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你没包抄到位——谈清长之战中的四十二军 - 中国历史 - 铁血历史论坛 - 铁血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1:19:27

清长之战,或称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乃是朝鲜战争第二阶段中具有转折性质的重要战役。自麦克阿瑟使用绝对优势之兵力兵器粉碎人民军的釜山包围圈之后,美伪军在清川江、长津湖两个战场的失败标志着朝鲜战局的再一次逆转。


根据中共中央对入朝后战略的集体见解,志愿军参战初期应以稳定战局为主,最低要求是在鸭绿江以南一定距离内建立一条稳定的战线以保存人民军残部,并在政治上使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不成为流亡政府,待战局好转、尤其是要等到苏制武器装备到位以后再考虑进攻作战的问题。这个战略当然是老成谋国之举,考虑到敌我兵器对比之悬殊,即便我方人员占相对优势,也不能过于自大。如果考虑到中央是以此为出发点做战前布置,那志愿军快速推进后造成的后勤窘境是可以理解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计划没有变化快,当彭德怀入朝后发现美伪军正处于”某种最后的胜利进军“状态时,战术上的可乘之机使得志愿军果断地大打出手,在一次战役中重创甚至全歼了数支前进过快的敌军。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敌人的嚣张。为什么第一次战役的战果很小?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志愿军的战役布置也很散乱,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战役布置,很简单,敌人已经有一部分攻抵鸭绿江了,志愿军自己怎么按过江前部署完成战役展开?从这个角度看,第一次战役只是交战双方的一次小规模的遭遇战,而且志愿军是有心算无心。


战史告诉我们,第一次战役与第二次战役的间歇期经历过一次志愿军的诱敌行动,在第一次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志愿军开始后撤、丢弃武器、释放伤员,以此来麻痹美伪军。麦克阿瑟果然上当,这个从骨子里蔑视中国的老将军寿多则辱,完全忽视了李伪军团一级战斗队被全歼一事背后的意义,再次下令对即将到来的苦战毫无准备的美伪军全力北进,请注意,是同一次战役前完全一样的“全力”北进。这自然等于再给了彭德怀再搞偷袭的机会。


仔细考察二次战役中我军的布置,我们会发现,这次战役的要点在于:利用清川江和长津湖之间的纵列大山所造成的空间,从西线战场的东侧对敌军进行深远包围,相当于一记左勾拳,将联合国军西线主力包围歼灭。考虑到“零敲牛皮糖”的圣训,彭德怀想一次消灭四个美军师的战役设想实在是过于狂妄了。当然四个美军师没什么了不起,战事的实际发展已经证明了美军的失败,但是,他们毕竟没有被全歼,而且,对于本文的主题来说,圣训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出发点。


执行彭总计划、组成左勾拳的部队是三十八军——东野一纵、四十二军——东野五纵,从番号上看,四十二军不应该是什么“小弟弟”,四十二军的年轻完全是因为该死的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他在围攻马德里时有关第五纵队的发言彻底搞臭了“第五纵队”这个无辜词汇的名称,乃至于在十多年后的中国,共党的各大野战军纷纷回避成立“第五纵队”,惟独东野不信邪。私以为,是刘亚楼的正规化起了作用。为什么年轻的四十二军被委以如此重任,同东野的“天下第一纵”一同执行任务?而且其任务要比三十八军难得多?要知道,三十八军的任务只是在三所里、龙源里阻击美军,而四十二军则要从朝鲜中部的大山脚下一直冲到黄海边。我能给出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四十二军在战役发起时的位置所决定的。


在一次战役中于黄草岭、赴战岭阻击李伪军首都师(大概相当于近卫军)和美陆战一师的四十二军很自然地位于整个志愿军西部战线的东部,根据四野部队打西线(清川江)、二野部队打东线(长津湖)的计划,位于最东部的四十二军必须承担这个最艰难的任务。在战役发起前调换位置?我看时间空间以及战场形势没给志愿军这个条件。


