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能力建设的机遇和使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1:28:01

',1)">
2005年9月2日星期五
□网站首页 | □图书查询 | □营销中心 | □网上书店 | □职业杂志 | □关于我们出版社简介 |企业文化 |领导团队(社级) |领导团队(历任) |领导团队(部室) |组织机构 |队伍建设 |经营状况 |近期获奖出版物
□教材教法 | □信息导读 | □政策法规 | □主题论坛 | □下载天地 | □收藏本站
职业培训
中国职业能力建设的机遇和使命
——访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陈宇
2004-07-23
陈宇,现任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兼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参与政府有关政策设计和实施,著有《劳动经济学原理》、《现代工资理论与管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分析》、《劳动科学体系通论》和《走向世界技能强国》等著作,主编有《当代劳动科学丛书》,发表过论文讲话研究报告逾百篇;主持或参与主持过多项国家级、部委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其他奖项;其中,与宋晓梧、张小建共同撰写的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主报告曾荣获我国经济科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其 工作成果以理论高度和可操作性的结合受到学术界与实际部门的重视,并由于“为发展我国劳动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编者按: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之际,《中国劳动》记者晔洁采访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和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陈宇教授。他指出,这次会议从指导思想上扭转了我国教育脱离就业、脱离生产、脱离技能人才培养的偏向;为国家最紧缺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政策和规划。尽管职业教育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职业能力建设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它将在本世纪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经济起飞中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记者: 最近,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令人强烈感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陈宇: 正是这样。去年十二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把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并列,成为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抓住机遇,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认识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开拓新局面[1]。现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欣欣向荣、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全面回升,技工学校学生爆满。春草生、腊鼓鸣,中国技能人才培养又迎来了一个万物复苏的早春天气。
记者: 仅在几年前,我国职业教育陷入最底谷。那时面对高校扩招、高中扩招,职业学校大滑坡的局面,人们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那时你说:这是黎明前的暗夜,新生前的阵痛。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后,当市场这只无情的、看不见的手来教训我们时,当大学热过去了,大学生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寻求职业技能训练时,我们将为守住了职业教育培训的阵地而骄傲自豪[2]。
陈宇 :个人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对于轻视生产服务人员,鄙薄技术技能人才,压制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潮流和社会心态无能为力。但是生产力有其自身运动的规律。面对中国传统教育,我常有一种欲哭无泪、欲语还休的心情。带着千年科举制度沉重背影的这种教育非常僵化封闭,它以最专制的形式、最繁锁的方法、最冗余的内容、最沉重的代价和最昂贵的成本,最后只能培养出少数有极大承受能力、能应对这种灌输训戒式教育的幸存人才。……(多数孩子被淘汰、被毁掉,心态失衡、前途渺茫。无数仁人志士痛心疾首、泣血呼叫:救救孩子,救救人才,救救国家的未来。然而,撼山易,撼传统教育制度难。……)
记者: 多年来人们对教育制度有过许多尖锐批评,不过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也许这种教育制度还是现实中我们教育孩子、国家培养人才的无奈唯一选择。
陈宇 :中国教育一直被搞得玄机道道、奥妙重重,如你所说,似乎这个国家别无选择。问题的实质是, 这种教育违背了所有教子育人的科学规律。 如果孩子真的必须这样教育,那我们也就认了。其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全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都是以尊重赞许鼓舞激励为主,因人而宜,有教无类,激发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自主性和创造力。如果人才真的必须这样培养,那我们也认了。我们头悬梁、锥刺股,受尽折磨在所不惜,只要真能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恢复高考整整 25 年了,只要追踪一下那些全国高考状元的从业轨迹,只要追踪一下那些少年班神童们的职业生涯。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姣姣者,职场表现无不平平,这种教育把人的大部分创造精神摧残殆尽,根本培养不出栋梁之才。世界第一流创造性人才和创造性成果还是云集在人家那里。退一万步说,即或这种教育真能培养出少数精英,面对大批被淘汰者的困难处境,面对就业的严重结构性失衡,在一个倡导促进一切人健康发展、体面劳动的现代社会中,还能认为这种教育是可取的吗?
