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刘郎今又现?香港学者激辩“新调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1:25:51
前度刘郎今又现?香港学者激辩“新调控”
 
 
梁红认为,此轮“新政”背景与风险和2003-2004年的“经济过热”时期极其相似,根本原因均源自于对人民币的低估。
马骏预测,其他行业的调控也会相继出台。房地产方面,应该从需求入手,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提高首付比率。
H股回调征兆
4月24日,发改委公布水泥、焦化和铁合金三个行业的结构调整目标,正式揭开今年中国宏观调控“新政”序幕。
反应最快的永远是市场力量。事实上,早在发改委公布新政之前,香港投资者就已经有所反应。有关行业H股也急挫下滑。
“建行和交行已经连续多日回调,跌回年初的水平,这其中当然也有获利回吐因素,但是从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和信贷增长,大家普遍预测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到来。”一位私募基金经理26日说,“我觉得近期中国银行股还是会有压力。”
不过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则认为,宏调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有限。早在国家发改委行动之前,李在4月20日就已预测,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采取措施抑制过度扩张的贷款增长。“但这对H股市场只会造成短暂的冲击。”她说。
“从历史上看,每次宏观调整出台,资本市场都会有所反应。”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资本市场上,宏观调控会引发一些公司股价下调。“短期的调整可能过度,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市场会根据调控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来判断公司的价值。”
“影响最大的是建材行业,如钢材、铝业、水泥、房地产等。”马骏说,“近期这些公司股票价格跌幅较大。而银行方面,主要的担心来自贷款的增速。”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经济研究分析师吴向红则认为,与前一次相比,这次宏观调控的力度并不大。“房地产主要的问题还是资金过多,其根源是人民币汇率以及资本项目控制的问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十一五计划比较重视内部需求,这不会让房地产市场下跌,所以我们仍看好房地产。”她说。
“新政”根源之辩
与2004年宏观调控相比,“新政”的出台,也引来颇多对比与解读。
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4月25日的研究报告中认为,此轮“新政”背景与风险和2003-2004年的“经济过热”时期极其相似,而根本原因均源自于对人民币的低估。“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挑战一直不变:就是政府是否愿意通过升值人民币放缓外部需求,以进一步诱发内部需求,同时避免通胀的压力。”
梁说,今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强劲增长,达到10.2%的水平,贷款也是一路高攀,已经引发投资者的警惕。
她认为,2004年时,中国的宏观调控造成了内需受压、出口激增。而这一次,她基本上看好宏观调控的前景。其理由有三:首先,中国政府经过前一轮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能力更加自信;其次,在经历前一轮的外部需求过度增长后,中国政府认识到,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将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这一次会尽力保证内需的增长。“这与前一次的宏观调控将完全不一样。”她说。
一些具体措施会更市场化,是梁看好这轮宏观调控的第三个原因。“中国已经实施了汇率改革,有更大的空间来运用资金的价格(如利率和外汇等)。”她说。
梁红预计,中国政府将在第二季度通过利率和汇率手段收紧融资条件,同时,中央政府会进一步要求银行和地方政府收缩信贷规模。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过度流动性没有被抹干。”
对于宏观调控原因,马骏的理解与前述二位并不完全一致。
“从政策出台根源上看,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两项贡献近70%的经济增长,虽然政府公布的数字是10.2%,但是我们内部通过测算,应该是在13%左右,明显太快。而且,经济增长的结构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使得经济增长是依赖不稳定的增长源,这是需要政策调整的原因。”
马进一步表示,“中国第一季度投资增长是27.7%。我们算过,如果保持每年2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整个经济里就全部都是投资,没有消费了。如此持续下去,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巨大风险,包括利润率下跌,产能过剩,以及银行坏账的大量增加等。这些都是宏调的原因。”
调整目标如何算出来?
马骏预测,其他行业的调控也会相继出台。短期内,政策的出台会减少投资的增长速度,对钢铁水泥等建材的需求会放缓,从而使其价格受到一定的压力,但是长期来说却是个好事,这些行业的能力增长受到政策的限制,可以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
“从银行来说,长期的效果会是正面的,可以协助经济平稳地着陆。如果投资继续按27%的增长,如果因为微观机制使经济突然停滞,对银行打击就太大了。宏调应该创造一个银行软着陆的环境,避免其不良贷款幅度过快上升。”
而宏观调控对于房地产的影响,马骏认为应该从需求入手解决问题,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提高首付比率。“目前房地产过热的症结不是在于供求过多,而是需求过多,而这种需求是由于一些金融和货币政策导致的,比如:利率还是不够高,首付条件仍较宽松,在这种条件下,对房子的需求,特别是对第二套(投资)用房的需求仍很大。”
他建议,在供给方面,要谨慎处理。土地政策方面应该有所调控,但是整体方面应该是结构性调整,而不是总量性的调控,否则可能会引起更多的通货膨胀。从结构方面讲,应该保证低端经济用房的土地供应,但是控制高端用房的土地供应,除此之外,浪费大的项目应该得到更严格的控制。
陶冬则坚持应该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操作。“中国许多行业已经出现了投资过剩,但这只是发展的问题,例如钢铁,当前可能过剩,但是过几年不会过剩,应该由企业作出判断,而不是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打压。”
“这三个行业的结构调整目标,我不知道有关部门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不让市场来决定呢?与其让政府扮演上帝的手,倒不如让市场来决定。”他相信新一轮的宏观政策会陆续出台,且主要针对信贷和房地产。
对于梁女士所称,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根源,陶冬表示,内部流动性和外部流动性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更主要的是内地流动性。“流入中国的热钱就算有1000亿美元,的确是个大数目,但是和中国整体的内部流动性相比,仍是很小的数字。如果说政府过分地关注于人民币汇率,使金融政策受到严重的掣肘,游资问题没有办法正确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