在进行最重要的讨论以前,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四十二军有没有这个本事跑到指定位置。三十八军在到达三所里以后,邓华在志司大叫神迹,三十八军一昼夜行军图上距离七十公里,号称全世界最快速的行军,四十二军的路程比三十八军还远,并且在路上遭遇敌军阻击,再加上志愿军只能晚上行动的局限,就算跑到了指定位置恐怕也是强弩之末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就算四十二军以饱满的精神在志司指定的地点迎接美第八集团军及其附属部队的全力冲击,他们能再一次上演三所里的奇迹吗?


答案是,不能。


在规模宏大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手握三个兵团九个军新锐部队的彭德怀为什么没有再次拿下汉城?大规模的突破敌人战线为什么导致了后来空前的大败?甚至于一个师的全灭?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火力根本不足以摧毁重装甲的美军。这个问题最初被美国人意识到是在四次战役的砥平里。


没有拿出细致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必要,因为空军力量的缺失,在蒙哥马利看来志愿军根本就不具备抗衡美军的能力(他在阿拉曼战后的总结里将空军因素确定为隆美尔战败的最重要原因,他的比喻是:野蛮人与现代欧洲军队的对阵。这倒有点YY的意思)。


意识到这一点的美军认为,志愿军的凶猛突击所带来的突破根本毫无价值,因为我们无力消灭被分割包围的美军。一到了白天,在空炮火力的支援下被包围的部队很容易突破包围,并且成了我们突破部队后方的军队——等于我们辛辛苦苦的突破是为了被反包围。所以,在五次战役中几个连级的装甲突击队可以从容突破到我军战线后方,根本不用像万岁军那样辛苦的长跑就把彭总的全部主力置于后路被切断的困境中。按照一般的战争逻辑,这等于是全军覆没了。


而在二次战役中,正是因为双方都遵守一般的战争逻辑,所以仗才打成了这个样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发现一条退路被三十八军切断,另一条后路被四十二军威胁的美军根据一般的战争逻辑尽量规避被全军包围,所以攻击三所里的美军才在短时间内无法成功突破的情况下轻装改道从朝鲜西海岸的公路撤退。美军之所以没有在三所里成功突破并不完全因为万岁军的勇敢顽强,也有以上的考虑。如果这个时候四十二军出现在美军撤退主力面前,很大的可能是他们被连人员都占有优势的美军一举冲垮,成为笑料。就算他们表现得像三所里一样,他们的命运也将是全军覆没,我们在上甘岭投入了一个半师的兵力——不是什么两个连,炮弹就是炮弹,不要低估炮弹。


更加可怕的是,如果四十二军被轻易地打垮,会出现什么后果?


如果沃特在四十二军的失败中认识到志愿军的弱点,他还会千里逃窜吗?


美军在清长之战中的大逃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军自身的原因,早在釜山他们就暴露出了厌战情绪,以至于对羸弱的人民军束手无策。此次战役中美军很可能被志愿军宏大的战役企图吓倒,一时间丧失斗志而导致溃败。如果美军被志愿军包围而丧失逃命的机会,他们会不会做困兽之斗?一个师吃不下一个营,六个军就能吃下四个师?


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志愿军都无法全歼美军,我们甚至连驱逐都是勉强做到的。


围三缺一、穷寇莫追,都是老祖宗的古训。在二次战役中我们都做到了,不过是被迫做到的。缺的那个一是因为我们无力堵住;穷寇没追是因为敌人跑得太快,机械化就是机械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个很有意思的猜想是,如果二次战役志愿军打输或者一切都按照中央的预案进行,那这场战争会打成什么样子?非常可能的是,米格走廊所到之处,就是志愿军的势力范围。


为什么彭德怀不批评四十二军?照我看,打完这一仗的元帅阁下一定在暗中偷笑:真是运气,竟然把敌人吓跑了。