人的身份创立Paulson&Co.INC对冲基金公司,作为这家公司总裁的同时兼任基金经理一职。

   

在纽约皇后区长大的约翰•保尔森,现年已经51岁。他早在2005年就闻到了房市泡沫的气味,因为美国房价大跌,2007年他明智地下注做空楼市,为他管理的基金带来了150亿美元的盈利,为此他自己的年收入也升到了30多亿美元,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为可观的一笔个人收入。不按套路出牌,与“股神”巴菲特和有“破产重组之王”之称的威尔伯•罗斯一样,非常规性思维是保尔森的成功秘诀。

   

因为美国次贷危机促使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跌宕,此时法新社的一则报道称: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已经投身纽约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并出任该公司的投资顾问一职。

   

这位大名鼎鼎的美联储前主席已经任职18年,为什么还要加盟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呢?我们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家对冲基金公司到底以何种魅力吸引了格林斯潘?这家叫纽约保尔森对冲基金的公司与其管理者让人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考华尔街的相关公开信息,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家公司。

   

2007年,在美国次级债违约率与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大幅增加的背景下,保尔森对冲基金在抵押贷款证券投资中盈利丰厚。它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在2007年底就已拥有近300亿美元的资产。此次公司的总裁保尔森先生盛情邀请格林斯潘做投资顾问,主要原因还在于非常看重后者丰富的经验,在帮助公司投资管理团队做出重大决策时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有些市场调查机构认为,格林斯潘主要在影响金融市场的因素方面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团队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根据和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的协议,格林斯潘在加盟该公司后将无权再向别的对冲基金公司提供诸如此类的咨询工作。

   

显而易见,这位和美国财长同姓的约翰•保尔森作为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的总裁,在2007年从美国次贷危机中狂赚了一笔,仅2007年6月底,他就将15亿美元魔术般地变成了280亿美元。《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称:“房地产市场倒台导致产生大批失败者。事到如今,最大的赢家是这位在几年前还很少被人关注的对冲基金公司总裁保尔森先生。”

   

在2006年初,人们在房价绝不会在全美范围内下跌、楼市与住房抵押市场不会有很大麻烦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华尔街众多金融大鳄也持相同的观点。可保尔森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房价不可能只涨不跌,不会有永远的牛市。”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对数目繁多的房屋抵押进行追踪,“债权人越来越难收回贷款”是他深入研究个人贷款情况之后所得出的最终结论。

第一章

次贷危机:解谜次贷缘由,揭示危机真相

谁在笑:次贷危机中也有大赢家(2)

作者:尚晓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工作已近深夜,保尔森仍然留在办公室分析研究各种信息,坚信投资者对房屋抵押市场的风险大大低估了。楼市繁荣时,大部分人对风险视而不见,所以抵押贷款的违约保险价格就压得很低。他在2005年时就坚决表示,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专门创建针对房屋抵押风险的基金。保尔森在当时为新基金筹集资金1.5亿美元,并从2006年7月起创办了第一只信贷机遇基金。他的投资战略是,买入信贷违约掉期,做空房屋抵押贷款债券。作为新金融衍生品的信贷违约掉期,与保险合同相似。债权人将债务风险通过这种合同售出,合同价格即是保费。保尔森的基金买入的是当时被投资者定价很低的信贷违约掉期合同,当次贷违约率升高时,保费就随之上涨,基金也就跟着增值。新开创的信贷机遇基金于2006年年底实现20%的升值。

   

楼市行情在2007年早些时候依旧良好,所以保尔森的基金出现了短期亏损的情况。当时,保尔森为了减轻压力,天天坚持在有纽约“后花园”之称的中央公园跑步5英里,他对妻子说,自己在静待成功的到来。众所周知,在华尔街有经验的人为了减少亏损都会采取全身而退的策略,但亏损却让保尔森更加坚定了意志。2007年2月初,保尔森又出人意料地创建了第二只同类基金项目。

   

