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强敌环伺下的重工之路刷盘子还是读书节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7:29:14
强敌环伺下的重工之路
毛泽东时代:强敌环伺下的重工之路
无论旧中国遗留的基础多么差,抱怨终归没有半点用处,新的共产党政权必须在这个破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不过,在20世纪50年代,其实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共产党人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促使他们走上建设独立工业体系之路的原因来自内外多个方面。
敌国强大的军事威胁
从大国的长期战略来看,只有建立一个强大、完整、通用化的重工业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配合的社会体制,才有可能为一支现代军队提供装备和人力。新政权的领导人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一直和优势装备的敌人作战,对重工业——军工水平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谓刻骨铭心,一旦掌握政权,自然倾向于发展重工业。
客观条件的压力
自清朝以来,中国一直不能解决人口过剩、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到了1949年,土地开垦和前工业时代的单产都已经接近极限,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无法通过卖资源、粗放经营耕地等方式提高人均生活水平。从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等现象看来,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马尔萨斯式的动荡时期。正如1949年艾奇逊指出的:“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土地受到了不堪负重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当时的中国如果不能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世界上,无论是援助还是贸易都无法解决中国人未来的吃饭问题。
领导人的直觉
在20世纪50年代初,没有什么清晰的理论给新中国的领导人指出工业化的道路(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一样)。当然,马克思主义提倡计划经济,但形成于一个世纪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能从技术层面将工业革命之后的经济规律阐述清楚,更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即便是已经实现了初步工业化的苏联人,也没有理性、量化地认识到自己现存体制的优点和缺点,还在半盲目地用试错法摸索经济规律。同时,新中国的领导人大多数出身农民或旧官僚,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力量只有很模糊的间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高层领导居然选择了基本正确的工业化路线,高效率地利用了仅有的少数既有资源和援助物资,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就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使残破不堪的国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脱颖而出,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原因外,我们也许可以将最终动机归结为领导人的直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高层自20年代以来经历了无数次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与内外敌友周旋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旦接手国家政权,虽然事出仓促,在细节上不免出错,但当他们面对不熟悉的工业时代时,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却出奇地准确。
苏联、中国和日本尝试了在西方重工业体系处于垄断地位时,如何建立民族重工业体系。苏联的问题在于:重工业体系发达后,没有及时放开下游产业,尤其是没有通过贸易让其他国家为本国提供消费品。没有使潜在的能力充分转化为现实的消费水平,导致后来彻底否定自己的工业革命。中国在重工业体系还没有完全扩张的情况下就全面开放了市场,使民族重工业体系在全球自由贸易中处于劣势。而日本人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重工沉没日本沉没”。于是,三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