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多管齐下 调控湿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0:20:50

 

大棚多管齐下 调控湿度

 

今天咱们来说说温室里的湿度控制问题。这温室里的湿度如果控制不好,病虫害就容易滋生,作物也就长不好了。

    很多植物病原菌在潮湿的环境里都会大量繁殖,像灰霉病,煤污病等病害,在湿度很大的温室里,都特别容易发生甚至爆发,引起作物大面积减产。

    防治温室病害,打药历来是主要措施之一,可是,如果您种的是有机菜,就不能用这招了。

    山东青岛的贾友敦、栾方先和陈永清三个人经营的这片温室,种的就是有机蔬菜。这有机蔬菜在生产中,是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的,所以,普通温室用来防治蔬菜病害的化学药剂,在这儿都不能打。

    青岛普瑞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贾友敦董事长:实际上国际上对于有机农产品是有严格标准的,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让它严格按照有机标准来执行,最终结果才能完成这个食品安全。

    既要严格遵守有机标准不打药,又不能让温室病害影响作物的生长,怎么办呢?仨人一合计,还是得从预防入手。

    青岛普瑞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栾方先总经理:在生产过程当中,我们加强病虫害管理关键是以防为主,有效地大大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仨人商量出了这个以防为主的思路,希望通过调节好温室内的湿度,来预防和减少温室病害的发生。不过,这温室的湿度控制是很复杂的,具体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他们请来了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支招,专家说,要控制好温室的湿度,主要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件事,适时收放草帘子

    这草帘子就好比是温室的一件大棉袄,主要作用是保温,上午卷起来,靠阳光照射来增加温室里的热量,下午再放下,把热量尽量留在温室里。不过这草帘子跟湿度的关系也很密切,如果收放的时间没掌握好,温室里就会起雾

    青岛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杨延杰副教授:一般温度要求揭开以后在棚内不会形成起雾的现象,或者在很短的时间可以但是不能长期造成起雾。

    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漂浮在空中,这就是雾。这雾气沼沼、朦朦胧胧的,看上去挺好看的,可是,雾一多了,温室里的病害就容易滋生。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郑长英教授:温湿度的调控对病害的抑制作用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旦湿度大了以后,病害非常的严重,就会起来。

    这温室空气里的水分,大多数是气态的,说白了,就是水蒸气。只有通过凝结过程才能沾湿植物,而雾则是液态的,可以直接沾湿植物。

    此外,雾还会沾染很多的病菌和病毒,因为雾是漂浮在空中的,流动性强,就更容易传播病菌病毒。所以,这起雾太多、时间太长,会让温室病害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那为什么草帘子收放不当就会起雾呢?原来,起雾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分多,二是气温低。这温室本来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冬天为了保温,通风的时候也很少,水气就更不容易散发出去,所以湿度是很大的。而这些水汽一旦遇到低温,就会形成雾。

    在北方,温室内外的温差是很大的,温室里的温度一般会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而温室外,在白天都有很多时候在0摄氏度以下。

    杨延杰:如果在温度极低的条件下,表面已经结成一层厚厚的冰那么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揭开。

    棚膜的外边都结冰了,说明棚外的温度已经在0摄氏度以下了,这说明棚外的温度太低了,这时如果揭开草帘子,棚内的热量会迅速地流失,相应地,空气中的水分也会快速地冷凝,形成大雾,所以,这时是不能揭开的,得等到这层冰基本上融化了再收草帘子。

    相应的,放草帘子的时间也不能太晚。比如在山东,一般冬季的下午三四点钟,光照就会开始下降,温度也会随之下降,这时就要趁室温还未低于18℃时,及时盖帘。因为白天温室的温度高,而室外的温度低得多,如果盖帘不及时就会导致温度迅速下降,因此冷凝产生的雾气则会更大。

草帘子卷起和放下的时间选得合适,温室里的雾就少了,相应的凝结在作物上的水也会减少,病虫害滋生的机会也就少了。不过,要降低温室里的湿度,还得从棚膜的选择上入手。

    第二件事科学使用无滴膜

    专家所说的露珠,就是这些小水珠,它们是温室里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棚膜时冷凝形成的。如果是一般的棚膜,这些小水珠就会留在上面。水蒸气不断地冷凝,小水珠就越来越多,还会结合成大水珠,这些大水珠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棚顶落下来。严重的时候,温室里就像下雨一样,噼噼啪啪地响成一片,地下的菜,就都被打湿了。