记者: 我们最后只有寄希望于市场和生产力的作用?
陈宇 :正是这样。 市场无形而有力,生产力沉默而强大。 最后能够站出来挑战这种封闭僵化的教育的力量,只能是它们。我只是没想到挑战来得这么快。不过也差不多了,现在整个国家已闹到几乎无人可用的地步。经济大发展不但遇上了电荒、油荒、煤荒、地荒、水荒 …… ,最严重的是人荒。一个国家竟举国找不到技术工人、技能人才。国无可用之技,厂无可用之工。我上周去广州和深圳,这个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现在不但招不到高级技工,连招一般技工都很困难。同样,北京一家合资企业需要几百技术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竟只招到三个,还是准合格。老外们最后决定自己办个学校从头培养工人。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教育大发展的辛辣讽刺吗?
记者 :这就是生产力起作用的方式吗?
陈宇 :正是这样。人们的多年努力,终于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了一块希望的石头;人们的多年诉求,终于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就是市场、就是生产力。市场和生产力总是用惩罚之剑来表示它们的意见。市场和生产力开始发言了。它们一说话,太行山、王屋山的巨大石块就动摇了。长期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自我循环、自我服务的教育,遭遇到了真正的挑战。它不得不进行改革,它不能不改变方向。最近我碰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院长,我问他,从 1999 年开始高校扩招,学生成百万的增长,为什么到了 2004 年工厂招不到技工了?他说,你还不明白吗?我们这个教育的任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不劳动者。这位院长是我的老朋友,可能和我调侃,但玩笑中不无发人深省的道理。
记者 :恕我直言,这里 是否有些偏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因袭的历史包袱非常沉重。不能把这些全归错于教育部门。
陈宇: 教育承担着传承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任,而文化本身就有需要继承和需要扬弃的不同部分。历史包袱的沉重必然导致教育改革的艰难。尽管教育界历来不乏敏锐坚决的改革之士,但教育似乎只能成为整个社会改革最后的攻坚堡垒。这也是其地位使然。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 不能把一切全归错于教育部门。 在引导大家争当劳心者方面,我们过去的唯学历、唯文凭、唯资格的组织人事干部劳动政策,不就是一个最强大的指挥棒吗?我还要补充一句, 教育部门正努力举旗走在改革的最前列。 比如,这次会议明确规定,中、高等职业教育都要以培养技能和高技能人才为自己的方向。在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要占一半以上比例。今后不再批准任何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也不再批准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应当说,教育部门为巩固和稳定培养技能和高技能人才的阵地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这些努力特别需要组织人事干部劳动政策的鼎力支持。如果没有与之相呼应的技能和高技能人才政策,教育部门单方面的工作很难真正奏效。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国务院决定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教育部门形单影只的奋斗局面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这次会议上,包括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在内的中央七个部委办[3]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就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有可能成为整个中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成为未来新型教育的序曲和前奏。而整个教育的改革及其成功,则将成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最大的希望、保证和支柱。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国务院决定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教育部门形单影只的奋斗局面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这次会议上,包括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在内的中央七个部委办[3]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就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有可能成为整个中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成为未来新型教育的序曲和前奏。而整个教育的改革及其成功,则将成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最大的希望、保证和支柱。
记者 :未来的新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陈宇 :能力导向取代应试导向。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培养人的 就业能力、工作能力 和 职业转换能力 为主题。只有畸型的、病态的科举式教育才以培养人的应试能力,培养活的考试机器为主题。考试机器到了生产现场毫无用处,应试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一钱不值。
记者 :请具体解释一下三种能力分类。
陈宇 :从就业出发对人的能力进行的分类,概括了人的三种就业状态下对能力的需要,锁定了三类需要职业教育培训的目标人群。就业能力主要针对新生劳动力,解决初次就业问题;工作能力主要针对在职职工,解决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问题;职业转换能力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当然也包括企业内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解决劳动者适应职业转化和产业变革问题[4]。根据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特征和要求,我们将按照能力的三个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取得最大效果。
记者 :什么又是能力的三个不同层次?
