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闯关3000万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1:27:13
长庆油田:闯关3000万吨来自:《中国石油石化》 发表时间:10-02-03 浏览:35    

 

长庆油田坚持走“低成本之路”,通过解放思想、技术管理创新、文化注入等举措,出奇制胜,油气当量顺利闯过3000万吨大关。他们还强化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数字化管理等,加快苏里格气田和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驶向了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的快车道。

  智取3000万吨
  在金融危机下,长庆油田坚持走“低成本之路”,通过解放思想、技术管理创新、文化注入等举措,出奇制胜,油气当量顺利闯过3000万吨大关。

  ■文/本刊记者  孙艳莉

  骊山晚照,雁塔晨钟。走进古城西安,掩不住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城池历经十三代朝野更迭,早已满腹经纶、底蕴深厚。寒冬时节,这座孕育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城市,再次传出了一条让世人无比振奋的消息:2009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长庆油田油气当量顺利闯过3000万吨大关,一跃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从2000万吨增长到3000万吨油气当量长庆油田仅用了2年,这意味着,长庆人在两年里建成了1400万吨每年的油气生产能力,这个工作量相当于此前35年的总和。这还意味着,在这片丰厚文化遗存的陕甘宁大地上,一个智慧蓬勃、大气恢弘的长庆油田已迅速崛起,成为大庆后中国石油界的第二极!
  思想解放天地宽
  翻开长庆油田40年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厚重的思想解放史。
  思绪往回飞。上世纪80年代,对于四面大山环抱、三面黄河环绕的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外国专家频频摇首,断言为“边际油田”。
受到否定后,没有迷信权威和“洋”结论,长庆人大胆提出了“三个重新认识”勘探开发思路,打开了鄂尔多斯低渗透油气田有效开发的“迷宫”,开创了“三低”油气田思想解放之先河。步入新世纪以来,长庆油田一方面大举向天然气挺进;一方面从发展受限的侏罗系油藏转向面积大、难度大的三叠系特低渗油藏,由此展开了长庆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历程。而第三次思想解放,长庆人则把眼光聚焦到超低渗油藏开发上。
  进军超低渗油藏,摆在长庆油田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搁置不予开发,但是国家非常需要油,发现储量而不动于心不忍;二是进行单纯的开发技术试验,等准备好再开发。问题是超低渗储层不是铁板一块,探井控制区域可能是0.3毫达西,甚至更低,而控制区外,储层物性无法确定;三是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问题。
  长庆油田总经理冉新权带领长庆人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路。思想解放的春风吹遍了长庆的每个角落。2008年和2009年,长庆油田分别开展了“3000万吨在握,5000万吨在望,我们准备好了么?”大讨论活动。大讨论理出了思路,油田上下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为冲刺3000万吨和5000万吨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践行“第三条路”的过程中,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先进思路无疑发挥了大作用。冉新权告诉记者:“勘探开发一体化就是勘探上突破后,评价立即跟进,开发紧跟评价部署,迅速扩大油气面积。这彻底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勘探开发程序。”
  这套方法的确让长庆人在勘探上受益颇丰。过去探明一个亿吨级油田需要3年,如今,长庆人已经连续三年在苏里格拿到天然气基本储量超5000万亿立方米,石油探明储量连续两年达到2亿吨以上,从发现到建成年产百万吨的油田不到3年!
  从侏罗系到三叠系,从三叠系特低渗透到现在的超低渗透,大胆的决策是长庆人思想解放的结果。正是因为思想不断的解放,长庆油田才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油田成长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说起思想解放,长庆超低渗陕北项目组的项目长王沛甫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他们向超低渗油藏进军时,井场问题成为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大山”。没有井场,一切都无从开始。
  王沛甫拿着区块图冥思苦想,忽然,眼光锁在了图上一些废弃的油井上,仿佛灵光闪现。他顿然醒悟:这些老井就是他们的新战场。进一步开阔思路,大井组纵式井的思想也在头脑中形成。利用这些已经得到地方政府审批过的老井场,180多个井位就诞生了。
  思想解放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有王沛甫的这180多个井位,而是成为破解整个长庆大发展的“敲门砖”。思想认识的深化还让长庆油气大规模上产的难题迎刃而解。思想解放的产物——市场化运作让长庆能够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道,集中数倍于自身的优势资源,迅速快捷地组织大规模油气会战。
  “实践证明,思想每解放一步,改革的进程就能加快一步,油气田的开发水平也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长庆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曲广学如是说。
  那些对长庆摇头的外国专家一定不会料到,今天的长庆油田已连续九年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和油气生产增长量位居中国石油前列,并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田。
科技自有回天力
  “科学技术的作用,让地下油气渗流通道由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高速公路。”这是冉新权对科技的形象诠释。
  2009年,金融危机余波未消,国际油价大幅下滑。如何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建设水平和整体效益,成为摆在长庆人面前的一道坎儿。通过全面分析,长庆油田决策层认为,唯有采取“低成本”战略,才能出奇制胜。