    杨延杰:在冬天生产中,如果滴到植物表面上的话,会使得植物容易发生一些病害。

    而无滴膜就能够减少这种“下雨”的现象,从而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演示实验来说明无滴膜的原理。假定,这杯热水产生的蒸汽是空气中的水分,这张玻璃板是棚膜。当水蒸气接触到玻璃板,就会冷凝形成水珠。而如果在玻璃表面涂一层肥皂水,水蒸气就不会冷凝形成水珠。因为肥皂水能够破坏玻璃对水珠的黏着力,使水珠展开变成水膜,不能停留在玻璃上。

    无滴膜的表面就有一层像肥皂水一样的活性助剂,它可以使原本凝聚在棚膜内壁的小水珠不能凝聚成大水滴,而是铺展开形成一层极薄的透明水膜,这层水膜会顺着棚膜壁向下流,最后会流到棚膜前底角的土里去。这样一来,水不但不会滴到作物上,还会被分流掉一部分,温室里的湿度相应地也就降低了。

    唉,这明明铺的是无滴膜,怎么还会出现水珠呢?专家说,这是因为覆膜的方法不够科学。

    杨延杰:因为在覆膜过程中有一个要求,要求这个薄膜拉得尽量紧,尽量平,这样使在纵长方向上形成的横纹要把它消掉。

    这横纹就像水坝一样,阻断了水的正常流向,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水滴聚集区域,还会在横纹的部位形成一个滴水线,这样一来,水仍然会滴到作物上,无滴膜的“无滴”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

    想要避免三角区现象的产生,主要是要尽量将棚膜拉伸、展平、绑紧,不出现横纹,要做到这一点,铺膜的时候一定得挑挑日子。

    杨延杰:尽量别选天特别冷的时候附膜,温度稍微高的时候棚膜的拉伸性比较强,要把它充分地拉开,这时候在冬天的时候这层膜就比较平。再有,就是在南北方向上的时候,尽量把这个薄膜固定紧。

选用无滴膜,铺法上再讲究科学,不但能减少温室里“下雨”的现象,还能分流掉一部分水分。,不过要降低温室的湿度,还得做好第三件事:适时通风。

    第三件事——适时通风

    通风,能把温室里的一部分水气排出去,降低湿度。所以,这温室里的通风口设置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一个日光温室会设置三组通风口,分别在前部、顶部和后墙上。

    杨延杰:在目前来讲,通风一般包括前底角通风,也就是在薄膜的前部一米高处设一条薄膜搭接的部分叫前部通风口。另外在薄膜的顶端还留了一块搭接的部分,这叫顶端通风口或者叫天窗。

    除了前部通风口和天窗,温室的后墙上还有好几个圆形的通风口。

    杨延杰:一般的话孔的直径在20厘米左右。贯穿整个的墙体,一般间隔在墙壁上通常间隔2米,按照两排的方式来进行设置。在高度最低处可以离地60到80厘米左右。高处一般是离地1.5米左右。

    这三组通风口的使用季节是不一样的。,设置三组通风口,就是为了方便在不同的季节使用。

    冬天温室外的气温低,如果让冷风直接吹到菜上,就容易把菜给冻坏了,所以要用上面的天窗来通风,因为天窗距离作物远,既能通风换气,又不是直吹,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这天窗也不能一直开着。

    郑长英:如果是天气比较暖和的话,气温比较高,一般出了太阳以后,在冬季9点左右可以放风了,放风的时间正常的情况下一般就是4-5个小时。

    至于温室前部和后面墙上的通风口,在冬天都必须封严,保证不漏风。

    杨延杰: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需要把通风窗体给封起来,也就是密封。怎么做呢?就是在外墙的外端用薄膜扎好,孔径里,我们用这种材料,比如说秸秆、稻草封好,或者是用一些布条填充进去就可以了。这样封严以后,墙体向棚内的冷风渗透的话就被阻隔了,这样冬天可以达到保温。

    到了每年春天天气转暖以后,塞在通风口里的秸秆破布就可以拿出来了,因为这时候这组通风口也该启用了。春夏秋三季里,温室里的湿度都比较高,所以要加大通风量,后墙上的通风口与前部通风口可以形成穿堂风,加上顶部通风口,可以在棚内形成较强的循环气流,能够比较快地降低湿度。

