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古城风水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0:26:57

 

  从总体上看,青岩老城符合“背山、面水、向阳”三个吉地的基本条件。青岩老城的位置,从明朝朝开始延续下来,其间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大致上在今环城北路、环城东路、环城西路、解放路范围内。历史上青岩几经沧桑,但是一直以来保存完整,特别是当代更是一天比一天繁荣。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存在。

  传统风水说到底讲究的是气,《风水选择序》中说:“风水以气为主”。根据史书记载,青岩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初,在青岩

 

设屯堡。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 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3平方公里范围,文物景点近百处。九寺(九泉寺、慈云寺、观音寺、朝阳寺、迎祥寺、寿福寺、圆通寺、凤皇寺、莲花寺)、八庙(药王庙、黑神庙、川主庙、雷祖庙、财神庙、火神庙、孙膑庙、东岳庙)、五阁(奎光阁、文昌阁、云龙阁、三宫阁、玉皇阁)、二祠(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以及青岩书院、万寿宫、水星楼、牌坊等,多为明清建筑,设计精巧,工艺精湛。青岩古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唐朝时定海城的原址选定在叉河,因叉河土轻,而移到镇鳌山下。对此,理论上的依据是晋代《郭璞古本葬经》:“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我猜想更多是考虑到地基稳固与否的因素。

  风水学将大地看作一个有机体,认为大地各部分之间是通过类似于人体的经络穴位相贯通的,“气”沿着经络运行,并聚集于穴位。而大地中的生气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随着地形的高低而变化,所谓的“吉地”,就是生气出露于地表并被藏蓄起来的地方。所以,吉地要由山环抱,以免气遭风吹散,即所谓的“藏风之地”。这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地理环境。具体说来,一是背靠的山有来路即龙脉,其地形要以马蹄形的山丘为靠背,风水穴位于当中主山峰的山脚下;四周山体为重要的“四神砂”,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分列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二是水,吉祥地本身必须是干燥的,但距其不远,应该有曲折环抱的水流淌。三是方位,一般来说以朝南为佳。

  由此,风水中的第一步工作是寻龙认穴,就是从宏观上审定龙的形势,“龙者何?山之脉也”、“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即山脉的来势。望势寻龙,讲求的是来脉悠远、生气连贯,所谓“势远形深者,气之俯也”,意思是气势壮大蜿蜒而来的山富有生气。其实,单从审美角度来看,这种讲究也是有道理的,风水中其实也有不少直觉的成分。定海老城的背山是镇鳌山(一名锁山),镇鳌山由县治的主山——双髻山的主峰延绵下来,脉络相当清晰。

  第二步是确定“四神砂”。定海老城的四神砂相当明显:北面紧靠镇鳌山;西面的山,就称为白虎山,逶迤到海口的竹山;东面有长岗山延绵到海口的青垒头,遥遥相抱;南面码头里外的关山、五奎山等,就是定海的案山、朝山了。

  同时,老城的西北部把镇鳌山的一块围入城中,整个城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势。从风水理论上来说,西北在八卦中是乾位,乾为八卦之首,又称天门方位。所以,从北京古城到诸葛八卦村,中国大多数城市都选择了这样的走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是因为中国的地势在整体上为西北高、东南低,城镇依此安排,水流较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