  为了降低成本,长庆油田总经理冉新权带领着长庆人可谓费尽心思。“走低成本的路子,我们想的最多、做得最多的就是科技创新。因为技术创新才是控制投资、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冉新权一语见地的指出了科技是“低成本”战略最重要的一翼。
  为了实现以技术提升开发水平、以科技含量提升经济效益,长庆人采取“分类管理、责任到人、开放研究、完善体系”的科研运行方式。在原来三个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超低渗透油藏研究中心和超低渗透油藏开发试验项目组,构成了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科研攻关体系。这使长庆油田研究机构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形成高效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庆人的眼里,技术攻关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他们讲究技术攻关要“三结合”:地质、工艺和地面结合;室内研究及现场试验结合;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相结合。这种三结合的思路,着眼于实际和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周期。
  据长庆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姚泾利介绍,长庆油田已经形成了以提高单井产量为目标的温和超前注水技术和多级压裂改造技术;以降低成本费用为主要目标的地面优化简化技术和低成本钻采配套技术;以快速规模建产为主要目标的储层快速评价技术等5大技术系列17项特色技术和适应“三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低成本配套技术。
  这些技术为实现超低渗透油藏的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强劲动力。分层压裂、水力喷射压裂等一系列压裂技术的改造,使一些本来日产量只有2吨左右的油井,日产量最高达到了20吨以上!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PDC钻头和复合钻井为核心的配套技术,就大幅提高了钻井速度,大大降低了单井成本,使油气井每米进尺钻井成本控制在1000元左右。
  长庆油田还注意在员工中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2009年,长庆油田筹办了长庆科技大会,重奖科技功臣,鼓励技术创新,鼓励技术人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这样的机制让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到每一位长庆人心中。
  苏里格气田开发第一项目经理部把每一口开发井都当做探井来研究,每完钻一口井都要结合地震与地质进行储层的再认识,从而找出含气富集区的分布规律,终于发现了一个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含气富集带,建成了年产15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的苏6、苏36—11区块。
  …………
  长庆人正是凭着技术创新这把“倚天长剑”,用智慧的双手,最终让外国专家眼中的“鸡肋”变成了“牛排”。现在长庆油田的单井产量平均为2.5吨。
“四化”管理写新篇
  在联合站,提起液位计量,很多员工仍心有余悸。那时,无论刮风下雨,员工都要每两个小时爬一次储油罐来测量储油罐的液位,看似简单的一项工作,却非常危险。
  长庆油田第七采油厂副厂长马超亚告诉记者,他以前当作业经理时,有很多员工向他反映过:“干活多少无所谓,就是不愿意做液位计量这项工作,如果哪天我一不小心掉下去可咋办。”
  如今的长庆油田,类似这样的忧虑再也不存在了。现在的联合站大都采用了雷达液位计量,不用再爬到罐顶,在操作间就可以直接观测到油罐里的液位和状态。而且通过远程摄像头,员工不用跑到现场和一些风险操作区域,在办公室就可以对井站的情况一目了然。
  这让长庆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彻底改写。改写历史的就是长庆油田的数字化管理。近年来,长庆油田在以井、站、管线组成的基本生产单元推广应用数字化管理,逐步实现重点装置、要害部位、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不仅规避了一些操作风险,还大幅度减少了一线用工。
  除数字化外,还有标准化、模块化、市场化。这就是长庆人的“四化”,只不过此“四化”非彼“四化”。这个“四化”是长庆人为了让油田又好又快发展,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个现代化的“法宝”。
  要想油气上产,增加产能建设是必由之路。2008年以来,长庆组织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油气产能会战,部署钻井15000余口,进尺3800多万米,参战钻机800余部,试油机组450个,施工队伍350多家,参与会战的队伍就达到20万人!
  这么大规模的会战让冉新权意识到,如何进行规范管理和科学协调是事关长庆效益的一篇大文章。他告诉记者:“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全面推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很重要。我们通过在建设层面及操作层面和预算、投资、成本管理等方面推进和完善标准化体系,让长庆油田快速发展中的难题迎刃而解。”
  长庆人用一整套符合长庆地下油气开发和地面建设优化简化需求的标准设计文件,统一油气田开发工艺、流程布局,统一井组、井站建设规格标准,使油气田建设按照“组装”、“复制”的模式低成本扩展,成倍缩短了工期。
  一个月建成一座集气站、三个月建成一座联合站、半年建成一座大型天然气处理厂……随着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深入推进,在长庆这些记录不断被刷新。长庆油田采气三厂第一作业区副经理李文鹏满是自豪的告诉记者:“原来我们三天封一个采气井口,现在我们一天封3到4口。”
  标准化和模块化管理,让长庆人尝到了甜头。截至2009年底,长庆油田的天然气标准化设计已经达到了100%,油田标准化设计也达到了90%。长庆人不仅完成了巨大的工作量,还按时实现了“36911”的节点目标。
  不仅是速度,标准化和模块化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长庆勘察设计院副院长刘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现在的地面开发投资比原来节省了50%,单井投产成本降低了5%。我们粗略算了一下,仅这两项就节省了59亿元的投资。”
  为了推进油气建设大提速,聪慧的长庆人还“寻求帮助”,通过“市场化运营”借力以凝聚资源,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平等竞争的市场格局。长庆与川庆钻探、长城钻探、中油测井、东方物探等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单位签订了长期稳定战略合作伙伴框架协议。