有许多楼市行家在美国房地产市场还没变味之前,都曾指天誓日地说,美国的房市从来没有出现过同时变坏的情况,华尔街的投资专家正在忙碌着为把种种不动产重新以债券的方式包装,再以担保债权凭证(CDOs)的形式出售给投资人;担心CDOs太冒风险的人,则可以收购信用违约交换(CreditDefaultSwap,CDS)来避免风险。

   

对于市场上的CDS价格非常低廉这一现象,保尔森感觉敏锐,这源于投资者普遍认为房市不会产生泡沫,由此更让他确信房市投资者太过低估次贷的风险,同时他也决定了要放开手脚去拼搏一番。他坚定地认为,这一生自己还从未目睹过有哪个投资市场让投资者信心膨胀到什么都无所畏惧的程度。

   

与此同时,保尔森还观察到,在评价次贷商品时,信用评估机构的标准过于宽松,怀疑之际,他立刻对市场上各种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了大范围的分析研究,最后结果证明,他的质疑是正确的,众多贷款人的偿还能力不尽人意。

   

果然,不久后“机遇基金”就开始盈利,这时保尔森却听闻贝尔斯登与几家金融同行有购入个人房贷来换次贷债券的想法,他认定此举根本就是在避人耳目并垄断市场,因此他聘任了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已经离职的主席哈维•皮特向外界透露这种做法存在巨大风险。果不其然,贝尔斯登因为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而放弃了收购。

   

一天,一位交易商手持新闻稿跑进保尔森的办公室,消息称,美国第二大次贷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预告季度亏损。此事过后没多久,有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之称的贝尔斯登投资次贷的两只对冲基金也完全垮掉了。在2007年整整一年时间内,保尔森创立的第一只信贷基金就升值高达590%,第二只基金也有350%的升值。截止到2007年底,保尔森的基金所经营的资产就已经达到了280亿美元。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们也亲自来向他讨教,这在对冲基金圈内传为美谈。有“金融大鳄”之称的乔治•索罗斯竟然都以请客吃饭的幌子,千方百计想知道保尔森赌注做空楼市的详情,意图搞清楚他是怎样操纵在几年前还没有的金融工具来盈利的。

   

约翰•保尔森身边的人这样形容他:在房市发横财以前,已有过亿身价的保尔森现今依旧遵循自己原来的生活轨迹。与很多对冲基金经理人不一样的是,他仍像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在曼哈顿的办公室,仍然西装革履,每天下午6点左右离开办公室,坐公交车回到位于东区的家中。在别人因为楼市不景气而万分愁苦的时候,他一直保持低调,以避有幸灾乐祸之嫌。2007年10月份,保尔森向以保护业主和家庭财产为使命的美国房贷研究中心捐款1500万美元,并为一些面临房屋被拍卖的家庭提供法律方面的援助。当华尔街金融从业者深受次贷危机之害而头痛不已时,传奇人物保尔森正在坐收渔利,这位声名鹊起的金融家个人仅在2007年一年就有30亿~40亿美元进账,因此保尔森也成为了华尔街金融历史上年收入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第一章

次贷危机:解谜次贷缘由,揭示危机真相

谁在笑:次贷危机中也有大赢家(3)

作者:尚晓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实际上,保尔森刚开始做空次贷业务时也是深受投资人怀疑的,一度还曾经因贝尔斯登意图操纵市场而被责怪。另外,保尔森为了预防基金的投资战略暴露而被人效仿,还特意用软件将电邮的转寄功能锁住。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保尔森的一位好友事后表示曾用他的投资战略狂赚了一笔,为此双方的关系曾一度陷入僵局。

   

可以说,与众不同的思路是保尔森获得成功的真正法宝。同时,保尔森还认为事事无常,不存在绝对,如果大家叫好声一片,必然有其不同寻常的地方。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基本上每个人都相信房价再坏也不可能全美都同时下跌,并且房贷债券有史以来还从未曾有过问题。回忆当时的状况时,保尔森坦率地说:“房地产市场的热销,必然会造成那些房贷专家当局者迷的局面。而我的秘诀就是不做空房产,并且次级贷款CDOs脱手的时间也不能过早。”