陈宇 :人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特定能力,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
特定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上的能力。它们数量很大,但适用范围很窄。特定能力主要体现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 1838 个职业中。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培养人的这种职业特定能力上。相对说来,特定能力是一个窄口径范围。
通用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者相近工作领域的,存在一定共性的能力。它们的数量尽管少于特定能力,但适用范围却要宽得多。为了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现在,针对新生劳动力的职业教育,越来越把自己的视线放到了这个相对宽口径的范围中。许多国家确定的 300 个左右的国家职业教育科目,通常也在这个相对宽口径的范围中。
核心能力是存在于一切职业中,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正像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在其最深层次上仅由原子和电子等少数几种基本粒子组成一样,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能力,在最深层次上也仅是由几种核心能力构成的。特定能力好比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则是海面下的冰山主体。相对于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往往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对人的 影响和意义更为深远。
根据劳动保障部组织制定的标准,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显然,在能力培养中,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层面的能力作为重点。但是,由于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往往 为人提供更广泛的终身从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因此 在职业学校教育,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中,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特定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上的能力。它们数量很大,但适用范围很窄。特定能力主要体现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 1838 个职业中。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培养人的这种职业特定能力上。相对说来,特定能力是一个窄口径范围。
通用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者相近工作领域的,存在一定共性的能力。它们的数量尽管少于特定能力,但适用范围却要宽得多。为了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现在,针对新生劳动力的职业教育,越来越把自己的视线放到了这个相对宽口径的范围中。许多国家确定的 300 个左右的国家职业教育科目,通常也在这个相对宽口径的范围中。
核心能力是存在于一切职业中,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正像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在其最深层次上仅由原子和电子等少数几种基本粒子组成一样,人类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能力,在最深层次上也仅是由几种核心能力构成的。特定能力好比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则是海面下的冰山主体。相对于特定能力和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往往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技能,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对人的 影响和意义更为深远。
根据劳动保障部组织制定的标准,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显然,在能力培养中,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灵活地选择不同层面的能力作为重点。但是,由于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往往 为人提供更广泛的终身从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 因此 在职业学校教育,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中,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记者 :除了能力分类分层和标准制定外,在职业学校在教学活动改革方面,是不是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陈宇 :和能力分类分层的标准相呼应,一个 能力本位 的教学改革活动正在许多试点职业学校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过去若干年中,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被迫担负起传统教育淘汰者、落榜者的收容队、安置所的职责。它们在实践中为国家培养、挽救了一大批被旧教育体制抛弃的人才。我国新一代先进工人代表徐虎、李斌和许振超等,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大都经历过技校、工人技师班和其他形式的职业培训班的培养。但现在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自觉担当起旧教育制度的挑战者、新教育体系的开创者角色 。
记者:据我所知,许多学校取消了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至今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以分数评判衡量学生的旧规则。
陈宇 :远不仅如此,在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活动中,老师不再是知识垄断者和单向传授者,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主持人;而学生将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自觉控制者,成为自身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者。学习从沉重的负担、可怕的苦役转变成为受鼓舞、受激励,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最有兴趣的事情。凡是参与了这些实验的学校,参与了这些实验的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和个人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变化。学校不再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培养真正具有能够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的人。其实,只要教育的标准、学校的尺度和教师的观念一变,一切都会变。顺便再说一下我前面提到的北京那所老外们办的职业技术学院。我最近专门去访问了这所学校。特别令我惊讶地是,它竟然招收了一批我们职业中学淘汰出来的所谓“差生”,并且只用短短半年就把他们培养成了优秀工人。那个外籍校长用不容置疑地口气说,他们全都是好孩子。
记者 :听到这样的故事,真让人百感交集。看来你对能力导向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寄于很大的期望?
