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贾政竟是“反封建”先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4:05:26


',1)">


',2)">
',3)">
',4)">
转载
如果有人问:贾府中谁的学问最大?很多人都会回答:贾政。
不错,贾政在《红楼梦》中露面机会不多,但每次出现,必定是跟几个幕友谈诗论文;偶尔召见宝玉,十句话倒有八句是教训宝玉读书的,闹得宝玉听见老子传唤,就跟“避猫鼠儿”似的!
如此看来,贾政不是进士,也得是个举人。然而您猜错了,贾政“学历”很低,顶大是个秀才。小说第二回冷子兴介绍贾府人物,说到贾政时道:“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贾)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即贾政)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原来,贾政学历不高,并非因学问不好:他本来雄心勃勃要走科举仕途;可是“天上掉馅饼”,皇上格外开恩,赏了他一个主事(相当于科长吧)——科举的目的就是要做官,如今已登官场,又何必多此一举?
不过没经过科举的权威验证,毕竟有些面上无光。于是贾政把为家族争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有一回,他向仆人李贵问起宝玉上学的情况,听说正在读《诗经》第三本的“呦呦鹿呜,荷叶浮萍”,便说:“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诗经》也是儒家经典,且属“五经”之一,贾政竟说读《诗经》是“虚应故事”,真是迂腐得可以!然而您要知道,在科举时代,只有《四书》才是 “正经书”——贾家不能世代靠皇上恩典照应,子弟们不读《四书》、不习八股,走不通科举之路,为官之门是不会自动打开的。
然而有些事看来有点“拧巴”:连孔子删定的《诗经》都不让儿子读,可贾政偏偏喜欢让宝玉当众题联做诗:“大观园题对额”(十七回)是一次,“中秋夜题诗”(七十五回)是一次,“闲征姽婳词”(七十八回)又是一次——这可跟贾政的平日教诲相矛盾啊。
尤其是吟“闲征姽婳词”这一回,还是个“香艳”诗题,讲一个王爷的宠妾如何为了“爱情”献身沙场——贾政这是怎么啦?跟几个清客眉飞色舞谈谈女人,过把瘾也就算了,怎么还把儿孙招来当场赋诗啊?曹雪芹这样写,又是怎么想的呢?
有了疑问,还应到原著中去寻求答案。当我们拿120回程高本和80回脂评本一对照,症结顿时显现:原来程伟元、高鹗在整理《红楼梦》时,竟在此处删掉四五百字一段重要的解说!——为了便于各位参照,且把脂本被删文字补抄在这里:
(前面讲到宝玉奉命到书房中来做诗)说话间,贾环叔侄亦到。贾政命他们看了题目。——他两个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科举)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
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列位明鉴:这一段陈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首先,此段对宝玉的知识结构和才华优势做出评价;又拿环、兰作陪衬,揄扬宝玉“天性聪敏”“空灵娟逸”,其间不难看出对科举、八股的明显贬抑与轻蔑。
其次,此段叙述对于完整了解贾政的性格及历史,又是不可或缺的:原来贾政“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说白了,当年也是个不思“进取”、有点“歪才”的“浪荡公子”!这可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只是后来上了年纪,在子侄面前不能不拿出父执的“款儿”、对晚辈“规以正路”罢了。
再者,此段更透露出,贾政并非顽固不化的老古板,也有通情达理的一面。通过跟儿子的长期接触与交锋,他深悉宝玉的“长短板”;又考虑到教育环境等因素,此刻已基本放弃让宝玉走“正路”的想法(“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
我们还看到贾政以己度人、灵活宽容的一面:从祖宗到自己,贾家“不曾发迹过一个”;宝玉执意不走此路,看来也是“贾门之数”、只好随他去罢。好在宝玉在诗词方面天赋过人,“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也正因如此,贾政频频让宝玉在人前秀诗,其间也有聊以自慰的心理吧?一位外表严厉的父亲,内心深处也有拳拳爱子之意,我们对贾政的看法,也由此大为改观。
可惜程高本删掉了这段话,虽说只有几百字,而贾政性格的丰富性却因此大打折扣;父子和解的重要情节,也被抹得踪迹全无!
不但如此,因为删节工作做得草率,连故事的连贯性也出了问题。即如程高本只写宝玉来到书房,并未提“贾环叔侄亦到”;可是当贾政出示诗题时,程高本写“宝玉、贾环、贾兰俱起身来看了题目”,这两位是从哪儿钻出来的,书中竟无一句交代!
那么,程高作为小说整理者,究竟出于什么原因,要把如此重要的一段文字删去?思来想去,似乎跟续书作者为宝玉设计的结局有关。
按程高的设计,续书中的宝玉终于顺从父亲的愿望,参加科考,虽然场后出走,毕竟完成了家族的夙愿——然而这与前面这段陈述是相互抵牾的:贾政早就接受了宝玉放弃科举的现实,宝玉何必还要委屈自己?
正是为了调和这个矛盾,程高大笔一勾,删去第七十八回这段陈述——矛盾倒是解决了,人物形象却因此大受损失,甚至遭到扭曲;而小说意义也因之大为降低。曹雪芹地下有知,不知要如何跌足叹恨!
关于贾家与科举的关系,这里再找补两句:贾家祖上虽不曾发迹过一个,但贾政平辈中却出了一位进士——贾敬。可惜这位老先生迷信道教,弃绝红尘,把家族事务都推给不靠谱的儿子贾珍;而贾家这唯一的进士,也算是“白瞎”了!
晚辈之中,贾政的长子贾珠十四岁进学,是个秀才,可惜死得太早,没能继续进步。而宁国府的贾蓉是“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那八成是为了风光而花钱捐的。
有人说贾宝玉厌恶科举,反抗封建,有民主思想,我看是高抬了——科举历来是贫寒子弟的进身之阶,贵族子弟不重视、不争气、不肯努力,倒也正常,跟思想觉悟没什么关系。
否则,年轻时同样“诗酒放诞”的贾政,也可算得上跟“反叛”沾边儿吧?而一部《红楼梦》讲来讲去,封建家长贾政竟成了“反封建”的先驱,岂非一场笑话?
',5)">
',6)">
',7)">
',8)">
  
云中公子欢迎您

',9)">
您已欣赏本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