    这里值得一说的还是这后墙上的通风口,为什么要设上两排呢?这是因为有一些蔬菜的植株高大,设置上下两排通风口,可以保证作物各个层面都得到新鲜空气,让通风除湿的效果更好

    放风时机还要依照所种蔬菜的种类而决定。喜热的茄果类和耐冷的叶菜类就有着不同的放风温度。

    杨延杰:这是用棚内的温度来定的,放风的时间,比如说我们用的是高温的作物,像番茄类的,一般就选择在25度以上的时候进行放风,否则温度降得过多,会导致植物生产不良,对于叶菜的话可能选择在20度左右就可以放风。

无滴膜、通风口,都可以降低温室里的湿度,接下来咱们再说说这湿度控制的第四件事,减少地面蒸发。

    第四件事覆膜起垄控制蒸发

    这温室里的湿度,很大一部分来自地面蒸发。这水气是从地面往上跑,要想不让它们往上跑,铺地膜是个好办法。

    杨延杰:像这些植株比较大的果菜最好是覆膜。一方面它可以保持土壤水分,防止蒸发,那么这样可以减少灌水的次数。

    盖上地膜,就等于把土壤中的水分锁在了下面,可以有效地抑制地面蒸发,降低温室里的湿度。另一方面,原本会蒸发掉的水分被留在了土壤里,就可以供给植物生长用,这样,水也可以少浇几次了。所以说,铺地膜既能降湿,又能节水。

    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还推广一种起垄覆膜法,就是在每个菜畦里做起两道高10-20厘米、宽45-60厘米的垄,菜种在垄上,垄和垄之间留出20-30厘米的距离,作为灌溉沟,然后用地膜把垄和沟都覆盖上。

    郑长英:起垄栽培主要是起到一个非常好的降低湿度的作用,水是从垄下走,从两个垄之间走。

    这水从垄下走,为什么就能降低湿度呢?我们可以跟不起垄的地块做一下对比。在不起垄、直接在平地上覆膜的地块,浇水的时候,水需要漫过整个畦面,才能使整个菜畦湿润,而起垄以后,水从垄下的灌溉沟里走,并且逐渐渗透到两边的土壤里去,这样,既让作物的根系喝到了水,用水量也会大大减少。这用水量少了,大棚总体的湿度也就相应地降低了。

如果把这起垄覆膜中的灌溉沟换成滴灌的管道,就变成了另一种节水控湿的栽培方式——高畦覆膜栽培。与起垄栽培相比,高畦栽培取消了浇水用的灌溉沟,把它换成了滴灌管,再用地膜覆盖起来。

    杨延杰:由于现在的灌溉技术可以采用软管灌或者是滴灌措施。高畦可以在膜下灌水,进一步防止湿度增加。

    滴灌是把水直接浇到植物根部,不仅比沟灌更加节水,而且能够减少蒸发面积,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湿度。

    铺地膜,起高垄,用滴灌,一个比一个更节水,也一个比一个更能够降低温室里的湿度。不过这地膜覆盖也有两个小细节要注意,第一那就是这膜一定得铺严实了,不然水分就会从边缘的缝隙中流出来、蒸发掉,那就失去了地膜覆盖的意义了。

    郑长英:让水完全是在地下走这样才能控制到它的湿度,你看这个膜只铺了这一点,根本起不到控湿的作用。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要选对地膜的颜色。现在常用的地膜有黑白两种颜色,它们在控制蒸发、降低湿度方面的差别不是很大,不过为了让地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还得考虑它们保温特性。

    杨延杰:温室冬天生产最好是使用这种白色地膜。其中白色膜透光性比较好,在升温过程中,它的效果要比黑膜高3到4度,对土壤温度提升是非常有利的。在冬天使用过程中,地温的提高对植物生产是比较必要的。

    适时收放草帘子,科学使用无滴膜,适时通风,起垄覆膜。在青岛农大专家们的指导下,贾友敦他们认真做好这温室湿度控制的四件事,再配合其它管理措施,蔬菜得病的机会大大减少了,这优质的有机蔬菜,就种出来啦。

    贾友敦: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一一点就决定的,那么这一个过程对我们来说当然很艰难,可是我们不能因为难我们就放弃,我们既然涉足这个行业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事做成做好。

    其实我们今天介绍的调控温室湿度的几个招数,说起来都不算新奇,可是,要想让它们充分地发挥作用,调控好湿度,提高作物的品质,这尊重科学、细心管理的意识一定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