    贝兰克梵坐享渔翁之利    

可以说,现代金融市场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赌场,有人输钱就会有人盈利。当很多金融界人士陷入次贷危机的漩涡时,同时也会有人在开心地数钱,显然这钱和目前发生的次贷危机有关,高盛CEO劳尔德•贝兰克梵就是其中的一位。虽然高盛的各种表现常常让人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但是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既合理又合法的。

   

根据彭博社的消息,次贷危机在让众多竞争者深受其害的同时,高盛宣称已经提前预料到2007年次贷市场的低迷期并大量做空。2007年10月底,高盛首席财务官萨拉•史密斯曾写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信被曝光。从信中大家得知,高盛在2007年的大多数时间里运用衍生工具在抵押贷款市场上维持净空头部位,并因此从抵押贷款市场的熊市中盈利。目前,高盛集团仅公开了它于2007年第三季度在抵押贷款上的空头部位。

    高盛集团向外界公开了它于2007年第三季度在抵押贷款上做空并赚钱后,在2008年2月份又宣布了它在2007年第四季度的获利情况,但对此事拒做任何评论。 

  

2007年9月2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司融资监管部公布了高盛集团第三季度利润高于预先计划的事实,并在当天让高盛提供更多关于它次贷活动的资料。作为回应,高盛称其抵押贷款相关活动占总净收益的比例自2005财年至2007财年,前三季度一直维持在3%以内。同期高盛在次贷市场的风险敞口仅仅占总资产的2%。高盛集团在次贷ABX指数上做空,并以信用违约交换对它所持有的债券进行套期保值。

   

在报告中,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简•哈祖斯声明,凭借以前的经验,主要抵押贷款机构的次贷业务相关亏损估计会达到4000亿美元。这其中首要责任应归为银行、对冲基金等杠杆投资人员,他们通常利用非常有限的自有资金,依靠信贷放大资本实力来投资。

   

因为次级债投资亏损而出现大规模资产减记后,杠杆投资者往往会减少放贷数量。简•哈祖斯说:“假如在4000亿美元的亏损中,杠杆投资人担负2000亿美元,那么估计他们将被逼削减放贷额度2万亿美元,这样对美国宏观经济将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简•哈祖斯还指出,假如以上情况持续一年,美国经济就会出现明显的衰败,若持续2至4年的话,经济就会长期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    

高盛集团董事长兼CEO劳尔德•贝兰克梵于2007年凭着自己的优异表现,在高盛拿到了高达6790万美元的年收入,从而成为最牛气的打工者。    

根据高盛公司在2007年12月末提交的监管资料得知,贝兰克梵赢得了包括268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4110万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分红在内的红利。据薪金网络公司高级副总裁比尔•科尔曼称,这堪称历史上数额最可观的高管红利。

   

由于2007年次贷危机的原因,高盛公司的股价上涨只有5%,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可是与华尔街业内人士相比已经是很出色的成绩了:美林、摩根士丹利、贝尔斯登以及花旗公司股价下跌幅度都可谓是惨不忍睹。

    由《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全世界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排行榜显示,劳尔德•贝兰克梵的名字在苹果集团的乔布斯与新闻集团的默多克之后,位列第三。   

 贝兰克梵是怎样成为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幸运儿的呢?    

无论对于贝兰克梵还是高盛公司,2007年都是伟大的一年。贝兰克梵在2007年11月份的一次会议上,把自己成功的秘诀概括为:按部就班很重要,尤其是当事情十分顺利时。

第一章

次贷危机:解谜次贷缘由,揭示危机真相

谁在笑:次贷危机中也有大赢家(4)

作者:尚晓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因为成功逃过“次级债劫难”,高盛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有人研究它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有许多人提出批评。比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本•施泰因就针对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扬•哈祖斯,在2007年11月宣告,次级债风波将导致金融机构削减贷款额度达2万亿美元的说法,根本是耸人听闻,实际是要制造大家的恐惧心理从而提升高盛的身价。连现任美国财长、高盛前总裁保尔森先生在内也被人们指责存在内线交易的嫌疑,众议院银行委员会已声明将立即调查此事。

