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隐形组织”变成“隐形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30 01:34:44

让“隐形组织”变成“隐形资源”2010-06-29 21:47

让“隐形组织”变成“隐形资源”

  隐形组织人之3个人视角
  10岁拼智力,20岁拼体力,30岁拼专业,40岁拼人脉……
  对个人来说,隐形组织就是一个资源库。如何让隐形组织变成你的隐形资源?
  隐形组织人可能由于背景相同、兴趣相投而聚集到一起,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群体相似性。这带来的不仅是闲暇时聚会、喝咖啡调侃的伙伴,更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助力,而且往往有意外的惊喜。
  不过,隐形组织也是双刃剑,职场中人在享用资源库的同时也要直面隐形组织的弊端———“晕轮效应”,他或她往往会给自己打上标签,以“小圈子”为荣;也会给别人打上标签,借其所在的“圈子”来判断对方的为人,并影响其决策。
  专业,是的,职场中人需要专业的态度,既管理和用好隐形组织聚合的资源,又不能让隐形组织影响到职业上的判断。
  发挥正面
  陌生人社会中隐形组织的黏性与润滑
  同一层楼的邻居,相见不相识;同一个集团的同事,互相混个脸熟而已。按照社会学的说法,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对你的工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可能大都是一些陌生人。所以聚合“人脉”并用好“人脉”在这个陌生人社会显得更为重要,隐形组织便是建立人脉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个人来说,隐形组织就是一个资源库,人脉资源绝不局限于一个企业的显形组织中”,太和顾问合伙人王红军表示,“充分利用和挖掘隐形组织的资源库,对于个人影响力的建设和职业生涯发展通道都有裨益。职业生涯发展往往都是厚积薄发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被人认可。例如销售渠道的建设、人员招聘、外部公关等,都可以相识的某一个人以点带面,将相关的隐形组织也关联起来,形成一个资源的圈子。”
  不仅如此,在这个陌生人社会,“熟人好办事”的原则似乎更为显性。“人的天性都是更喜欢和‘道中人’在一起沟通”,澳门汇业财经集团市场传讯及电话市场销售部主管斯文表示,“‘隐形组织人’的现象存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中,国企、外企、私企都有。有类似背景的人,比如,都曾经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人,不用做什么铺垫和解释就能够相互理解,做事方式也比较接近,沟通起来更有共鸣,工作起来就更加顺利、高效。再比如,都是同一个高校毕业的,大家感觉着彼此之间有更多的话题。还有,比如老乡,大家都在同一个地方待过,对那块土地都有一份感情,彼此之间情感更亲近,这是很自然的。另外,还有一些宗教方面的,两个基督徒就很容易彼此信任与理解。”
  此外,隐形组织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可能获取到的社会资源。过来人求职网共同创始人张有明表示,“除了公开的职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还需要通过一些潜在的隐形组织来帮助提高。比如经常有人在微博上写道,昨天我又和某某名人在喝咖啡,后天要参加一个××组织的高级聚会。”
  “六度空间”的弱链接:节点背后是一长串资源
  要拓展和管理好自己的隐形组织,和“六度空间”理论有些相似之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理论产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其后,微软研究人员利用网络信息对“六度空间理论”进行了实验,对2006年一个月通过M SN发出的300亿个即时信息的地址进行了研究。计算发现,78%的发信息者都可以通过6.6个信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空间”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这些“弱链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成为一个个的隐形组织。
  一位资深媒体人告诉记者,工作要求其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各个领域的人,直白来讲,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那种。此时,其有效的资源管理就发挥了作用。据其介绍,平时其乐于参加各种聚会与沙龙,涉及方方面面,宏观经济研讨会、非政府组织、公益团体、媒体沙龙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他建立了很多“小圈子”,这样他就可以更快地找到目标。“事实上,你不需要认识各个圈子里所有的人,但是尽量认识组织者,或者说节点上的人,这个人背后就是一长串的资源,是信息和价值交换的一个枢纽中心。”
