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资3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0:24:54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08-09-30)
利用外资30年的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为经典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文/赵晋平
近5年来,中国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三四万个左右,年均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远超改革开放最初5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仅300多个总金额不到6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达835亿美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金额,相当于1983年水平的91倍。
截止到2008年7月底,我国已累计批准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3.4万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8204亿美元。作为国际资本流入最为活跃的东道国之一,中国年度FDI流入规模居世界前列,已连续15年保持发展中国家第一的位置。
经历了30年的发展,进入中国的外资具有来源广泛、企业数量多、投资领域覆盖面宽、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地区分布集中等特点。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引资三十年成绩斐然
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资金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利用外资减缓了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工业项目占70%以上的份额,外商工业企业的大规模进入明显加快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
外资企业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税收来源之一。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占全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8.9%;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0.2%;金额也上升到1951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25倍。
利用外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年均递增72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若将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外资企业有关的配套加工、服务等活动的劳务人员计算在内,利用外资大约解决了2600万人的就业。
利用外资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进入我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通过扩大投资对这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资企业进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1986年,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只有29.9亿美元,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0%,2007年增加到12549.3亿美元,比重升至57.7%。其中外资企业出口额比重由5.8%提高到57.1%。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机电产品出口的74%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
外资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开放及其特殊的经济、地缘、人才优势,使其首先成为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最大受益地区。地区之间利用外资差距已成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差距,甚至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明显。从我国利用投资中发达国家占1/4以上、独资企业比重持续上升等因素来看,可以说明进入我国的外资技术含量正在不断提高。
利用外资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入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涉外经济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全面对接。外资投资本身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通过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利用外资加深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内在联系。国际直接投资是各种要素跨境整合的产物,不但创造了产业相互融合、对接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且伴随着大量的文化、人员的往来和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层关系和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文化氛围。
引资之“伤”不容回避
随着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用外资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并有所积累。一是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现实状况与以市场换技术的期望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是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饥渴症助长了部分外资企业的不良行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社会矛盾等突出问题。
三是外商投资的“东重西轻”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努力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四是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涉及农业新技术应用开发、农业产业化和生产型服务业等国内亟待发展领域的投资十分有限;即使在制造业领域,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有利于延伸国内产业链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五是跨国公司的大型并购项目明显增加,其中一些以吞并竞争对手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增加了市场垄断的风险,如何妥善解决并购后的品牌保护、人员安置和社区相关者的利益问题等仍然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
六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进程总体放慢、比重下降,更多吸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难度加大。
转型势在必行
首先应认识到,资金充裕不能成为排斥外商投资的理由。
未来一段时间,由于基数较大和国际竞争激烈等原因,中国利用外资的增速不会很快,但还会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国际国内经验表明,跨国公司依托于自身的先进技术、管理知识和国际营销经验的直接投资能够给东道国带来更多收益和更高效率。这正是中国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结构调整目标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制造、服务环节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以FDI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因此,吸收外资并不单纯是吸收资金,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各种优势要素或资源的有效资本。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就是要通过吸收外资更多地吸收全球各种优势资源和要素。
其次,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吸收的外资并不算多。
我国引资的总规模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但按国际平均水平来看,中国吸收FDI的规模并不算大。联合国贸发会的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单位GDP的FDI流入存量仅为11.1%,低于全球24.8%和发展中国家28.7%的平均水平。从国别比较来看,中国的单位GDP的FDI存量低于多数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仅高于日本,在发展中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和韩国。因此,按照国际经验,中国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仍存较大的空间。
第三,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是一项长期的政策。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资本要素的投入和积累在相当长的时期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将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竞相实行鼓励性政策。即使是发达国家都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扩大吸收外国投资的规模,尚未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更没有理由排斥外资。实际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最主要的方式,对于中国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转变发展方式是利用外资今后面临的长期任务。
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未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此外,中国还需更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