  “正是这种模式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整体优势,为我们集中了数倍于自身的优势资源。它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服务力量紧缺矛盾,降低了施工作业成本,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建设速度。”长庆油田副总经理周宗强直言。
  虽是市场化运营,但长庆人并没有盲从,而是在队伍引进、风险防范、质量控制、市场监管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加强管理。比如:在实施市场化战略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技术落后、不思进取的队伍,长庆人坚决予以淘汰。先后有几家不合格的民营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被炒了“鱿鱼”。
  正可谓,草船借得十万箭,三千冲刺迎东风。市场化运营的“利器”为长庆油田劈开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使油田开发建设水平逐年提高。目前,长庆油田全部工程技术服务的市场化率达到70.1%。通过市场化运行,每年节省投资数十亿元。
  文化浇灌“长庆树”
  记者在延安安塞油田采访时,遇到了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不过,刚刚享受一会儿阳光,一阵大风就卷着沙尘扑面而来,顿时黄土高原风起沙舞,蔚为壮观。长庆油田采油一厂的王永辉告诉记者,两天前,他和同事去油井,高原刮起了大风,两人顿时变成了泥人,连耳朵里都有厚厚的一层土。王永辉笑着打了个比方:“我的相机都成土豆了。”
  这并不夸张。“春秋狂风肆虐,冬夏寒暑难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四溅”,正是长庆油田很多井区所处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寂寞的工作环境,决定了长庆人每一步发展都得付出超常规的代价,也决定了长庆油田大发展的背后定要有优秀文化的注入。
  长庆油田企业文化的成功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没有优美的口号、动听的宣传语,而是体现在每一项制度、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决定中。
  在长庆有一个时髦的词儿——“3D模式”,这是长庆价值观管理的成功之道。具体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聚合(DDC);思维调整与行为改善的双向反馈、上层引导与基层推动的双向反馈(DDS);长效机制与重点突破的双向激荡(DDR)。
  与传统“灌输”不一样,它不是单方向地进行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而是依靠双向思路。“3D模式”令长庆油田在进行价值观管理的过程中,更容易取得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并将企业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除了“3D模式”外,长庆油田还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下移,选择基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不断加强井区自身管理能力建设,并为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碑立传”,让基层建设带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通过“3D模式”和重心下移这两套思路,长庆油田的价值观管理顺风顺水,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朝着企业的战略使命方向努力,锻造较高集体忠诚度,并不断激发新的想法和思路。
  谢银伍就有是其中之一。他22年扎根一线,摸索出了“重点工作日常化,日常工作高效化”的管理思路,制订了“多元级化程控管理办法”,锻造出了一支由1300多名员工组成的采油“铁军”,创造了国内特低渗透油田采油作业区原油日产2000吨的建设新纪录,2009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好榜样好干部”。
  除了谢银伍的“铁军”外,长庆还涌现出了“马琴管理法”、“梁庆辉培训法”、“陈少春密封器”、“郭秀玲站”、“刘玲玲班组”等一批自主管理方法和先进集体。
  基层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使油气田开发管理跃上了新高度。正如曲广学书记所说:“促进价值理念的管理实践,既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油田公司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8年,在“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发展理念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提出后,长庆油田便开始推行企业文化“五个专题”在基层进行实验。试验的结果表明,这种方式使无形的理念变成有形的实践与操作,让新价值理念在实践中“生根落地”。
  紧接着,长庆又在油田上下开展了“冲刺3000万,岗位做贡献”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出冲刺3000万“比劳动,比贡献,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弘扬“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上铸丰碑”、“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意志”、“只要用心,就能做好”等团队理念。
  营造企业文化的同时,长庆油田不忘改善员工生活、生产环境。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先后在庆阳、延安、银川、咸阳、西安等大中城市给员工建成了10大生活基地,解决20余万名员工、家属的住房。细心的长庆还在千里油气区建成上百个文化生活配套齐全的倒班点;一线员工免费就餐;与第四军医大西京医院等4家著名医院,建立“员工就医绿色通道”……众多举措不仅为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现在,长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已经作为优秀企业案例进入了课堂和讲座。2009年,长庆油田又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企业文化十佳单位”称号。
  …………
  从黄土高原到戈壁沙漠,从低渗透到超低渗透,从数字化管理到市场化运作,长庆人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低成本之路。今年以及今后几年,长庆油田将平均每年新建原油产能近500万吨,天然气产能30亿立方米以上,年钻井8000口以上,进尺1800万米以上,新建各类场站近百座。而充满了智慧光芒的“低成本之路”,将为长庆如此的高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