  至于如何更好地建立和管理隐形组织,该资深媒体人表示,首先是建立自己的价值、地位,直白来讲就是“被利用价值”;其次,乐于被“利用”,让别人知道你的价值,并且保持谦谦君子的风范,不自我封闭,也不要傲慢;最后,愿意成为“节点”上的人,也就是向他人传递价值,给需要帮助的朋友找到能帮到他的朋友。
  规避负面
  从“晕轮效应”的标签中“摘清楚”
  但无疑,隐形组织也是双刃剑,有其正面影响,也有负面效应。斯文提醒说,人总是容易在无意间给自己打上标签,人为地形成一个小圈子、小团体,也容易让圈外人误会,或主动或被动造成排外因素,不能形成多元的合力来做事情,或者不为很多圈外人接受。“更多时候,不同类型的人在一起,相对会更加互补,考虑问题也更加周全。一个组织是需要‘多人多智慧’的,组织里太突出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继而排除其他个体或群体,是很难形成可持续的高绩效和高产能的。”
  王红军则强调,要特别注意规避隐形组织的弊端———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像月亮的光环向四周弥漫扩散掩盖了其他特点一样,人 们 对 一个人的判断往往来自于其周围笼罩的光圈,看不到里面的东西。就好像只要是阿玛尼的就是好东西,不加以判断。人往往也会被打上标签,大家会以他所在的“圈子”来判断他的为人。此外,如果隐形组织的亚文化战胜了主流文化,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职业发展的动力。
  如何规避“晕轮效应”,处理好隐形组织和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王红军表示,就是要做职业人,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价值观和标准要按照正式组织的标准来做,不能让隐形组织影响到职业上的判断。“每个人不可避免都是隐形组织人,但并不影响去做一个职业的人。这个时候就要‘摘清楚’。另外,还要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目标明确坚定就不会被另外一种文化战胜。如果没有目标的话,另外一个组织很容易给你树立一个新的、不是你想要的目标。”
  张有明则提醒不要过度地使用隐形组织资源。其认为对于隐形组织的“利用”需要谨慎,不适当的曝光或者过度的报料,必然会损害到隐形组织的利益。“要把握好公和私的尺度,让两者之间适当保持距离。”
  “虽然任何人都不可避免是一个隐形组织人,但由于世界是参差多态的”,斯文则建议,职场中人要力图保持开放的心态,与“道中人”更默契的同时,也能够包容和接受“道外人”,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隐形组织的小圈子里。
  革除体内的“3C思维模式”
  隐形组织人将他们的“组织意识”藏于胸中,不时流露于言表。合智咨询咨询顾问彭应军表示,不少人会因种种“优良背景”而自然拥有若干优越感。在特定场合,为了快速凸显自己的差异和价值所在,隐形组织人会有意无意地表露甚至炫耀自己的组织身份。
  “譬如,我们经常看到某某明星在宣传自己的电影作品时大打香港人牌,似乎象征着‘这是好货’,以吸引人民观众掏腰包观赏;工作沟通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难打交道的名校出身的同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舍我其谁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社会交往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来自‘某某组织’的朋友,针对专业范围内外的话题大侃特侃,气吞万里如虎,但其实他的专业水准也只不过尔尔。”
  尽管并非人人如此,但这一现象确实存在。彭应军表示,Com placency(自满)、C onservation(保守)、C onceit(自大)——— 这3C思维也确实是隐性组织人的负面人性深处的生动写照。这种3C思维模式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又大又胖”的IBM深刻演绎,使它根本不睁眼去看外界;今日,3C思维同样在隐形组织人身上生动上演。总结起来,这种思维遵循着以下化学式反应:华丽的品牌+修为欠佳的个体=隐形组织人+3C思维模式。所以,选择性地套用你今日所拥有的各类隐形组织之时,切记革除体内的3C思维模式。
  彭应军还举出了一个其曾经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某公司面试场景,足以说明3C思维模式之甚:面试官是高管之一,毕业于某名校的法律专业;被面试者是一群不经世事的应届生。一番轰轰烈烈的光荣历史介绍后,应聘人员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贵公司和竞争对手PF相比后的优势所在呢?”顿时,面试官振聋发聩的声音响了起来:“PF是SB,我们根本没放在眼里”。随后,该面试官一语惊醒还在懵懂中的应届生娃娃:“你面试时还带个笔记本,是来自农村的吧,比较自卑吗?”难道是压力面试?忍耐,忍耐!紧跟着又一记隐形组织的闷棍砸来,“你们这个地区的学生素质,和北京地区比起来,差太远了,面试了这么多,怎么就没有一个好的呢?”

                                                            作者:王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