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选址天安门秘闻:苏联人起到决定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8 23:31:57
人民大会堂选址天安门秘闻:苏联人起到决定作用

核心提示:在中国帮助建设的苏联专家却反对这一设想,他们更愿意在北京看到一个莫斯科红场的翻版,坚持必须以天安门为政治中心。

苏联专家的理由也有一定的道理:在五棵松建新城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在老城建立行政中心,可以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

于是,在北京市副市长万里的主持下,北京市召开城市规划会议,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作了《关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问题的报告》,苏联专家团提出《关于改善北京市市政的建议》。

巴兰尼克夫在报告中提出,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苏联专家团则对巴兰尼克夫的计划进行论证,并对建设西郊新市区的设想予以反对。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苏联专家的意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次会议之后,北京市建设局局长曹言行、副局长赵鹏飞提出《对于北京市将来发展计划的意见》,表示“完全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

国家领导人审查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大会堂往事追踪报告》,作者:马祥林,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自古以来新朝多不用旧器以示革故鼎新之态

人民行使权力需要有庄重的场所于是政治的与历史的轨道于1958年交汇

北京市政府建造万人大会堂的计划与中央政府不谋而合于是两案合一

人民大会堂选址的新老城区之争粱思成的意见被苏联专家否决

以中国国庆十大建筑回击苏联老大哥的土豆烧牛肉式共产主义

在大会堂的设计过程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得到应验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此时,人民解放战争已成摧枯拉朽之势,建立新的全国政权已经水到渠成。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新政府的权力核心具体设在什么位置?成了萦绕在中共领袖脑海之中挥之不去的焦点。

动身这一天的早晨,中共领袖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有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今天是进京的日子。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李自成进北平,到北平他们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新陈代谢,以新生的人民政权取代旧政权,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摧毁一个旧制度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那么一个新生的政权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人民的面前呢?

新政府是人民的,新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北平。

毛泽东是乘火车到达北平的清华园火车站的。迎接毛泽东到来的现场气氛颇为热烈,但掩饰不住经过连年战争之后,北平城内萧条破败的景象。

“31年,快31年了啊!”

毛泽东凝望着北平昏黄而又惨淡的古都,喃喃地说到。

毛泽东对北平并不陌生,从他第一次来北京,到此时已经快31年了。

毛泽东清清楚楚的记着到达北京的这一天: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时年25岁。

那时,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正在网罗人才,以期作为改革社会的栋梁之才。毛泽东被朋友蔡和森和师长杨济昌举荐,来北京大学。

从湖南长沙乘火车来到北京,一路奔波辛苦劳顿之意在所难免,然而,惊异的是,在路上,毛泽东连脚上的鞋子都被小偷偷走了。到北京以后,毛泽东就住在离北京大学不远处的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的北方大土炕上。经杨济昌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负责报刊和阅览人员的登记工作,月薪8块银圆。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得到了李大钊、陈独秀的教益,这对毛泽东后来成为革命领袖,起了很大的作用。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31年过去了。

此时的北京,已经是物是人非,毛泽东感到大有翻天覆地之感。

首都,必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必然是权利中枢的所在地。

新中国定都北平,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深思熟虑的。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这是从日本投降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政治局会议。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定都北平的想法,逐渐地明晰起来。

北京,不但在中国统一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也在中国革命进程上起过先导作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第一页,北京成了革命的发祥地。

<<上一页 1 2 3 ...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