陈宇 :确实是这样,能力之风刚刚起于青萍之末。但是,它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像混沌学说揭示的蝴蝶效应那样,南美雨林里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将在三周后改变北美的一场龙卷风的走向。同样,在职业学校里的进行的能力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改革,不但将为我国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开辟新路,最终还可能改变整个教育体系中挑战应试教育的能力旋风的走向。
记者: 在国家职业能力建设上,劳动保障部门将发挥什么作用?
陈宇:教育部门培养人,劳动部门使用人。在职业能力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是亲密的战略伙伴。劳动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用人标准,引导就业培训,推行资格认证,验收和使用合格人才。同时,继续搞好所管理的职业培训机构,作好示范引导和骨干培养工作,和教育部门以及国务院其他兄弟部门一起,解决好国家紧缺人才的供给。
记者: 劳动保障部门的任务和职能有了变化吗?
陈宇: 可以说,即有变化,又没变化。建国 50 多年来,劳动部门通过促进学徒制和举办技工学校,为我国工人队伍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教育部门始终把自己的重点放在所谓干部培养上。连中等职业教育都被划分为技校培养工人,中专培养干部。但是,随着教育在民众中的普及,随着生产对工人素质要求的提高,作为社会劳动力主体的工人,上升成为技能人才;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则必须把自己的方向调整到技能人才培养上来。这是教育部门的方向性变化,也是我国后备技能人才培养战略格局的变化。曾经由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的后备工人即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大部要由教育部门承担起来。这个变化已经开始了。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每年招生近 1000 万人,其中技校只占近 100 万。我们欢迎这种变化。因为它将大大加强我国后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力量。
但是,劳动保障部门作为用人方的代表,在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建设方面承担的重大责任,并没有变化。技能人才队伍只有通过培养和使用两个环节的配合,才能真正造就成功。在整个育人育才活动中,劳动保障部门要努力为全社会打造职业能力建设的公共平台,担当好标准制定者,过程引领者、产品检验者、成果接收者的角色。以保证技能人才的道德、知识和技能能够与时俱进地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符合建设技能强国战略的需要。
但是,劳动保障部门作为用人方的代表,在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建设方面承担的重大责任,并没有变化。技能人才队伍只有通过培养和使用两个环节的配合,才能真正造就成功。在整个育人育才活动中,劳动保障部门要努力为全社会打造职业能力建设的公共平台,担当好标准制定者,过程引领者、产品检验者、成果接收者的角色。以保证技能人才的道德、知识和技能能够与时俱进地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符合建设技能强国战略的需要。
记者: 相信我们劳动保障部门在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能够担负起自己新的光荣使命。谢谢你接受本刊采访。
[1]国务委员 陈至立 2004 年 6 月 17 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4 年 6 月 20 日   第二版
[2]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第 5 页,长城出版社, 2001 年
[3]即: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这七个单位也是 国务院成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
[4]参见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全国职业培训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2004 年 6 月 19 日)。
作者注:限于篇幅等原因,本文在发表时删节了部分文字,现原文照录于此,并放在括号中。
[2]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第 5 页,长城出版社, 2001 年
[3]即: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这七个单位也是 国务院成立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
[4]参见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全国职业培训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2004 年 6 月 19 日)。
作者注:限于篇幅等原因,本文在发表时删节了部分文字,现原文照录于此,并放在括号中。
稿件来源: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相关评论发表评论发送新闻打印新闻上一条下一条关闭
分类查询
标题 副标题 作者 内容简介 关键字
全部 本社动态 出版人语 地方资讯 海外动态 焦点关注 就业指导 热点聚焦 特别推荐 推荐信息 新书预告 信息窗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相关链接 职业培训 专题新闻 资格考试
  网上调查
您认为我社教材类图书尚需改进的方面是
内容章节安排
封面装帧设计
立体化开发
修订或更新周期

版权所有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主办单位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社长办公室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号
邮  编 100029 电话 010-64929196
E-mailinfo@class.com.c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