   

据专业人士分析,高盛的确打破了华尔街的游戏规则,操纵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譬如大型投资银行主要业务包括顾问、证券和投资三大类,然而为了避免利益互相冲突,这三大类业务运作均是界限分明;惟独高盛集团积极主动地进行“业务合作”,不但在客户投资标的上给予充分建议,贷款业务也一手垄断,就连高盛旗下的私募基金也对此标的同时进行投资业务。

   

许多华尔街投行深陷美国次贷危机的漩涡,高盛怎样才能不受影响?贝兰克梵非常清楚:面对市场的冲击,金融机构的应遵循羊群效应。这种行为,深受繁杂但有局限的风险管理模型的驱动。遵从这些模型,个体机构和别的市场参与者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互动。

   

独特的文化被贝兰克梵归纳为高盛成功的主要因素。直到前不久,高盛集团还一直保持合伙制,这种制度是人们创建的最完善的风险抑制机制之一。按合伙制的要求,公司需要对共同利益进行严格的互相监督。虽然高盛公司已经上市,但这种文化完好地被延续下来了。

    

贝兰克梵解释道,集团不但要坚持市价结算原则,而且要特别重视并保证常常就风险问题和高管层进行交流,对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给予更多关注,向“企业集团领导应就影响整个企业的风险做出独立决策”的传统理念挑战。

    最关键之处表现在,高盛把与业务经营人员同样的地位、名誉与收益,赋予参与了控制职能的员工。高盛把人力资本在业务运作与风险控制两者之间不断反复调换。    

这里不妨将高盛和另外任意一家大型银行进行对比。风险管理在那些大型银行里,经常被视为单纯的合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交易人员轮换职位不够频繁,即使银行的收益会因岗位员工的稳定而不断提升,可是职员的冒险终有可能会带来惨痛的亏损。

   

实际上贝兰克梵心里有数,这和董事会结构有关。在美国的管理模式中,董事长与CEO这两个职位密不可分,而董事会是由非执行董事组成,他们往往缺乏风险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非执行董事在最近一轮信贷周期中,同意整个金融业体系的风险大幅度提升。他们还批准了CEO的薪酬待遇,其中包含失败奖励在内,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形鼓励了风险的提升。

   

曾是花旗公司前高管的皮特•哈恩是伦敦卡斯商学院的一名教师。他认为,银行的董事会往往类似退休人员俱乐部。他的看法不无道理。在2007年年底,除CEO斯坦•奥尼尔外,美林的12名董事中年龄在60岁以下的只有3位。虽然美林的董事会组成人员较为有名,但是他们全都缺乏银行业与风险方面系统的专业知识。

   

相对而言,高盛集团的董事会除了贝兰克梵之外,还有其他两位执行董事,及高盛前高级合伙人斯蒂芬•弗里德曼。所以,高盛董事会形成了一个对风险规则特别关注的核心团队。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行长杰拉德•科里根也是高盛的董事会组成人员,他被称为是金融风险方面的行家。

   

2007年年底,高盛董事长兼CEO劳尔德•贝兰克梵依据公司确定的年度奖金计划,将获得最大份额,这意味着他在2007年的酬劳提升了30%,高达7000万美元。正是由于贝兰克梵的英明领导,高盛在2007年度顺利地采取对冲战略抵消了与次级按揭贷款相关证券的亏损,才安然度过这场次贷风波,在危机到来时高盛的状况相对其他华尔街同行来说要好得多,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大发横财。

   

在次贷危机中,除去约翰•保尔森和劳尔德•贝兰克梵外,大获其利的人还大有人在。比如美国加州一家名为“LahdeCapital”的对冲基金,就通过大举做空的美国次级住房贷款,获得了1000%的惊人年收益率,成为有史以来全球表现最佳的基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